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一号

搜索文档
对话卓益得创始人李清都:人形机器人估值没泡沫,百万亿风口刚刚开始
钛媒体APP· 2025-09-16 08:27
行业概况与市场前景 - 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成为行业焦点 2025年初以来融资总额超过260亿元 正处于类似ChatGPT引爆的投资热潮中 [2] - 特斯拉CEO预计2025年生产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 并称未来Optimus可能占据特斯拉80%的价值 特斯拉当前市值1.24万亿美元 [2] - 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从2024年2500台增至2025年18000台 预计2060年全球数量达30亿台 超过一半量产机器人将来自中国公司 [2] - 人形机器人将与手机和汽车共同驱动百万亿级市场规模 当前企业估值100-200亿元远未达到泡沫阶段 [5][16] 卓益得机器人公司发展 - 公司前身为2016年成立的深圳市行者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源于中德最大AI合作项目 拥有超过20年双足动态行走和跨模态学习研究经验 [3] - 2015年研发的"行者一号"以0.8度电持续行走134公里 打破吉尼斯纪录且保持至今 [3] - 2024年完成1亿元A轮融资 发布全球首款仿生肌腱驱动模块化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 [3] - 2025年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获季军 7月发布"行者三号"机器人 [3][10] 产品技术特性 - "行者三号"身高1.7米重38公斤 采用肌腱仿生驱动技术 较同级产品轻20%以上 能耗降低50% 动态续航达6小时 [4] - 轻量化设计确保安全性 重量仅30公斤左右 在极端情况下守住安全底线 [11] - 验证轻量化智能安全的全新技术路线可行性 通过马拉松赛事证明运动能力和可靠性 [10][11] 量产规划与商业化 - 2025年小批量量产规模数百台 2026年计划达到2000-5000台 [4][15] - 河南郑州子公司专门解决人形机器人量产问题 [4][15] - 现阶段重点验证应用场景 2026年实现"行者三号"量产交付 产能较"行者二号"大幅提升 [15] - 应用场景包括导览、巡检、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 [15] 行业观点与价格定位 - 人形机器人合理价格区间为15万元人民币 低于此价格无法保证设备质量和售后服务 [7][9] - 行业存在参差不齐的参与者 但尚未达到泡沫阶段 未来1-2年内将解决泡沫化问题 [9][10] - 人形机器人落地需具备五个特性:平衡性、高效性、智能性、安全性、经济性 其中安全性是首要条件 [11] 技术发展路径 - VLA模型适合简单垂直任务 世界模型是未来发展方向 两者不可长期并行 [12][13][14] - 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呈现倒三角格局:高级技能人员数据、仿真合成数据、真机数据 [15] - 行业没有所谓"第一梯队" 所有企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存在被颠覆的机会 [16] 未来展望 - 未来五年行业将出现整合和分化 企业需要转向垂直和特种赛道 [5][17] - 具身智能技术预计未来3-5年将出现过剩 [18] - 公司目标从导览、巡检等简单场景起步 逐步获得更多技能服务专业人士 [19]
上海教授创业10年,拿下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续航第一
创业邦· 2025-05-13 11:20
公司技术优势 - 采用肌腱仿生驱动方案,将电机安装在关节远端并通过绳索传导力量,使总功率密度需求降低50%,机器人更轻、续航更久、更安全[15] - "行者二号"身高1米7,体重仅28公斤,续航能力突出:连续跑4小时或走6小时[2] - 技术研发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等数百人团队支持,构筑技术壁垒[16] 行业地位与里程碑 - 创始人李清都2015年研发的"行者一号"以0.8度电行走134公里,打破康奈尔大学保持的吉尼斯纪录[8][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公司两台"行者二号"完赛,一台获季军,另一台连续奔跑15公里[5] - 2016年创业时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不足5家,目前行业已发展至近百家[8][10]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获得1亿元A轮融资,2025年完成A+轮融资(金额未披露)[18][19] - 规划三类商业化场景:科教(当前最大市场)、情绪价值(如医疗终端、商场迎宾)、重复劳动(如巡检、装配)[22] - 表情机器人产品线具备超写实视觉眼球和柔性皮肤传感器,已应用于舞台剧《巨物之城》[19][21] 产品迭代与成本控制 - 公司成立至今迭代不低于10款人形机器人[10] - BOM成本显著低于同行,因仿生驱动设计减轻重量,未来可能形成"论斤卖"的价格优势[16] 行业前景判断 - 预计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将出现在多种社会场景,5年内进入家庭[3] - 行业核心挑战在于平衡、能效、智能、安全、经济五要素的调和,电机功率密度和电池能量密度仍是瓶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