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诺贝尔奖
icon
搜索文档
一针难求的HPV疫苗,现在为何免费? | Knock Knock 世界
声动活泼· 2025-10-27 17:05
巴以冲突历史背景 - 巴勒斯坦地区在一战结束后成为英国托管地,既非巴勒斯坦国也非以色列国 [2][3] - 犹太人有组织地向巴勒斯坦移民,目标是在此建立犹太国家 [4] - 1948年对犹太人意味着2000多年大流散的结束,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则是大灾难的开始 [6] HPV疫苗行业分析 - 中国已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9-14岁女性可免费接种,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14岁以下男性免费接种 [8] - 2020年首支国产HPV二价疫苗“馨可宁”上市,价格仅为200多元一针,比进口疫苗便宜一半以上 [10] - 2022年中国有近六万名女性因长期反复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而去世 [10] - 全球最初仅有两家公司能成熟生产HPV疫苗,分别是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和美国的默沙东 [10] - 在HPV疫苗正式纳入免疫规划前,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城市为适龄女性提供免费接种 [11] 诺贝尔奖历史与影响 - 诺贝尔奖已颁发125年,比1957年获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年龄还要大 [12] - 诺贝尔去世时留下3300多万瑞典克朗遗产,相当于现今几百亿美元,其中94%(3100多万克朗)被捐出设立基金 [15] - 基金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颁发给过去一年为全人类利益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15]
为什么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数量少,难度如此大?专家解密背后真相
搜狐财经· 2025-10-22 22:08
诺贝尔经济学奖背景与特点 -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学者共同获得,其中包括菲利普·阿吉翁,其导师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 [1] - 埃里克·马斯金的导师肯尼斯·阿罗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金培养的学生中已出现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让·梯若尔、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迈克尔·克雷默 [3] -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科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出资设立,旨在鼓励经济学研究采用新方法,特别是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 [3] - 当前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颁发给两类贡献:方法论创新和思想性成果,2023年获奖者的工作兼具两方面,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 中国学者获诺贝尔奖难的原因分析 - 自然科学奖的评奖标准已发生变化,从一百年前授予革命性思想和突破,转变为现在绝大部分基于实验室长期积累的实验结果 [6] - 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较多,源于其文化、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路径已转向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验的道路 [6] -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投入、研究人员规模、实验积累已达到相当水平,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背后已有中国博士后、博士生的贡献 [6] - 经济学奖的获得需要世界认可中国的经济实践、经济成就以及源自中国的经验总结和经济思想 [9] - 中国现代科学研究起步晚、积累不足,以及诺贝尔奖评选标准与西方学术传统关系密切,是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 [18] 对中国学术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积累、实验和规模投入取得的成果,最终将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目前已产生若干具备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贡献 [8] - 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独特经验和数据,许多经济现象在西方教科书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很好机会 [16][18] - 研究应立足当下,着力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经济活力提振、地方债化解、政府激励机制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等实际问题 [15] - 研究的出发点应是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而非为了获奖,若能解决实际问题,奖项自然会来 [15] - 需要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政策设计和经济学教育,这需要时间、积累和一代代学者的努力 [14][18]
物理真神——杨振宁的诺奖之路,给国家甚至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巨大贡献?
虎嗅· 2025-10-20 10:0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解读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具体科学突破和贡献 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常被公众忽视 [1] 人物背景与公众认知 - 杨振宁被称作宇宙解码者和物理真神 但公众对其印象多停留在诺贝尔奖得主和物理学家的标签层面 [1] - 公众普遍不太清楚其具体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 [1] 科学贡献概述 - 杨振宁的研究成果被描述为石破天惊的突破 [1]
日本人的诺贝尔获奖潮还会持续吗?
日经中文网· 2025-10-17 11:06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历史与现状 - 2000年以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奖者达到22人,位居世界第二[1] - 自1949年首位获奖者汤川秀树以来,日本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总数已达27人[4] - 2000年以前的半个世纪日本仅诞生5位获奖者,绝大多数获奖集中在2000年以后[4] 各学科领域获奖分析 - 物理学奖获奖人数最多,共12人,在基础科学特别是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成果显著[4] - 物理学奖代表性成果包括2008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等对宇宙诞生之谜的探究、2015年梶田隆章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2014年中村修二等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LED)[7] - 化学奖有9人获奖,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优势,如2001年野依良治的催化剂研究、2010年铃木章和根岸英一的化学合成法、2025年北川进开发的金属有机框架(MOF)[8] 研究能力发展趋势 - 日本研究能力在国际上呈下滑趋势[1] - 日本要提高研究能力必须完善促进年轻研究人员活跃的环境[1] - 短期内日本研究人员获奖仍值得期待,存在多名被认为是诺奖候选人的知名研究者[8]
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6 09:44
诺贝尔奖作为衡量标准的局限性 - 诺贝尔奖评选标准存在争议,例如1949年医学奖颁发给后来被弃用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2024年物理学奖授予与物理学关系存疑的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4] - 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存在显著时差,获奖人做出代表性工作与获奖时的平均时间差为16.1年,反映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成就而非当前技术水平[4] - 诺贝尔奖强调个人或小团队贡献的评选理念与当今依赖大规模、跨学科、跨国界协同攻关的重大科学突破模式不符,其"最多三人分享"的规则难以公允反映集体智慧[4] 特定诺贝尔奖项的争议性 - 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的评选结果与西方价值观和地缘政治利益高度绑定,公信力大打折扣[6] - 诺贝尔经济学奖遭受质疑,其理论被指无法解释美国35万亿美元债务的增长悖论,也不能回应中国通过非西方模式实现八亿人脱贫的发展奇迹[6] 中国科技发展的路径与成就 - 70余年来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科技发展服务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7] - 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包括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和载人航天,建立了独立且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7] - 中国以应用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长足动力,为加码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提供了坚实基石[7]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展望 - 中国已将基础研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进行大规模持续性投入,但原创性技术创新需要时间孕育果实[9]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最广阔的应用市场,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10] - 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中国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相当浓厚[10] 对待诺贝尔奖应有的心态 - 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得奖项,无论是否获奖都需要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11] - 比赢得外界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攻坚解决发展挑战,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11]
本世纪超三成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获得者来自移民, 下一个诺贝尔中心在哪?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2 19:32
诺贝尔奖得主移民趋势 - 本世纪超过三成(63位)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得主在获奖前已离开其母国 [1] - 在移民科学家中,65%(41名)选择前往美国,其余前往英国和德国等国 [1] - 物理学是本世纪移民获奖者比例最高的领域,达到37%,化学和医学奖分别为33%和23% [3] 美国在吸引科学人才方面的表现 - 自2000年以来,美国获得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40%由移民斩获 [5] - 移民对美国科学界的影响力显著增强,1960年至2025年间移民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96项)是1901年至1959年间(22项)的四倍以上 [5] - 美国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订案》和1990年《美国新移民法案》在吸引国际学生和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影响科学家跨国流动的因素 - 物理学领域移民比例高可能源于该学科对昂贵设备(如对撞机、反应堆)的高度依赖,这些设备主要集中在少数领先国家 [4] - 医学领域对设备依赖程度较低,因此研究人员更有可能留在本国 [4] - 成功的科研环境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机构建设,而非仅靠引入个别顶尖人才 [7] 当前国际人才流动面临的挑战 -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主要留学目的国近期收紧了留学及移民政策,包括限制国际学生比例、削减签证发放数量等 [6] - 美国削减科研经费以及H1-B签证新规(如对初次申请者收取10万美元费用)对研究人员造成打击 [6] - 尽管多国已设立项目吸引国际人才,但构建成功的科研环境仍取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 [7]
趣图:一年一度看不上诺贝尔奖活动开始了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10-09 16:50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网友评论讽刺了将基础科学发现与直接产品应用混为一谈的观点 强调基础研究的价值不应仅由是否产生即时商业产品来评判 [2] 对诺贝尔奖的评论 - 网友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但未发明家用电器为例 质疑诺贝尔奖评审标准 [2] - 网友指出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但未开办基因治疗医院 以此类比批评对基础科学成果的功利化要求 [2] - 评论提及深度学习理论提出者未直接造出自动驾驶汽车 量子力学获奖者未直接制造半导体等产品 进一步强化对"理论必须直接转化为产品"这一逻辑的驳斥 [2] 社会现象观察 - 有网友将此类讨论总结为"一年一度看不上诺贝尔奖的活动" 暗示这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舆论现象 [2]
诺奖得主北川:还会不断有日本人获奖
日经中文网· 2025-10-09 16:00
日本科研能力现状与展望 - 尽管有基于论文被引用次数等指标的声音指出日本研究能力正在下降,但北川进表示还会不断有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 [2] - 北川进强调推进成为学术领域根源的重要研究的人员确实有好多个,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还有很多 [2] - 北川进指出培养优秀研究人员的经验在日本也逐渐形成,如果做得好应该会不断出现研究人才 [4] 年轻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支持需求 - 培养年轻研究人员面临诸多课题,其中尤为紧要的课题是确保研究时间非常重要 [5] - 在日本,由于年轻研究人员就业不稳定等原因,很难确保研究时间的情况正在发生 [5] - 全球学术界潮流显示,在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支援研究人员的工作人员充足的研究机构接连取得划时代研究成果 [5] - 除了确保基础研究有足够预算外,必须尽快建立支持研究的系统 [5]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研究与应用前景 - 北川进从事将金属有机骨架变成不易损坏结构的研究,MOF可以自由地把目标物质封闭在微小空间里 [7] - MOF可用于二氧化碳等各种物质的分离和储存,有望在环境和能源等方面广泛应用 [7] - 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由北川进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三人共同获得 [7]
今年首个诺贝尔奖出炉!
证券时报· 2025-10-06 19:01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 [1] - 该奖项由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于当地时间10月6日宣布 [1]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于1901年首次颁发 [1] 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安排 - 随着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正式拉开帷幕 [1] - 物理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7日17:45公布 [1] - 化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8日17:45揭晓 [1] - 文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9:00公布 [1] - 和平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10日17:00公布 [1] - 经济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17:45公布 [1]
闹过乌龙,谁又陪跑? 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今日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0-06 12:51
诺贝尔奖历史与背景 - 诺贝尔奖由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设立,初始基金超过3100万瑞典克朗 [1] - 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至2024年已颁发627次,共有1012名个人和组织获奖 [3] - 历史上共有65位女性获奖者,居里夫人是首位两度获奖者 [3][4] 2025年诺贝尔奖安排 - 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于10月6日启幕,奖项将在10月6日至13日陆续公布 [1][10] - 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 [10] 过往获奖者与趣闻 - 最年长获奖者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获奖时97岁 [3]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 - 历史上存在获奖"父子档",如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与父亲于1915年同获物理学奖 [6] - 曾发生颁奖乌龙,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曼·拉姆西因与经济学家同名而被错误联系 [6] 近年获奖趋势 - 2024年诺贝尔奖凸显人工智能影响力,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授予AI相关领域科学家 [9] - 2024年物理学奖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欣顿,表彰其在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方面的贡献 [9] - 2024年化学奖授予戴维·贝克、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其AI成果使人类能够设计蛋白质并预测其三维结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