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限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只要不停地做5件事
经济观察报· 2025-11-08 13:21
(原标题: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只要不停地做5件事)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经常有一些父母会抱怨:为什么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差别会这么大?别人家的小孩聪明有想法,而自己 的孩子把人能气个半死? 其实,孩子是什么样,和父母脱不了关系。 很多时候,你那些无意识做的,甚至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是积极的、为孩子好的行为,正在一步步毁掉自 己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一点点毁掉孩子。 一、不停地唠叨、指责 你是不是这样的:看见孩子不顺眼时,张嘴闭嘴总想"说他": "一天就知道玩手机""吃饭不要老是磨磨蹭蹭的""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东西要放好!"…… 这些话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正在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 一种是变得极度叛逆,另一种是变得过度顺从。 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会引起接受者的心理逆反。 唠叨指责正是如此,会让孩子自我价值感降低,变得自卑、怯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用"破罐子破 摔"的方式对抗父母。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最初来源于父母的评价。持续的唠叨指责会 ...
一篇文看懂儿童心理学,这4个管教技巧让你受用终生
经济观察报· 2025-10-13 10:14
(原标题:一篇文看懂儿童心理学,这4个管教技巧让你受用终生) 其实,教育孩子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来教育孩子,再调皮的孩子也不怕没方法。 比如,下面就要讲到的4个儿童心理,在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 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质量指标,也是衡量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父母孩子莫不如此。儿童时期 对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获得良好的安全感,那么他有可能一辈子都摆脱 不了这样的心理阴影。 心理学家指出,从生命体形成到孩子个体发育成熟,这期间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这种生命最初的安全感 被称为原始安全感。 孩子的原始安全感,是父母给予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如果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 缺乏安全感。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照顾孩子是有十足把握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自身的焦虑也会给孩子带来 情绪障碍。 好奇心无所谓好坏,用在好的方面它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 响。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 ...
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3件事父母尽量少做
经济观察报· 2025-10-03 11:25
文章核心观点 -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日益凸显,培养心理阳光的孩子关键在于家庭环境,父母应避免三类不当行为 [1][2][23] 青少年抑郁症现状 -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1] - 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1] 父母应避免的行为一:过度强调学习成绩 - 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只有考得好才能获得认可 [3][4] - 长期施压会导致孩子产生"父母只爱学习好的我"的认知 [5] - 过度压力可能引发"超限效应",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疾病 [6] 父母应避免的行为二:过度控制 - 生活中包办一切事务,干涉孩子自主决定权 [8][9] - 控制行为导致孩子形成妥协性格,忽略自我感受和主见 [10] - 长期控制会造成慢性压力,可能引发"空心病"现象 [11] 父母应避免的行为三:忽视情绪需求 - 否定或无视孩子的负面情绪,缺乏有效倾听 [13][14] - 习惯性否定孩子的分享行为,导致情感隔阂 [16][17][18] - 情绪长期被压抑可能形成"失望性隔离"的防御机制 [19][20][21]
一个家庭最顶级的松弛:事已至此
洞见· 2025-09-25 20:34
文章核心观点 - 倡导在家庭教育中采取"心态置顶,情绪置后"的松弛教育模式,通过"事已至此"的接纳态度处理突发事件,以营造平和、安全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抗压能力 [4][5][21][35][36] 家庭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 心理学"超限效应"表明,过多过强的批评会引发孩子的极度不耐烦或反抗,父母批评越多,孩子表现可能越差 [8] - 每个孩子都是探索者,成长难免犯错,面对错误时父母的选择至关重要:指责抱怨会让孩子怯懦,理解接纳则让孩子学会在错误中进步 [10] -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跟踪调查发现,在冲突中能保持"语言克制"的家庭,其孩子成年后处理危机的能力比普通家庭高出47% [13] - 网友案例显示,当孩子犯错时,父亲没有指责反而宽慰,简单一句话让孩子铭记并改正错误,说明理解代替训斥更能让孩子学会乐观豁达 [11][12][13] 家庭用餐氛围的重要性 - 许多父母将晚餐变成"批斗会",利用吃饭时间教育孩子,结果导致孩子抵触情绪和消化问题,亲子关系受损 [15][16] -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重视家庭用餐,亲自做饭并利用餐桌时间与孩子交流,孩子回忆称有妈妈陪伴的简单饭菜也香 [16] -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基于2.5万名11-15岁少儿的研究表明,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孩子更容易养成自信、乐于助人的品格和稳定情绪,因为交谈分享能减少焦虑和孤独感,一起吃饭时间越多积极影响越明显 [16][17] - 餐桌上应避免冷冰冰的说教,转而聊聊学校趣事和朋友,才能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18] 突发事件中的情绪管理 - 案例中烧烤店店主在儿子打翻菜盘后没有发火,而是逐步指导孩子道歉、赔礼和解决问题,展现了"发泄情绪是本能,解决问题才是本事"的智慧 [22][23] - 心理咨询师案例说明,带孩子旅行遇到忘带泳镜等问题时,父母若情绪上头会想教训孩子,但转念优先解决问题(购买泳镜)能保全亲子旅行好心情,避免因小失大 [24][25][26][27][28][29][30][31] - 智慧父母与一般父母的区别在于,遇到问题时不情绪化制造矛盾,而是第一时间带领孩子想办法解决,这种"心态置顶,情绪置后"的做法给予孩子足够容错率,避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并影响孩子学会沉着应对困难 [32][33]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骂、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2:08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感知变化的原因 - 家庭关注度显著提高,少子女家庭结构导致孩子行为被过度关注和放大,个体自主性受限易激发负面情绪 [2] - 运动空间严重受限,繁重学业剥夺了孩子通过运动分泌内啡肽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 [3] - 心理问题存在代际传递,过去未被重视的心理问题通过性格塑造传递给下一代 [4][5][7] 培养心理健康孩子的核心建议 - 避免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过度逼迫和比较可能引发超限效应导致心理疾病 [9][10][11] - 警惕以爱为名的控制行为,强加于孩子的"最好"安排可能造成慢性压力甚至伤害 [14][15][16][18] - 建立与孩子的共情能力,尊重其独立人格并充当情绪容器,接纳负面情绪以培养健全人格 [19]
把儿子养得内驱力全无,我才知道:“废掉”一个孩子,就一天到晚说他
洞见· 2025-07-16 18:35
教育方式反思 - 长期指责和唠叨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偏低,产生消极抵抗或放弃努力的行为[22][23] - 批评和压力使孩子失去探索和成长的动力,内驱力被磨灭[24][25] -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过多外部刺激会引发不耐烦和逆反心理[27][28] 沟通策略调整 - 通过"闭嘴"减少批评,用观察代替评判,每天限制负面话语不超过3句[33][35] - 发现孩子并非一无是处,有其自身节奏和未被注意的努力[40][41] - 家庭氛围改善后,孩子神经放松,对抗行为减少[42] 亲子关系重建 - 将沟通焦点从"事"转向"人",关注学校趣事而非学习表现[47][48] - 用倾听和共情替代说教,理解孩子情绪和需求[45][52] - 孩子对真诚沟通逐渐接纳,话量增多且情绪好转[49][55] 正向激励实践 - 从擅长领域入手给予具体肯定,如拼模型时表扬耐心和手巧[61][63] - 成功体验迁移至学习,孩子开始主动解决难题并获得成就感[64][65] - 减少负面标签后,孩子自信心提升,内驱力逐渐恢复[58][60] 核心方法论总结 - 家长需减少语言推动,通过观察、倾听和肯定唤醒内驱力[66][67] - 关键行动包括控制负面评价、调整沟通方式、提供正向反馈[33][44][57] - 最终目标是归还成长空间,让孩子在爱和智慧中自主发展[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