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限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家庭最顶级的松弛:事已至此
洞见· 2025-09-25 20:34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 伸阅读。 作者:可乐妈 来源:男孩派 (ID: boy666dj) 心态置顶,情绪置后。 爸爸也语气温和地回应道:"哦,我以为是凤起路下车,原来是龙翔桥啊,那我下一站换乘过来。" 随后,便牵着儿子的手在下一站下了车,去对面换乘。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 朗读音频 最近,无意间刷到了一位博主发的视频: 坐地铁时,博主被一家三口吸引了注意力。 地铁要到站了,妈妈在站台温柔地喊:"小虎下车了。"但爸爸和孩子没有听到,所以还坐在车上。 地铁门关上后,妈妈没有发火,而是打语音给爸爸,再次提醒他。 下车时,爸爸还安抚儿子说:"没事啊,就三分钟。" 事情虽小,却让博主很是触动。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一家三口始终保持着平和。 博主不敢想象,如果同样的事换做是自己遇到了,此时此刻,父母该是怎样一副焦虑不已、暴跳如雷的模样。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跟博主的家人一样,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容易发火、着急。 但事实上,这种做法除了会带给孩子恐惧、焦虑外,并不 ...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骂、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2:08
(原标题: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骂、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了。" "我们哪个不是小时候被打骂过来的,怎么一点事都没有?" 第二个,运动空间受限。 过去的孩子,相对来说是比较放养的。大多数时候,都在外面疯玩,运动量非常大。等玩累了,晚上很 容易就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好。 "就是惯的,饿他几天,什么病都没有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看上去比以前更脆弱了?是什么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01 孩子看上去变得"更脆弱",是这3个原因 其实,现在的孩子看上去变得"更脆弱",主要是这3个原因。 第一个,关注度变高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家庭系统理论。该理论将家庭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人际系统,它具有自己的等级划分和 规则,制约着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既可以运行良好,提升家庭的幸福感,也可能功能失调,让一个或 多个成员产生持续的心理病态。 以前的家庭,一般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的关注度通常较弱。而如今,少子女家庭,一个孩子,会被五六 个人关注,他就像站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无论是性格中的哪一部分, ...
把儿子养得内驱力全无,我才知道:“废掉”一个孩子,就一天到晚说他
洞见· 2025-07-16 18:35
教育方式反思 - 长期指责和唠叨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偏低,产生消极抵抗或放弃努力的行为[22][23] - 批评和压力使孩子失去探索和成长的动力,内驱力被磨灭[24][25] -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过多外部刺激会引发不耐烦和逆反心理[27][28] 沟通策略调整 - 通过"闭嘴"减少批评,用观察代替评判,每天限制负面话语不超过3句[33][35] - 发现孩子并非一无是处,有其自身节奏和未被注意的努力[40][41] - 家庭氛围改善后,孩子神经放松,对抗行为减少[42] 亲子关系重建 - 将沟通焦点从"事"转向"人",关注学校趣事而非学习表现[47][48] - 用倾听和共情替代说教,理解孩子情绪和需求[45][52] - 孩子对真诚沟通逐渐接纳,话量增多且情绪好转[49][55] 正向激励实践 - 从擅长领域入手给予具体肯定,如拼模型时表扬耐心和手巧[61][63] - 成功体验迁移至学习,孩子开始主动解决难题并获得成就感[64][65] - 减少负面标签后,孩子自信心提升,内驱力逐渐恢复[58][60] 核心方法论总结 - 家长需减少语言推动,通过观察、倾听和肯定唤醒内驱力[66][67] - 关键行动包括控制负面评价、调整沟通方式、提供正向反馈[33][44][57] - 最终目标是归还成长空间,让孩子在爱和智慧中自主发展[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