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研究
搜索文档
为什么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数量少,难度如此大?专家解密背后真相
搜狐财经· 2025-10-22 22:08
诺贝尔经济学奖背景与特点 -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学者共同获得,其中包括菲利普·阿吉翁,其导师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 [1] - 埃里克·马斯金的导师肯尼斯·阿罗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金培养的学生中已出现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让·梯若尔、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迈克尔·克雷默 [3] -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科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出资设立,旨在鼓励经济学研究采用新方法,特别是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 [3] - 当前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颁发给两类贡献:方法论创新和思想性成果,2023年获奖者的工作兼具两方面,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 中国学者获诺贝尔奖难的原因分析 - 自然科学奖的评奖标准已发生变化,从一百年前授予革命性思想和突破,转变为现在绝大部分基于实验室长期积累的实验结果 [6] - 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较多,源于其文化、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路径已转向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验的道路 [6] -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投入、研究人员规模、实验积累已达到相当水平,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背后已有中国博士后、博士生的贡献 [6] - 经济学奖的获得需要世界认可中国的经济实践、经济成就以及源自中国的经验总结和经济思想 [9] - 中国现代科学研究起步晚、积累不足,以及诺贝尔奖评选标准与西方学术传统关系密切,是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 [18] 对中国学术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积累、实验和规模投入取得的成果,最终将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目前已产生若干具备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贡献 [8] - 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独特经验和数据,许多经济现象在西方教科书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很好机会 [16][18] - 研究应立足当下,着力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经济活力提振、地方债化解、政府激励机制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等实际问题 [15] - 研究的出发点应是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而非为了获奖,若能解决实际问题,奖项自然会来 [15] - 需要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政策设计和经济学教育,这需要时间、积累和一代代学者的努力 [14][18]
捐赠!价值超10亿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5-12 14:03
捐赠行为概述 -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及其配偶廖梅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405万股公司无限售流通股股票[2] - 捐赠股份价值约10亿元 按宁德时代5月11日收盘价每股248.27元计算[4] - 捐赠后李平持股比例从4.58%降至4.48% 持股数量从约2.02亿股减少[4] 捐赠资金用途 - 捐赠股份用于设立"复旦大学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以开放式基金形式运作[4] - 资金将全部用于资助学敏高等研究院在人才引进 科研创新及研究院建设与运行所需经费[4] -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 聚焦数学 物理 化学 材料 生物 医药 环境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前沿领域[5] 研究院发展规划 - 计划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青年学者 特别关注博士毕业后五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 不限学科和国籍[6] - 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充足科研经费[6] - 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并单列博士生名额 支持组建专属科研团队[6] 捐赠背景信息 - 李平为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 廖梅为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5] - 此次捐赠是继今年4月宣布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学敏高等研究院后的具体实施[5] - 捐赠旨在支持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作出贡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