Workflow
联农带农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山海不为远,相知情更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0 09:33
文旅产业发展 - 蒙自过桥米线通过非遗+文旅+产业模式推广云南饮食文化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5] -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吸引两岸媒体人沉浸式体验制作工艺 [5] - 石屏豆腐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用古法井水点豆腐工艺 [5] - 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融合生态农业 艺术文化和休闲度假 成为网红打卡地 探索农文康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8] - 红河州碧色寨滇越铁路公园展示民族服饰文化 吸引台湾自媒体人零距离体验民族文化 [6] 农业产业化发展 - 2024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超110万亩 产量约50万吨 云南作为核心产区贡献全国30%产量 [7] - 蒙自市设施栽培蓝莓面积达3.5万亩 总产值超30亿元 带动2万多户村民增收 [7] - 蒙自推行622联农带农机制 销售收入按农户60% 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各20%分配 已发展500个以上蓝莓家庭农场 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 [7] - 草坝镇农户通过622机制实现单户年收入118万元 计划将种植规模从30亩扩大至80亩 预计收入达200万元 [7] - 红河蓝莓2024年出口俄罗斯 马来西亚 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出口量约170吨 [7] 文化传承与交流 - 建水文庙作为大陆现存规模较大 保存较完整的文庙之一 举行祭孔仪式展示儒家文化传承 [8] - 石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国家级非遗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 两岸青年共同体验传统歌舞 [9] - 两岸媒体通过视频和直播形式向台湾民众传播云南多元民族文化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9]
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期货市场贯通联农带农新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8-13 01:41
期货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 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解决"融资难、卖粮难、风险大"三大难题,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支持 [1] - "银期保"项目为农户提供从种到卖全流程保障,覆盖范围从黑龙江扩展至全国,点价期限由2个月延长至6个月,农户可通过二次点价机制分享粮价上涨红利 [1] - "订单+期货"模式显著提升农户风险管理意识,龙头企业推出"夏季一口价"与"增收宝"组合模式,农户支付小额权利金即可享受后期粮价上涨收益 [2] 期货定价机制重塑产业链价值 - 期货价格成为农业产业链价值分配关键枢纽,源发物流以远期期货价格为锚点制定销售合同,2023年农户姚玉柱通过锁定0.93元/斤玉米售价逆势增收20万元 [3] - 2024年姚玉柱再次增收11万元,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至6000亩,"卖粮前必看期货价格"成为经营准则 [3] - 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功能转移市场风险,基差走强时平仓获利,基差走弱时进行实物交割,解决"卖粮难"问题并为下游锁定低价优质粮源 [4] 交割库功能升级与资源整合 - 交割库从实物交收节点升级为资源整合平台,象屿农产以绥化、北安、富锦三地交割库为支点串联种植、收储、贸易等环节,年粮食经营量超350万吨 [6] - 源发物流依托交割库吸引陕西粮农集团、北大荒集团等进驻青冈县,打造"百亿玉米产业园",形成"龙头企业+交割库+合作社"产融结合新范式 [6] - 截至2025年6月底,大商所在黑龙江设38家交割库,覆盖大豆、玉米等主产区,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深度融合 [6] 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 源发物流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引入金融机构为农户等提供资金支持,协调农担公司和银行解决资金问题 [7] - 嫩江市科洛种植合作社通过"银期保"项目获工商银行、中信银行600万元低息贷款,种植面积从8万亩扩至15万亩,贷款利率从6%降至约3% [8] - 期货市场通过基差点价、收入保障、仓单融资等模式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 [9] 期货工具推动农业强国战略 - 期货市场从风险管理工具升级为农业全产业链整合纽带,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战略高度契合 [9] - "银期保"和"订单+期货"串联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成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生动实践 [9] - 期货价格成为农户卖粮决策科学参考,交割库串联南北产销市场,期权组合保障农户生产投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10]
让更多特色成果落地结果
经济日报· 2025-07-25 05:58
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 - 陕西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 但存在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对农民增收支撑不足等短板 [1] - 未来需通过产业创新加速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推进乡村富民产业提质增效 [1] 业态创新与融合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加工 流通 营销等环节 实现土特产价值最大化 [2] - 实施农产品加工增值行动 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对接标准化原料基地 支持加工生产线建设 [2] - 发展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 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 推广无人机喷洒 智能化育秧等新技术 [2] - 发展休闲农业 通过"体育+产业+文化"等多元业态融合创新模式 推广袁家村等典型模式 [2] 供求渠道拓展 -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产销距离 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3] - 利用电商平台 直播带货等建立线上销售渠道 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3] - 发展"农产品直供社区"模式 推动乡镇建"集配中心" 村建"共配商店" [3] 联农带农机制 - 整合全链条各环节主体 因地制宜选择联农带农方式 [3] - 支持大型农业企业 上市农业企业对家庭农场等主体的辐射作用 [3] -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 构建"联得紧 带得稳 收益久"的长效机制 [3] 科技赋能产业 -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与应用 畅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 [4] - 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 布局科技小院等平台 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4] - 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行动 重点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 [4]
联农带农,共享产业发展收益(经济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6
联农带农机制 - 云南省弥渡县新街镇大荒地村合作社采用利润分成模式,农户与龙头企业、村集体共享销售利润,户均年分红超过20万元 [1] - 合作社由村两委引导农户出资成立,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社员按出资比例管理土地,纯利润扣除成本后由社员与企业分红 [1] - 云南多地采用类似机制,如普洱市孟连县牛油果产业农户分三成利润,蒙自市蓝莓产业农户可获六成收益 [1] 产业选择与市场运作 - 产业方向选择需结合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如企业在西双版纳和丽江分别布局以实现蓝莓全年供应 [2] - 合作社组织和龙头企业介入能提升种植技术("种好")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卖好"),解决小农户技术不足问题 [2] -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兼顾企业利润、农户收益和村集体经济,企业通过管理技术和销售获取合理利润 [2] 基层执行与机制创新 - 党员干部需协调农户参与意愿,部分农户因风险偏好更倾向固定地租而非土地入股 [2] - 相同土地和人员在不同机制下产出差异显著,如大荒地村模式使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贡献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