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语文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第一批AI受害者,是中小学语文老师
虎嗅APP· 2025-10-23 21:36
AI对语文教育的冲击现状 - AI技术正冲击语文通识教育,首当其冲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使批改作业变成"侦探游戏"[4][5] - 68.3%的语文教师认为AI未减轻工作负担反而增加甄别成本,作文批改时间从平均5分钟延长至8~10分钟[16][17] - 学生出现依赖AI现象,有重点小学学生直言"AI写的作文得分比我自己写的高",导致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成为新教学难题[17] AI在教育中的工具属性与局限性 - AI在字词听写、病句修改、文言文字词解释等标准化任务上准确率超90%,处理速度是人工多倍,能实时批改45人班级的生字默写(原需20分钟)并推送针对性练习[20] - 但AI在情感共鸣、批判性思维等维度的准确率仅53.2%,远低于教师的89.1%,无法理解文本深层情感如《背影》中"笨拙中的父爱"[21] - 教师辅助型AI市场规模2024年同比增长76%,远超学生作业型AI的12%,说明技术定位更倾向于辅助教师而非替代[23] 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转型方向 - 教育核心应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AI暴露了传统语文教育过度强调模板化得分和标准答案的弊端[17][23] - 部分教师通过AI节省机械劳动时间(如批改基础题),将更多精力投入阅读课等深度教学,实现因材施教[21] - 需警惕教师对AI过度依赖,避免将辅助工具当作不做教研的借口,需保持人文温度与独立思考[23]
第一批AI受害者,是中小学语文老师
虎嗅· 2025-10-23 12:54
近两三年爆发的人工智能正在冲击人类几千年来的语文通识教育,首当其冲的是被誉为课堂上的"园丁"的语文教师。 往小的点看,AI可能方便了学生,却惹恼和内卷了语文老师,甚至还对课堂上写满知识的黑板带来不利。 我们来举一个刚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例子。 "这篇《我的暑假》里的构思,有些模块化的写作,比如'蝉鸣把夏天泡成了橘子汽水'类似的句子,上周刚在另一个学生布置的日记作业里见过,还有这 篇文言文翻译,连'我对'的位置都有几个学生大致一样。" 成都的李老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国庆回来后他对着电脑屏幕叹气,最近改日记,第一次觉得"批改"变成了"侦探游戏",才发生了上述的感叹。 放大来说,这事儿的影响也不小。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AI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可以归为教育领域传统范式与新兴生产力之间的必然对话。如果有语文老师真怕自己被取代,那么我们反而 要追问,"语文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这一核心命题? 因为从通用人工智能爆发至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AI学习机、手机等智能硬件接触到了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部分语文老师开始陷入了"甄别AI作 业""应对AI套路化表达"的困境。 但单纯把AI定义为语文老师的敌人,还是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AI能精 ...
当AI代替人类的读写,究竟是代替了什么?
虎嗅· 2025-05-03 13:47
人工智能在创意写作领域的应用 - 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探索"(DeepSeek)在春节期间因创意写作能力爆火,用户通过其生成现代诗、古典诗词及小说等内容,导致服务器拥堵 [1] - DeepSeek能够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提示创作完整小说,并附带创作思路,展示出超越人类创意写作的潜力 [1] - 人工智能在十几秒内完成高质量文学创作的能力引发对传统创意写作教育必要性的质疑 [1] 技术替代的社会接受度差异 - 智能家电(洗衣机、洗碗机等)和智能驾驶等技术替代获得普遍欢迎,因其直接解放人力劳动 [2] - 涉及教育领域的数智工具(电子阅读、键盘输入、在线教学等)引发强烈争议,因可能影响孩子心智成长 [2] - 社会对教育领域技术替代持谨慎态度,因人类心智文明被视为区别于动物的核心特征 [2] 文教传统与人工智能的碰撞 - 传统文教以"读书写字"为核心,通过书面语言实现心智文明的传承,这一模式延续数千年 [3] - 人工智能对写作的替代促使重新思考"读书写字"的本质目的,类比洗衣机改变洗衣方式但保持结果 [3][7] - 语言交际五要素(发出者、信息、媒介、接收者、效果)在数智时代仍为语文教育的核心 [13] 人工智能创作的身份归属问题 - 通过DeepSeek生成的《过特朗普关税论》虽经多次修改,但创作者不愿承认其所有权,认为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 [10] - 创作行为的本质在于交际目的的实现,而非媒介形式的变化,这构成判断作品归属的关键标准 [8][9] - 历史案例显示(如《牧誓》《讨武曌檄》),作品价值取决于交际效果而非具体创作手段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