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农带农机制
搜索文档
遵循市场化原则 多路径促进联农带农机制走向“共赢”
金融时报· 2025-09-25 10:37
政策导向与核心目标 -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丰收不仅指农产品产量,更体现农民收益增加和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目标是建设农业强国 [1] -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 [1] - 实现产业链主体共赢的前提是保障农民收益,需要各方协同创新并遵循市场化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1] 联农带农的主要模式 - 种植养殖领域常见模式包括直接收购、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流转与股份合作 [2] - 农文旅领域主要通过龙头企业项目开发,带动当地农产品高附加值销售及个体民宿经济发展 [2] - 所有模式均需确保作为“带动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被带动方”的农户共同获益,否则机制成效将受影响 [2] 市场价格风险与应对策略 - 市场价格波动是联农带农机制的主要痛点,可能影响种植端收益或使农贸主体及加工企业承压 [3] - 黑龙江绥化实践通过期货交割库优势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赚取基差效益并向上补贴农户、向下反哺工厂,实现“农户高价卖粮、工厂低价买粮” [3] -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可能导致农户惜售或弃种,粮贸主体面临“收购季越收越高,卖粮季越卖越低”的困境,部分主体退出市场会加剧农户卖粮难问题 [3] 产业协会与农文旅融合的带动效应 - 产业协会通过“抱团取暖”联合规避市场风险,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及市场竞争力,例如江西万年县生猪产业发展协会在疫病防控、饲料采购及贷款担保方面协同合作 [4] - 农文旅领域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文旅龙头企业开发索道、酒店、虚拟实景演出等项目,带来游客、就业机会并形成土特产品牌效应,使农产品价格溢价,民宿及餐饮经营态势良好 [4] - 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产业协会协同及农文旅生态打造均为遵循市场规则下的创新实践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 - 2023年财政部及农业农村部出台《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连续安排资金专门支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 [5] - 2024年全国有109.4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21.4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16.1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400多万户 [5][6] - 服务主体中专业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占比超八成,主体结构日益多元,多地建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以破解关键薄弱环节并创新服务模式 [6] 机制构建与发展方向 - 构建高效可持续的联农带农机制需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 [6] - 目标是建立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韧性 [6]
山海不为远,相知情更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0 09:33
文旅产业发展 - 蒙自过桥米线通过非遗+文旅+产业模式推广云南饮食文化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5] -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吸引两岸媒体人沉浸式体验制作工艺 [5] - 石屏豆腐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用古法井水点豆腐工艺 [5] - 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融合生态农业 艺术文化和休闲度假 成为网红打卡地 探索农文康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8] - 红河州碧色寨滇越铁路公园展示民族服饰文化 吸引台湾自媒体人零距离体验民族文化 [6] 农业产业化发展 - 2024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超110万亩 产量约50万吨 云南作为核心产区贡献全国30%产量 [7] - 蒙自市设施栽培蓝莓面积达3.5万亩 总产值超30亿元 带动2万多户村民增收 [7] - 蒙自推行622联农带农机制 销售收入按农户60% 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各20%分配 已发展500个以上蓝莓家庭农场 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 [7] - 草坝镇农户通过622机制实现单户年收入118万元 计划将种植规模从30亩扩大至80亩 预计收入达200万元 [7] - 红河蓝莓2024年出口俄罗斯 马来西亚 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出口量约170吨 [7] 文化传承与交流 - 建水文庙作为大陆现存规模较大 保存较完整的文庙之一 举行祭孔仪式展示儒家文化传承 [8] - 石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国家级非遗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 两岸青年共同体验传统歌舞 [9] - 两岸媒体通过视频和直播形式向台湾民众传播云南多元民族文化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9]
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期货市场贯通联农带农新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8-13 01:41
期货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 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解决"融资难、卖粮难、风险大"三大难题,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支持 [1] - "银期保"项目为农户提供从种到卖全流程保障,覆盖范围从黑龙江扩展至全国,点价期限由2个月延长至6个月,农户可通过二次点价机制分享粮价上涨红利 [1] - "订单+期货"模式显著提升农户风险管理意识,龙头企业推出"夏季一口价"与"增收宝"组合模式,农户支付小额权利金即可享受后期粮价上涨收益 [2] 期货定价机制重塑产业链价值 - 期货价格成为农业产业链价值分配关键枢纽,源发物流以远期期货价格为锚点制定销售合同,2023年农户姚玉柱通过锁定0.93元/斤玉米售价逆势增收20万元 [3] - 2024年姚玉柱再次增收11万元,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至6000亩,"卖粮前必看期货价格"成为经营准则 [3] - 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功能转移市场风险,基差走强时平仓获利,基差走弱时进行实物交割,解决"卖粮难"问题并为下游锁定低价优质粮源 [4] 交割库功能升级与资源整合 - 交割库从实物交收节点升级为资源整合平台,象屿农产以绥化、北安、富锦三地交割库为支点串联种植、收储、贸易等环节,年粮食经营量超350万吨 [6] - 源发物流依托交割库吸引陕西粮农集团、北大荒集团等进驻青冈县,打造"百亿玉米产业园",形成"龙头企业+交割库+合作社"产融结合新范式 [6] - 截至2025年6月底,大商所在黑龙江设38家交割库,覆盖大豆、玉米等主产区,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深度融合 [6] 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 源发物流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引入金融机构为农户等提供资金支持,协调农担公司和银行解决资金问题 [7] - 嫩江市科洛种植合作社通过"银期保"项目获工商银行、中信银行600万元低息贷款,种植面积从8万亩扩至15万亩,贷款利率从6%降至约3% [8] - 期货市场通过基差点价、收入保障、仓单融资等模式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 [9] 期货工具推动农业强国战略 - 期货市场从风险管理工具升级为农业全产业链整合纽带,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战略高度契合 [9] - "银期保"和"订单+期货"串联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成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生动实践 [9] - 期货价格成为农户卖粮决策科学参考,交割库串联南北产销市场,期权组合保障农户生产投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10]
让更多特色成果落地结果
经济日报· 2025-07-25 05:58
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 - 陕西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 但存在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对农民增收支撑不足等短板 [1] - 未来需通过产业创新加速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推进乡村富民产业提质增效 [1] 业态创新与融合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加工 流通 营销等环节 实现土特产价值最大化 [2] - 实施农产品加工增值行动 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对接标准化原料基地 支持加工生产线建设 [2] - 发展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 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 推广无人机喷洒 智能化育秧等新技术 [2] - 发展休闲农业 通过"体育+产业+文化"等多元业态融合创新模式 推广袁家村等典型模式 [2] 供求渠道拓展 -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产销距离 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3] - 利用电商平台 直播带货等建立线上销售渠道 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3] - 发展"农产品直供社区"模式 推动乡镇建"集配中心" 村建"共配商店" [3] 联农带农机制 - 整合全链条各环节主体 因地制宜选择联农带农方式 [3] - 支持大型农业企业 上市农业企业对家庭农场等主体的辐射作用 [3] -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 构建"联得紧 带得稳 收益久"的长效机制 [3] 科技赋能产业 -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与应用 畅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 [4] - 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 布局科技小院等平台 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4] - 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行动 重点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 [4]
联农带农,共享产业发展收益(经济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6
联农带农机制 - 云南省弥渡县新街镇大荒地村合作社采用利润分成模式,农户与龙头企业、村集体共享销售利润,户均年分红超过20万元 [1] - 合作社由村两委引导农户出资成立,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社员按出资比例管理土地,纯利润扣除成本后由社员与企业分红 [1] - 云南多地采用类似机制,如普洱市孟连县牛油果产业农户分三成利润,蒙自市蓝莓产业农户可获六成收益 [1] 产业选择与市场运作 - 产业方向选择需结合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如企业在西双版纳和丽江分别布局以实现蓝莓全年供应 [2] - 合作社组织和龙头企业介入能提升种植技术("种好")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卖好"),解决小农户技术不足问题 [2] -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兼顾企业利润、农户收益和村集体经济,企业通过管理技术和销售获取合理利润 [2] 基层执行与机制创新 - 党员干部需协调农户参与意愿,部分农户因风险偏好更倾向固定地租而非土地入股 [2] - 相同土地和人员在不同机制下产出差异显著,如大荒地村模式使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贡献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