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叠加
icon
搜索文档
B站整了个搞笑诺贝尔评选,也太难绷了
量子位· 2025-11-03 14: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报道了2025年B站超级科学晚的盛况,该活动以“搞笑诺贝尔奖”形式呈现,展示了一系列脑洞大开但具有严肃科学价值的科研成果[4] - 获奖成果涵盖数学、物理、机器人、医学、化学、人工智能、生物和量子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均为各领域的最新突破[4][9] - 活动旨在以趣味性方式传播科学,展现了科研的创造力和实用性,并首次开展了趣味成果征集活动,吸引了大量投稿[4][50][51] 数学领域研究 - 获奖研究为《音乐旋律的普遍量化特征-作曲中不经意间追求有约束的熵最大化》,揭示了从巴赫到周杰伦的调性音乐旋律共有的数学规律[10][11] - 研究发现作曲家创作时在追求旋律平稳光滑的同时,也追求音符组合的熵最大化,并遵循幂律分布这一隐形规矩[13] - 该研究首次发现古典至流行的音乐均遵循平稳光滑约束下的熵最大化原则,其模型推导出的旋律变化幂律分布已在巴赫、贝多芬、周杰伦作品中得到验证,研究既揭示了音乐旋律的本质共性,也为AI作曲提供了理论支撑[14] 物理领域研究 - 获奖成果为一种超强稳定性的气泡,该气泡在不含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通过声悬浮技术实现了23分36秒不破的纪录,甚至能承受0.8毫米热铜针的穿刺而毫发无损[16] - 气泡的稳定性依赖于超声波驻波场提供的硬核保护,研究人员利用声场构建稳定的悬浮托力场,选用高表面张力的去离子水为原料,并通过精准调控声场参数来维持气泡稳定,解决了普通泡泡易受环境干扰的痛点[18] - 此项技术未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可用于精准操控微量反应和单细胞实验,在太空科学中可模拟微重力环境,同时也能应用于靶向药物输送和高端纳米材料制造[18] 机器人领域研究 - 该领域奖项授予《仿阿米巴虫磁性"毒液"机器人》,其外形酷似科幻电影中的毒液,但功能截然不同,旨在通过其微小的体型和变形能力进入血管,在癌症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22] - 据研究人员介绍,下一代类似“钢铁侠”的机器人也在开发中,目标是通过打造医学健康领域的“超级英雄宇宙”,使癌症的探查和治疗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便捷[24] 医学领域研究 - 获奖研究证实了“笑的训练”对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性,《"笑的训练"vs.0.1%玻璃酸钠对干眼的影响:一项非劣效随机对照实验》表明,经过8周干预,“笑的训练”在缓解特定干眼患者症状方面不亚于使用0.1%玻璃酸钠,且在改善泪膜破裂时间方面表现更优[25][27] - 研究结论指出“笑的训练”是一种有效、安全、低成本且环保的干预手段,可以作为干眼的一线治疗方法[28] 化学领域研究 - 获奖成果是受猪笼草启发的超强黑科技,旨在解决马桶及管道堵塞问题,该技术通过采用特殊塑料与疏水沙粒复合材料,利用3D激光打印融合形成超光滑表面结构,并注入硅油实现永久润滑[30][31] - 研究团队负责人幽默地表示,其使命类似于解决管道堵塞的“超级马里奥”[33] 人工智能领域研究 - 展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狼人杀策略语言智能体》,该AI在狼人杀游戏中表现出特定策略倾向,例如当抽到狼人牌时喜欢“焊跳预言家”,并且倾向于攻击前置位玩家,提示人类玩家最好坐在AI的后置位[34][36] - 这种结合大语言模型和强化学习的智能体能够在游戏中学会多种策略,并在与人类对抗中取得较高胜率,为合作与竞争环境下的智能体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36] 生物领域研究 - 获奖研究对准蚊子问题,《AalNix3&4基因对于将白蚊伊蚊雌性转化成雄性是必要且充分的》一文发现,仅通过过表达该基因即可将雌蚊逆转为可育雄蚊,并能调控下游基因呈现雄性表达状态,这为蚊媒种群控制提供了关键基础[38][40] - 此项技术被形容为从根源上解决蚊虫问题的方法[41] 量子科技领域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构建了“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该原型机包含105个可读取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被喻为成功驯养了105只“薛定谔猫”[43][47] - “祖冲之三号”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到72微秒,并行单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90%,并行两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62%,并行读取保真度达99.13%,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7] - 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从之前的跟跑状态,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48]
科技前沿「蓝宝书」:量子计算(上)
36氪· 2025-10-23 12:13
量子计算发展三阶段 - 行业正处于从"科学狂想"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当前处于含噪声的中尺度量子阶(NISQ),量子比特数量为数十到数千个,但易受噪声干扰导致计算保真度有限[3] - 产业界聚焦于专用机商业化与混合算法应用两大路径,D-Wave的量子退火机已实现商业落地,其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超500%[3] - 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是当前最实用模式,通过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高性能计算结合解决特定复杂任务,英伟达的CUDA-Q平台和IBM的Qiskit引擎正加速构建此生态[3] - 中期目标(约2030年)是实现含纠错的实用量子计算,通过量子纠错码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高保真度的逻辑量子比特[5] - 行业龙头已发布明确路线图,Quantinuum计划在2027年实现100个逻辑量子比特,IBM规划在2029年交付包含200个逻辑比特的Starling系统,并在2033年推出具备2000个逻辑量子比特的Blue Jay系统[6][7] - 长期目标是构建全面容错量子计算机(FTQC),其运算错误率将接近经典计算机,谷歌计划在2030年实现百万物理量子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微软则通过拓扑量子计算路线期望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规模[9] 量子计算基本原理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的三个基本特性: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干涉,以量子比特为基本信息单位[10][11] - 量子叠加允许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n个量子比特可同时表示2^n种状态,实现指数级并行计算能力[12][14] - 量子纠缠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间的非局域强关联,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会瞬间影响其他纠缠粒子状态,赋予量子计算强大的全域协同能力,是处理多体系统问题和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15][16][17][18] - 量子干涉通过精确调控量子态相位实现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量子算法核心是利用此效应放大正确答案概率、削弱错误答案概率,如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19][20][21][22][23][24][25][26][27][28] 量子计算流程 - 量子计算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构建物理量子比特、初始化重置到起始状态、应用量子门将量子比特置于叠加和纠缠状态、执行量子算法、系统演化、测量使量子态坍缩为经典比特供分析使用[32] - 测量后的量子比特可以被重新初始化回到基态,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33] 主流技术路径 - 全球量子计算产业有六条主流技术路线:超导、离子阱、光子、中性原子、拓扑、自旋,成熟度上超导 ≈ 离子阱 > 光子 ≈ 中性原子 > 自旋 > 拓扑[34][35] - 超导和离子阱技术已进入云服务阶段尝试商业化,超导路线代表IBM有127量子比特处理器,离子阱路线代表IonQ有32量子比特系统[36] - 超导量子计算核心是构建约瑟夫森结,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IBM推出1121个量子比特的"Condor"处理器错误率降低3-5倍,并计划在2025年发布1386个量子比特的"Kookaburra"处理器,谷歌新一代"Willow"芯片将量子比特有效计算时间提升至100微秒,性能提升5倍[37] - 离子阱路线以超高保真度(>99.9%)和长相干时间为核心优势,可在接近室温环境下运行降低硬件复杂度和成本,Quantinuum实现了包含50个纠缠逻辑量子比特的系统,双比特逻辑门保真度超过98%,IonQ的Forte Enterprise系统提供36个算法量子比特计算能力[38][39] 主要瓶颈与应对 - 量子退相干是制约实用化的根本物理瓶颈,指量子比特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叠加态与纠缠态信息丢失,量子比特稳定性体现在相干时间上,麻省理工学院将特定量子态维持时间从微秒级提升至10秒,但距离复杂算法所需的数小时仍有巨大差距[41][42] - 量子纠错是应对退相干的核心方案,通过冗余编码将量子信息备份到多个物理比特中,以表面码为例构建一个逻辑量子比特需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43][44] - 量子纠错技术前沿进展包括微软提出的4D拓扑量子纠错码将构建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物理比特数量减少5倍,并将物理错误率从10⁻³降低至10⁻⁶量级,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动态纠错网络将实现特定纠错任务所需量子比特数量从百万级锐减至千级,预计2026年工程化应用[45][46][47] 行业主要参与者 - 头部企业分为纯量子计算公司和科技巨头两类,纯量子公司包括D-Wave、Rigetti、IonQ、Quantum Computing等,科技巨头包括IBM、谷歌、微软、英伟达、亚马逊和英特尔等[48][49][50] - 多家知名非上市公司在研发和部署方面取得重要里程碑,得到一级市场资金支持,包括PsiQuantum、Quantinuum、Infleqtion、Pasqal、SEEQC、Atom Computing等[51]
“诺奖赢家”量子计算,落地到哪一步了?
虎嗅· 2025-10-13 15:37
行业发展趋势与阶段 - 量子计算行业正处于从“科学狂想”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当前处于“含噪声的中尺度量子阶”(NISQ),其特点是量子比特数量在数十到数千个,但易受噪声干扰,计算保真度有限[3][4] - 产业界当前聚焦于专用机商业化与混合算法应用两大路径,以实现商业落地,例如D-Wave的量子退火机在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500%[5][6] - 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是当前最实用的模式,通过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高性能计算结合解决特定任务,英伟达的CUDA-Q平台和IBM的Qiskit引擎正加速构建此生态[7][8] - 行业的中期目标(约2030年前后)是实现“含纠错的实用量子计算”,通过量子纠错码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高保真度的逻辑量子比特,Quantinuum计划在2027年实现100个逻辑量子比特,IBM规划在2029年交付包含200个逻辑比特的Starling系统[10][11][12] - 行业的长期目标是构建全面容错量子计算机(FTQC),其运算错误率将接近经典计算机,能够执行Shor算法等复杂算法,谷歌计划在2030年实现百万物理量子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微软则通过拓扑量子计算路线期望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规模[14][17][18] 量子计算基本原理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的三个基本特性: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干涉,以量子比特为基本信息单位[19][20] - 量子叠加允许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赋予量子计算天然的并行处理能力,n个量子比特可同时表示2^n种状态,计算空间呈指数级增长[21][23][25][26] - 量子纠缠是多个量子系统间的非局域强关联,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会瞬间影响其他纠缠粒子,这种全域协同能力对解决复杂系统问题至关重要[29][30][31] - 量子干涉源于量子态的波动性,通过精确调控量子态的相位关系实现相长或相消干涉,量子算法的核心是利用此效应放大正确答案的概率,削弱错误答案的概率[34][36][37][40][41][42] - 宏观上,量子计算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构建物理量子比特、初始化、应用量子门、执行量子算法、演化、测量,测量后的量子比特可被重新初始化用于未来计算[47][48][49][50][51][52][53][54] 主流技术路径与公司进展 - 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存在六条主流技术路径:超导、离子阱、光子、中性原子、拓扑、自旋,技术成熟度上超导约等于离子阱,高于光子约等于中性原子,高于自旋和拓扑[55][56] - 超导路线的核心是构建约瑟夫森结,需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IBM已推出1121个量子比特的“Condor”处理器并将错误率降低了3-5倍,计划在2025年发布1386个量子比特的“Kookaburra”处理器,谷歌的新一代“Willow”芯片将量子比特有效计算时间提升至100微秒,性能提升5倍[58][59][60] - 离子阱路线以超高保真度(超过99.9%)和长相干时间为核心优势,可在接近室温环境下运行,Quantinuum实现了包含50个纠缠逻辑量子比特的系统,双比特逻辑门保真度超过98%,IonQ的Forte Enterprise系统已集成至数据中心,提供36个算法量子比特的计算能力[61][62][64][65][66][67] - 头部参与者包括纯量子计算公司(如D-Wave、Rigetti、IonQ、Quantum Computing Inc)和科技巨头(如IBM、谷歌、微软、英伟达、亚马逊、英特尔),此外还有多家获得一级市场资金支持的非上市公司[84][85][86][87][88] 当前瓶颈与纠错技术 - 量子退相干是制约量子计算实用化的根本物理瓶颈,指量子比特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叠加态与纠缠态信息丢失,外部环境干扰会使得量子信息坍缩成经典信息[67][68] - 量子比特的稳定性体现在“相干时间”上,尽管麻省理工学院已将特定量子态维持时间从微秒级提升至10秒,但距离运行复杂算法所需的数小时仍有巨大差距[70][71] - 量子纠错是应对退相干的核心方案,其思路是将量子信息备份到多个物理比特中,通过冗余编码对抗信息损耗,但面临巨大的物理资源开销,以表面码为例,构建一个逻辑量子比特可能需要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73][74][76] - 量子纠错技术正向多元化创新路径演进,微软提出的4D拓扑量子纠错码将构建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减少了5倍,并将物理错误率从10⁻³大幅降低至10⁻⁶量级[78][79][80] - 动态化和智能化成为前沿方向,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动态纠错网络”可根据实时噪声调整策略,将实现特定纠错任务所需的量子比特数量从百万级锐减至千级,并预计在2026年工程化应用,机器学习辅助纠错也在探索中[81][82][83]
田渊栋:连续思维链效率更高,可同时编码多个路径,“叠加态”式并行搜索
量子位· 2025-06-19 14:25
核心观点 - AI大牛田渊栋团队提出连续思维链(CoCONUT)方法,通过连续隐向量实现并行搜索,显著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如有向图可达性问题)中的推理效率[1][2][7] - 连续思维链类比量子叠加态,可同时编码多路径信息,相比离散思维链(需O(n²)步解码)仅需D步(D为图直径),理论效率提升显著[7][8] - 实验显示2层连续CoT模型在ProsQA数据集上准确率接近100%,远超12层离散CoT模型(83%)和无CoT基线(75%)[27][28] 技术实现 注意力选择器机制 - 设计类似导航仪的注意力选择器,根据特定标记(如边结束token)动态聚焦源/目标节点,确保信息精准提取[11][12][13] - 无明确标记时自动回溯初始条件,防止模型迷失[14] 双层Transformer架构 - **第一层**:5个注意力头整理边信息,标注起点/终点并保留初始节点嵌入[19][20][21] - **第二层**:并行探索路径,通过叠加态(节点集合Vc)扩展新节点(Vc+1),实现广度优先搜索[22][23][24] - MLP层过滤噪声节点并平衡权重,优化路径探索[29] 性能验证 - 在ProsQA子集(需3-4推理步长)测试中,连续CoT模型准确率接近100%,离散CoT模型为83%[26][27][28] - 注意力模式分析证实叠加态搜索行为存在,支持理论假设[30] 研究者背景 - 田渊栋任职Meta GenAI,业余创作科幻小说《破晓之钟》,探讨AI模仿数据与人类智慧的本质差异[31][32][39] - 新作延续世界观,涉及群体意识与星际殖民议题,计划用AI辅助写作[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