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我决定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员工离职背后的科学原因
36氪· 2025-07-10 12:43
企业文化与员工离职 - 大规模离职潮主要由有害企业文化引发 有害企业文化的预测力比薪酬高出10.4倍 [3] - 57%的离职员工表示在工作中感到不受尊重是离职原因 [8] - 导致毒性文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未能促进多元化 公平和包容性 员工感到不受尊重 以及不道德行为 [3] 情感影响与神经科学 - 被排斥的感觉会在大脑中引发与身体疼痛相同的反应 社会排斥会激活负责记录身体疼痛的疼痛网络 [4] - 情感痛苦比身体痛苦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可能需要数年才能痊愈 [4] - 大脑将工作场所视为社会系统 当感到被背叛或不被认可时 工作会变成交易性的 [4] 领导力挑战与解决方案 - 员工希望领导者更有同理心 要求更低 关心员工作为人并赋能他们 [6] - 领导者需要兼顾人与结果 打造值得信赖的团队文化 [6] - 高绩效/低信任度员工造成的损害是持久的 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扭转 [6] 员工离职的四个隐藏原因 - 认知超负荷导致倦怠 过度决策会降低绩效并增加精神疲劳 [10] - 缺乏自主性导致动力崩溃 自我决定理论证明自主性是激励的核心驱动力 [11][12] - 缺乏心理安全导致没有创新 心理安全是高绩效团队的首要预测因素 [13] - 认知缺陷导致脱离 频繁有意义的认可可以带来长期参与 [14][15] 解决方案框架 - 减少认知负荷 将会议数量减少50% 减少决策疲劳 自动化繁忙工作 [17][18][19] - 增强自主权 设定明确目标但让员工选择执行方法 删除不必要审批链 [21][22] - 建立心理安全感 用事前审查取代指责文化 对管理人员进行彻底坦诚培训 [25][26] - 重新连接认知 从年度绩效评估转向即时微强化 实施点对点认可系统 [28] 实施步骤 - 审核工作场所的认知瓶颈 减少不必要复杂性 [29] - 赋予团队更多自主权 消除微观管理和无用审批链 [29] - 对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安全培训 促进开放反馈和错误分享 [29] - 实施实时识别系统 即时奖励和游戏化 [29]
“我再也没有想做的事了”:年轻人如何找回内驱力?
虎嗅· 2025-07-08 20:34
核心观点 - 当代年轻人面临就业压力和自我探索的迷茫,缺乏内驱力[1][2][3] - 内驱力消失与外部奖励环境密切相关,过度合理化效应削弱内在动机[7][8][10][11] - 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是内驱力的三大基础[6][19] - 支持性环境和持续练习是重建内驱力的关键[25][27][32][36] 内驱力消失的原因 - 外部奖励系统(如成绩、排名)导致行为动机工具化,形成过度合理化效应[7][10][11] - 控制性奖励(如考满分换手机)破坏自主性,与信息性奖励形成对比[15] - 神经科学显示外部要求会抑制大脑自主决策区域(前额叶皮层、ACC、AIC),激活短期快感的伏隔核[17][18] 内驱力的构成要素 - 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三大心理需求:胜任感(能力反馈)、自主感(自我选择)、归属感(支持性关系)[6][19] - 高水平自主功能者的特征:自主行为、自我觉察、抗拒外控[22] - 内在动机的本质是"成为自己",而非单纯兴趣[19][20] 重建内驱力的路径 个体层面 - 建立自我奖励系统,通过小成就积累正向反馈(如记录每日进步)[16][23][24] - 刻意练习与内驱力形成双向强化,柏林音乐学院顶尖演奏家平均练习超1万小时[34][35] - 心流体验(挑战与能力匹配)能维持长期投入[40][41] 环境层面 - 支持自主的关系需具备选择权、尊重意愿,可提升学习热情与幸福感[25][27] - 资源匮乏环境中仍可能通过关键他者介入或心理重构发展内驱力[29] - 当前高度内卷环境消耗个体自主性,需优先评估环境支持度[30][31] 内驱力的发展规律 - 从初始兴奋到稳定兴趣需经历"兴奋-着迷-苦恼-执着"的螺旋式过程[32] - 爱沙尼亚青少年运动员研究显示刻意练习与内驱力存在显著双向关联[36][38] - 职业成就需要高强度针对性练习(如1万小时法则),而非依赖天赋[33][34]
信“心”心理问答|高二家长的困惑:孩子一边焦虑成绩,一边熬夜搞社团,我该插手吗
经济观察报· 2025-06-13 09:15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涉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包含公司或行业相关信息,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此处无法提取有效投资分析信息。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数据或市场趋势的文档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心理学|考前家长“五不说五不说”:用语言的力量为孩子种上“心理疫苗”
经济观察报· 2025-05-24 09:27
考前家长语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 家长的语言对孩子的情绪有巨大激活作用 积极语言激活大脑奖赏系统 否定性语言触发压力反应 [1] - 孩子考前焦虑本质是对未知恐惧和自我价值探寻 既害怕"一考定终身"也担心失去父母关爱 [1] - 家长角色应是"同行者"而非"指挥官" 需通过语言传递信任与包容 [1][7] 五类需避免的负面表达 - "复习好了吗"隐含完美主义期待 易引发"未完成焦虑" 知识无穷尽导致该状态几乎无法达到 [2] - "别紧张"触发心理学"白熊效应" 压抑指令反而强化焦虑念头 [2] - "你只管考试"暗示成绩=家庭价值 易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3] - "一切会好起来"阻断情绪表达 空洞承诺加剧孤独感 [3] - "考不好也没事"传递能力不足潜台词 打击自信心 [3] 替代性正向表达策略 - 用"相信你已尽力"替代复习询问 聚焦努力过程而非结果 [5] - 用"紧张时试试深呼吸"替代否定情绪 共情+具体建议帮助调节 [6] - 用"专注当下"替代考试优先论 维持生活常态化降低应激反应 [6] - 用"一起散步聊天"替代空洞安慰 提供实际情感支持出口 [6] - 用"你值得被爱"替代结果宽容 分离成绩与人格价值 [6] 家长行为辅助建议 - 需先管理自身焦虑 通过冥想/运动调节情绪 避免压力转嫁 [6] - 减少查岗式关心 给予自主复习空间 霍桑效应显示适度自主提升效率 [6] - 饮食保障避免特殊化 用"解题速度变快"等具体进步反馈替代抽象要求 [7] - 当孩子倾诉焦虑时 采用"说明你在认真对待"等理解性回应 建立安全港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