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肌腱仿生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赛博朋克护旗手,行者二号机器人双线出击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环球网· 2025-08-14 18:10
公司技术展示 - 行者二号机器人将在运动会开幕式承担护旗与走秀双重任务 [1] - 通过髋膝关节精准联动模拟人体生物力学曲线 实现流畅行走姿态 [3] - 肌腱仿生技术带来关节柔性调节能力 行走富有弹性且降低机械感 [3] - 护旗时通过足底压力传感器与陀螺仪反馈 控制每一步落地角度误差在0.5度以内 [3] 性能突破 - 短跑项目瞬时速度最快达近3m/s 较之前性能提升近一倍 [5] - 肌腱仿生结构实现爆发力高效传导 分布式电机动态分配功率 [5] - 轻量化设计采用高强度碳纤维材料 有效减重并提升续航能力 [5] - 模块化电机耦合策略降低单电机峰值功率需求 提升系统冗余性 [5] 技术应用前景 - 具备作业技能迁移能力 可通过大数据和VR设备模仿学习 [5] - 技术成果将加速向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拓展 [5] - 通过竞技场景驱动核心技术升级 验证高速高爆发高稳定性优势 [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今晚开幕!半马季军承担护旗+走秀双重任务引关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4 12:11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行,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 [1] - 参赛阵容包括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将进行26个赛项、487场比赛、538个比赛项目的竞技 [1] - 参赛队伍包括192支高校赛队(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88支企业赛队(天工、宇树科技、卓益得等)以及来自15个国家的127个国际品牌 [1] 技术亮点 - 卓益得行者二号机器人将在开幕式承担护旗与走秀双重任务,其肌腱仿生技术可实现髋关节与膝关节联动,行走姿态流畅且富有弹性 [4][5] - 护旗环节中,行者二号通过足底压力传感器与陀螺仪实现步幅与重心精准匹配,每一步落地角度误差控制在0.5度以内 [7] - 短跑项目中,行者二号瞬时速度达3m/s(较此前提升近一倍),得益于肌腱驱动系统动力输出优化和分布式电机动态功率分配 [10] - 长跑项目中,轻量化碳纤维设计与能量回收技术使其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获得季军,为1500米项目奠定基础 [11] 竞赛项目 - RCAP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北京大师赛将上演全球首场全自主5V5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足球赛,10台机器人无人工干预同场对抗 [3] - 田径类包括100米、400米、1500米、半程马拉松等项目,其中百米"飞人"大战吸引90支队伍角逐 [3][8] - 其他特色项目包括自由搏击(6位奥运健儿参与)、群体舞蹈、工业场景(物料搬运/整理)、医药场景(药品分拣/拆药分装)等 [16][17][19] 参赛企业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41家 [41]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青瞳视觉等27家 [43] - 工业机器人企业有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14家 [38] 日程安排 - 8月14日重点赛事:1500米决赛、100米障碍赛、足球3V3/5V5小组赛 [15] - 8月15日新增项目:原地跳高、立定跳远、自由体操决赛、单机舞蹈决赛 [23][24] - 8月16日焦点:4X100米接力、100米决赛、足球5V5决赛、足球人机大战表演赛 [29][30] - 闭幕式将于8月17日17:30-18:00举行 [34]
上海教授创业10年,拿下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续航第一
创业邦· 2025-05-13 11:20
公司技术优势 - 采用肌腱仿生驱动方案,将电机安装在关节远端并通过绳索传导力量,使总功率密度需求降低50%,机器人更轻、续航更久、更安全[15] - "行者二号"身高1米7,体重仅28公斤,续航能力突出:连续跑4小时或走6小时[2] - 技术研发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等数百人团队支持,构筑技术壁垒[16] 行业地位与里程碑 - 创始人李清都2015年研发的"行者一号"以0.8度电行走134公里,打破康奈尔大学保持的吉尼斯纪录[8][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公司两台"行者二号"完赛,一台获季军,另一台连续奔跑15公里[5] - 2016年创业时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不足5家,目前行业已发展至近百家[8][10]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获得1亿元A轮融资,2025年完成A+轮融资(金额未披露)[18][19] - 规划三类商业化场景:科教(当前最大市场)、情绪价值(如医疗终端、商场迎宾)、重复劳动(如巡检、装配)[22] - 表情机器人产品线具备超写实视觉眼球和柔性皮肤传感器,已应用于舞台剧《巨物之城》[19][21] 产品迭代与成本控制 - 公司成立至今迭代不低于10款人形机器人[10] - BOM成本显著低于同行,因仿生驱动设计减轻重量,未来可能形成"论斤卖"的价格优势[16] 行业前景判断 - 预计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将出现在多种社会场景,5年内进入家庭[3] - 行业核心挑战在于平衡、能效、智能、安全、经济五要素的调和,电机功率密度和电池能量密度仍是瓶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