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错
搜索文档
量子计算摆脱GPU!IBM一句话AMD市值暴涨2000亿元:用FPGA芯片即可
量子位· 2025-10-25 16:30
IBM量子计算突破性进展 - IBM宣布在量子计算商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在现成的AMD芯片上实时运行关键的量子纠错算法,运行速度比实际需求快10倍[2] - 该突破使公司提前一年完成研究目标,且价格并不"贵得离谱"[4] - 此技术突破证明量子纠错可以摆脱对GPU集群的依赖,仅需FPGA芯片与量子计算机配合,以更具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的方式推进[2] 市场反应与市值影响 - AMD股价应声上涨7.63%,市值增加290亿美元至4100亿美元,相当于英伟达市值的1/11[5] - IBM公司市值也上涨209亿美元,达到2864亿美元[7] 量子纠错技术原理与挑战 - 量子计算机算力源于量子比特的叠加和纠缠特性,但量子比特极其不稳定,环境中的温度波动、电磁辐射或控制信号微小误差都会导致其在微秒到毫秒内失去量子特性(退相干)[11][12] - 量子纠错码(QECC)通过多个不稳定的物理量子比特编码一个稳定的逻辑量子比特来克服错误[14] - 纠错流程包括通过辅助量子比特进行伴随式测量检测错误,测量结果传送至经典处理器运行解码算法并发出纠正指令,整个过程需在几十微秒内完成[15][16][17] FPGA芯片的关键作用与技术优势 - FPGA(可重构集成电路)能实现纳秒级响应,比传统软件解码快上千倍,是实时运行量子纠错算法的关键[18] - 该技术突破表明量子纠错不再依赖昂贵的GPU,仅需FPGA芯片即可实现,大幅提升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2] IBM量子计算发展路线图调整 - 原计划2029年推出的Starling量子计算机因新技术突破可提前至2028年发布[19] - 根据发展路线图,公司计划在2028年实现允许15K门操作的量子电路质量,2029年交付具备100M门操作能力的容错量子计算机[20] - 2033年后量子计算机将运行包含10亿门操作的电路,解锁量子计算的全部潜力[20]
科技前沿「蓝宝书」:量子计算(上)
36氪· 2025-10-23 12:13
量子计算发展三阶段 - 行业正处于从"科学狂想"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当前处于含噪声的中尺度量子阶(NISQ),量子比特数量为数十到数千个,但易受噪声干扰导致计算保真度有限[3] - 产业界聚焦于专用机商业化与混合算法应用两大路径,D-Wave的量子退火机已实现商业落地,其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超500%[3] - 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是当前最实用模式,通过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高性能计算结合解决特定复杂任务,英伟达的CUDA-Q平台和IBM的Qiskit引擎正加速构建此生态[3] - 中期目标(约2030年)是实现含纠错的实用量子计算,通过量子纠错码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高保真度的逻辑量子比特[5] - 行业龙头已发布明确路线图,Quantinuum计划在2027年实现100个逻辑量子比特,IBM规划在2029年交付包含200个逻辑比特的Starling系统,并在2033年推出具备2000个逻辑量子比特的Blue Jay系统[6][7] - 长期目标是构建全面容错量子计算机(FTQC),其运算错误率将接近经典计算机,谷歌计划在2030年实现百万物理量子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微软则通过拓扑量子计算路线期望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规模[9] 量子计算基本原理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的三个基本特性: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干涉,以量子比特为基本信息单位[10][11] - 量子叠加允许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n个量子比特可同时表示2^n种状态,实现指数级并行计算能力[12][14] - 量子纠缠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间的非局域强关联,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会瞬间影响其他纠缠粒子状态,赋予量子计算强大的全域协同能力,是处理多体系统问题和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15][16][17][18] - 量子干涉通过精确调控量子态相位实现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量子算法核心是利用此效应放大正确答案概率、削弱错误答案概率,如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19][20][21][22][23][24][25][26][27][28] 量子计算流程 - 量子计算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构建物理量子比特、初始化重置到起始状态、应用量子门将量子比特置于叠加和纠缠状态、执行量子算法、系统演化、测量使量子态坍缩为经典比特供分析使用[32] - 测量后的量子比特可以被重新初始化回到基态,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33] 主流技术路径 - 全球量子计算产业有六条主流技术路线:超导、离子阱、光子、中性原子、拓扑、自旋,成熟度上超导 ≈ 离子阱 > 光子 ≈ 中性原子 > 自旋 > 拓扑[34][35] - 超导和离子阱技术已进入云服务阶段尝试商业化,超导路线代表IBM有127量子比特处理器,离子阱路线代表IonQ有32量子比特系统[36] - 超导量子计算核心是构建约瑟夫森结,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IBM推出1121个量子比特的"Condor"处理器错误率降低3-5倍,并计划在2025年发布1386个量子比特的"Kookaburra"处理器,谷歌新一代"Willow"芯片将量子比特有效计算时间提升至100微秒,性能提升5倍[37] - 离子阱路线以超高保真度(>99.9%)和长相干时间为核心优势,可在接近室温环境下运行降低硬件复杂度和成本,Quantinuum实现了包含50个纠缠逻辑量子比特的系统,双比特逻辑门保真度超过98%,IonQ的Forte Enterprise系统提供36个算法量子比特计算能力[38][39] 主要瓶颈与应对 - 量子退相干是制约实用化的根本物理瓶颈,指量子比特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叠加态与纠缠态信息丢失,量子比特稳定性体现在相干时间上,麻省理工学院将特定量子态维持时间从微秒级提升至10秒,但距离复杂算法所需的数小时仍有巨大差距[41][42] - 量子纠错是应对退相干的核心方案,通过冗余编码将量子信息备份到多个物理比特中,以表面码为例构建一个逻辑量子比特需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43][44] - 量子纠错技术前沿进展包括微软提出的4D拓扑量子纠错码将构建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物理比特数量减少5倍,并将物理错误率从10⁻³降低至10⁻⁶量级,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动态纠错网络将实现特定纠错任务所需量子比特数量从百万级锐减至千级,预计2026年工程化应用[45][46][47] 行业主要参与者 - 头部企业分为纯量子计算公司和科技巨头两类,纯量子公司包括D-Wave、Rigetti、IonQ、Quantum Computing等,科技巨头包括IBM、谷歌、微软、英伟达、亚马逊和英特尔等[48][49][50] - 多家知名非上市公司在研发和部署方面取得重要里程碑,得到一级市场资金支持,包括PsiQuantum、Quantinuum、Infleqtion、Pasqal、SEEQC、Atom Computing等[51]
兴业证券:聚焦量子计算整机环节 关注中美双线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10-23 11:11
量子计算行业核心价值 - 量子计算的价值在于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处理的问题,从而开创全新市场,而非替代现有计算机 [1] - 评估投资机会的首要标准是技术实力,特别是通往“容错”计算的路径 [1] - 行业已超越单纯追求物理量子比特数量的阶段,转向以相干性、保真度和构建可靠“逻辑量子比特”能力为核心的质量竞赛 [1] 关键技术突破 - 谷歌Willow芯片的实验证明了量子纠错的可扩展性,解决了该领域近30年的挑战 [2] - 随着编码规模扩大,逻辑错误率呈指数级下降,为构建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提供了清晰路径 [2] - 谷歌在一项标准计算任务中用不到5分钟完成了经典计算机需要1025年的计算量,证明了“量子优越性” [2] 未来应用场景 - 量子计算机将与经典计算机共同构建新的超算集群架构 [3] - 专注于四大核心领域:量子模拟(药物发现、材料科学)、组合优化(金融、物流)、赋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加速)、算法定义的优势(密码学等) [3]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量子计算产业链分为上游器件、中游整机和下游应用 [1] - 建议关注聚焦产业链核心的量子计算整机公司 [1] - 硬件方案暂未收敛,超导路线(谷歌、IBM、Rigetti、本源量子)凭借纠错突破和工程能力确定性高 [4] - 离子阱技术(IonQ)凭借近乎完美的量子比特保真度和全连通性,押注长期效率优势 [4] - 其他公司如Infleqtion和D-Wave也在各自细分领域构筑了独特技术壁垒 [4] 重点关注公司 - 海外建议关注超导路线企业、离子阱路线企业以及中性量子比特企业 [1] - 国内建议关注即将科创板上市的本源量子等 [1]
国泰海通:量子计算处于早期突破阶段 量子纠错是关键
智通财经网· 2025-10-15 17:13
量子计算行业发展现状 - 量子计算优越性验证已完成,多种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开放性发展态势,包括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光量子和硅半导体等 [1] - 基础研究与工程研发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探索在多行业领域持续推进,产业生态正逐步构建 [1] - 量子计算目前还处于早期技术攻关阶段,预计未来5到10年有可能出现实质性进展 [1][2] - 美国和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2] - 各技术路线在量子纠错方面的重大突破将直接影响量子计算的进程 [1][2] 量子安全领域竞争格局 - 量子安全的实现路径包括基于数学的传统路径和物理安全路径两类 [3] -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QKD技术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量子保密通信产业链 [3] - 在全球量子通信领域公开的同族专利数量排名前千位的申请人中,以科大国盾量子为代表的9家中国机构的专利数量约占前10位申请人专利总量的93% [3] -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虽然应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3] 量子测量产业前景 - 量子精密测量利用量子状态对环境的高度敏感,以提升对时间、位置、加速度、电磁场等物理量的测量精度 [4] - 量子测量具有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化前景明确等优势 [4] - 由于不同物理量的量子传感器成熟度存在差异,产业进入多元化发展周期 [4] 相关公司分析 - 国盾量子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上市的量子科技公司,业务覆盖量子计算、量子安全和量子测量 [5] - 国盾量子是中科大量子科研团队的核心技术孵化平台 [5]
“诺奖赢家”量子计算,落地到哪一步了?
虎嗅· 2025-10-13 15:37
行业发展趋势与阶段 - 量子计算行业正处于从“科学狂想”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当前处于“含噪声的中尺度量子阶”(NISQ),其特点是量子比特数量在数十到数千个,但易受噪声干扰,计算保真度有限[3][4] - 产业界当前聚焦于专用机商业化与混合算法应用两大路径,以实现商业落地,例如D-Wave的量子退火机在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500%[5][6] - 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是当前最实用的模式,通过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高性能计算结合解决特定任务,英伟达的CUDA-Q平台和IBM的Qiskit引擎正加速构建此生态[7][8] - 行业的中期目标(约2030年前后)是实现“含纠错的实用量子计算”,通过量子纠错码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高保真度的逻辑量子比特,Quantinuum计划在2027年实现100个逻辑量子比特,IBM规划在2029年交付包含200个逻辑比特的Starling系统[10][11][12] - 行业的长期目标是构建全面容错量子计算机(FTQC),其运算错误率将接近经典计算机,能够执行Shor算法等复杂算法,谷歌计划在2030年实现百万物理量子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微软则通过拓扑量子计算路线期望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规模[14][17][18] 量子计算基本原理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的三个基本特性: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干涉,以量子比特为基本信息单位[19][20] - 量子叠加允许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赋予量子计算天然的并行处理能力,n个量子比特可同时表示2^n种状态,计算空间呈指数级增长[21][23][25][26] - 量子纠缠是多个量子系统间的非局域强关联,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会瞬间影响其他纠缠粒子,这种全域协同能力对解决复杂系统问题至关重要[29][30][31] - 量子干涉源于量子态的波动性,通过精确调控量子态的相位关系实现相长或相消干涉,量子算法的核心是利用此效应放大正确答案的概率,削弱错误答案的概率[34][36][37][40][41][42] - 宏观上,量子计算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构建物理量子比特、初始化、应用量子门、执行量子算法、演化、测量,测量后的量子比特可被重新初始化用于未来计算[47][48][49][50][51][52][53][54] 主流技术路径与公司进展 - 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存在六条主流技术路径:超导、离子阱、光子、中性原子、拓扑、自旋,技术成熟度上超导约等于离子阱,高于光子约等于中性原子,高于自旋和拓扑[55][56] - 超导路线的核心是构建约瑟夫森结,需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IBM已推出1121个量子比特的“Condor”处理器并将错误率降低了3-5倍,计划在2025年发布1386个量子比特的“Kookaburra”处理器,谷歌的新一代“Willow”芯片将量子比特有效计算时间提升至100微秒,性能提升5倍[58][59][60] - 离子阱路线以超高保真度(超过99.9%)和长相干时间为核心优势,可在接近室温环境下运行,Quantinuum实现了包含50个纠缠逻辑量子比特的系统,双比特逻辑门保真度超过98%,IonQ的Forte Enterprise系统已集成至数据中心,提供36个算法量子比特的计算能力[61][62][64][65][66][67] - 头部参与者包括纯量子计算公司(如D-Wave、Rigetti、IonQ、Quantum Computing Inc)和科技巨头(如IBM、谷歌、微软、英伟达、亚马逊、英特尔),此外还有多家获得一级市场资金支持的非上市公司[84][85][86][87][88] 当前瓶颈与纠错技术 - 量子退相干是制约量子计算实用化的根本物理瓶颈,指量子比特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叠加态与纠缠态信息丢失,外部环境干扰会使得量子信息坍缩成经典信息[67][68] - 量子比特的稳定性体现在“相干时间”上,尽管麻省理工学院已将特定量子态维持时间从微秒级提升至10秒,但距离运行复杂算法所需的数小时仍有巨大差距[70][71] - 量子纠错是应对退相干的核心方案,其思路是将量子信息备份到多个物理比特中,通过冗余编码对抗信息损耗,但面临巨大的物理资源开销,以表面码为例,构建一个逻辑量子比特可能需要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73][74][76] - 量子纠错技术正向多元化创新路径演进,微软提出的4D拓扑量子纠错码将构建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减少了5倍,并将物理错误率从10⁻³大幅降低至10⁻⁶量级[78][79][80] - 动态化和智能化成为前沿方向,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动态纠错网络”可根据实时噪声调整策略,将实现特定纠错任务所需的量子比特数量从百万级锐减至千级,并预计在2026年工程化应用,机器学习辅助纠错也在探索中[81][82][83]
量子人工智能亟待前瞻布局
解放日报· 2025-09-22 18:06
量子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前景 - 量子人工智能尚处于初始阶段,但科学内涵丰富,是值得推动的方向[1] - AI和量子信息是两个关键领域,正跨越传统技术极限,为信息科技带来新动力[1] - AI可以赋能量子计算,特别是在解决量子纠错这一实现量子计算机的主要瓶颈方面[1] AI在量子计算中的具体应用 - 谷歌量子芯片在2024年首次用105个量子比特实现阈值低于1%的量子纠错,其核心技术是一个为量子纠错而设计的、通过AI机器学习训练成的神经网络解码器[1] - 该解码器采集了数千个用量子模拟得到的样本训练而成[1] - 谷歌量子芯片的比特数、准确率、速度仍需大大提升,这是量子芯片发展重要的未来方向[1] 中国在量子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 - 清华大学邓东灵教授与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等合作者最近做出了优秀的量子纠错工作,中国在这方面已达到世界水平[2] - 中国在量子人工智能方向具备优良基础,亟待前瞻布局,培养尖端人才[3] - 国内量子实验室进展都不错,但需要原始创新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科技大国[3] 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影响与挑战 - RSA、椭圆曲线等现行公钥加密方法能被量子算法破解,迫切需要发展能抵抗量子计算的后量子密码[2] - LWE(带误差学习)算法在后量子密码标准遴选中脱颖而出,但其是否能被量子算法攻破是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它将是量子算法、机器学习及密码学三个领域的重大突破[2] 产业发展与创新理念 - 量子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并非要等到量子计算机面世后产业才能落地[3] - 发展需要依靠科学家的好奇心去探索,不应把产业落地当作科学导向[3] - 从宏观上看,中国在AI应用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在源头创新上人才还不足,需要长期主义[3]
2025年-2026年度行业趋势洞察报告:聚焦高科技
搜狐财经· 2025-08-18 17:32
量子计算 - 行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首批量子计算公司已发布财报,商用范围持续扩大,但个人量子计算机尚未实现 [4] - 谷歌Willow芯片拥有105个物理量子比特,5分钟内完成超算需10²⁵年任务,错误率随晶格规模扩大以2.14倍降低 [4][42] - 量子纠错跨过关键门槛,逻辑量子比特错误率随物理量子比特增加而下降,但距离真正容错仍有差距 [4][43] - 技术路线分为人造量子比特(谷歌、IBM等采用超导技术)和天然量子比特(IonQ等基于原子/光子),前者扩展性强但需屏蔽宇宙射线,后者错误率低但扩展难度大 [5][6][81] - IBM计划2025年交付量子超算商用产品,IonQ市值约65亿美元并与阿斯利康合作药物研发,Rigetti开发类似CUDA的量子平台 [6][92][96] 人形机器人 - 行业被《时代周刊》评为2024年最伟大发明,花旗预测2050年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 [7] - 国内企业宇树科技完成产品迭代,智元机器人2024年预计发货300台,复旦大学"光华一号"聚焦养老护理 [8] - AI提升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供应链成熟使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开源生态活跃(如青龙机器人、ReKep框架),国内外政策支持(重庆产业基金、杭州5年规划),老龄化催生替代需求 [8] - 核心应用包括工业(比亚迪工厂使用Walker S1搬运)、极端环境(抢险救灾)、民生(家政、养老、导盲) [9] AI基础科学应用 - 2024年诺奖物理奖授予Hopfield和Hinton(机器学习基础),化学奖授予DeepMind的AlphaFold团队(蛋白质结构预测),标志AI成为新基础学科 [10] - AlphaFold改变科研范式,结构生物学不再依赖冷冻电镜,新药研发打破"10年10亿1千人"传统模式,几十人团队即可完成 [11][12] - 发展依赖高质量数据库(如蛋白质数据库)和开放竞争平台(如CASP竞赛),数据共享为核心支撑 [13] 区块链3.0 - 阶段特征为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NFT(数字标识)应用落地,市场趋于理性 [14] - 技术进展包括交易速度提升(DPoS算法缩至几秒确认)、跨链能力增强(如Cosmos中继链)、隐私保护升级(零知识证明)、与传统系统融合 [14] - 应用场景覆盖金融(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物联网(设备认证)、医疗(数据共享、药品溯源)、政务(电子证照、资源监管) [14] - 中国区块链市场年均增速54.6%,2029年规模预计达431亿美元 [14] 卫星互联网 - SpaceX星链已发射7000多颗卫星,服务100多个国家,用户超400万;中国低轨卫星刚起步(如"千帆星座"2024年一箭18星),2030年计划1.5万颗卫星 [15] - 低轨卫星最大容量仅6万颗,全球申报超10万颗,资源争夺遵循"先申先得"原则 [16] - 技术趋势包括低轨卫星建设加速(低时延、大容量)、高通量卫星(HTS)普及(容量为传统几十倍)、空天地一体化协同 [16] 自动驾驶 - 2025年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成为标配,城市NOA逐步普及,竞争白热化 [17] - 技术突破包括端到端模型(从传感器直接控制,比模块化更高效)和V2X(车联网)补盲 [17] - 百度萝卜快跑累计订单超800万单,全无人驾驶占比80%;特斯拉FSD V12累计行驶20亿英里;Momenta采用"数据飞轮"双路线 [17] - 2025年底城市NOA的BOM成本或降至5000元,20万以下车型可搭载 [18] 专业无人机 - 2022年中国无人机市场1065亿元(民用979亿、军用86亿),2023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64亿美元,2032年预计达164亿美元 [19] - 美国(MQ-9"死神")、以色列("苍鹭")、中国("彩虹""翼龙")为仅有的三个具备完整产业链国家,中国军贸市场份额17% [19] - 应用场景包括军用(察打一体、侦察)和民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测绘),2023年工业级无人机占比65.3% [20] - 未来方向为微型化、隐形化、智能化、系统化、高速长航时化 [21] 低空经济 - 核心领域为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5059.5亿元,2026年有望破万亿 [22] - 无人机消费级普及(便携、易操作),工业级爆发(物流、植保、巡检),2025年产业规模预计破2000亿元 [23] - eVTOL进展包括亿航获全球首张TC证,峰飞航空试航深圳-珠海航线(3小时缩至20分钟),初期聚焦货运/应急,逐步推广载人 [24] AI情感陪伴与数字健康 - 字节AI玩具炒至300元,全球AI玩具市场2030年预计达351.1亿美元;00后AI聊天时长增300%,65%为情感陪伴类 [26] - AI满足年轻人压力倾诉(如DeepMind)和老年人陪伴需求,填补情感真空 [26] - AI健康应用包括辅助诊断(如灵犀医学大模型)、个性化医疗、手术机器人(如达芬奇)、健康监测(智能手表、看护机器人) [27] - AI定位为"高年资助手",补充分诊和病历分析,医生负责人文关怀与最终决策 [27] AI教育变革 - 民办高校缺生源(如广东白云学院1477人放弃入学),美国73所高校倒闭,大学生就业率仅55.5%,硕博就业率较大专低12.2% [28] - AI放大名师效应(1人服务百万学生),教育向就业导向转型,职业教育替代传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脱节问题待解 [28] AI操作系统 - 未来操作系统端云协同(参考ChromeOS),轻量化、开源,支持IoT设备,融合区块链(安全)和AI(社交化能力),适配量子计算 [29] 微短剧爆发 - 2024年微短剧规模504.4亿元,首超电影票房(470亿),用户5.76亿人,中老年占比近50% [30] - 爆发原因为节奏快(15秒反转)、成本低(周期短、回报快)、情绪价值高(解压),2024年出海流水预计4亿美元 [30] - 问题包括内容同质化、投流成本高、诱导消费;未来方向为精品化(腾讯辰星计划)、跨界融合(文旅、普法)、AI降本增效 [30] 芯片生态 - 芯片竞争核心为生态,生态依赖应用,应用依赖人口基数;案例如高通基带专利绑定、苹果App Store生态 [31] - 美国2025年全面禁售高端显卡和闭源大模型,组建"芯片四方联盟"围堵,倒逼中国自主发展,内需市场成为优势 [31]
量子专题:2025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14 23:48
量子计算行业概述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实现计算模式,与经典计算在信息存储、计算能力、纠缠特性及计算方式上差异显著,展现出指数级信息处理潜力 [7][9] - 技术体系包含硬件、软件、算法三大支柱,云平台为集成应用生态点 逻辑门型量子计算机是通用量子计算主流方向,专用量子计算机(如玻色采样、量子退火)在特定问题中具算力优势 [11][12] - 硬件技术路径分为"人造粒子"(超导、硅半导体)和"天然粒子"(离子阱、光量子、中性原子)两类 超导路线发展最快,IBM、谷歌、本源量子等企业重点布局 [13][14] 全球量子计算发展现状 - 市场规模从2021年9亿美元增至2024年50亿美元,占量子信息产业63% 北美(29.8%)、欧洲(28.8%)、中国(25.2%)为三大主要区域 [16][17][18][19] - 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案》等政策体系持续加码投入,2025-2029年研发拨款从18亿增至27亿美元 加拿大启动国家量子战略,强化出口管制与技术投资 [20][22][23] - 欧洲通过《量子技术行动计划》等政策协同发展,但2024年产业规模下滑至14.5亿美元 企业以Pasqal、IQM等初创公司为主,聚焦多技术路线探索 [27][28][29][30] 中国量子计算市场动态 -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高斯玻色取样"任务快速求解,技术成果显著 腾讯、华为、中国电科等企业积极布局,本源量子、华翊量子等推出HYQ-A37等原型机 [1][5] - 产业链覆盖量子比特、读出层等环节,参与企业包括Google、IBM及本土企业 行业受政策扶持,呈现发展态势 [1][5] 技术发展里程碑 - 全球关键突破包括:谷歌53量子比特实现"量子霸权"、D-Wave首款商用量子退火机、MIT的HHL算法指数级加速 中国"九章"原型机展现实用前景 [15] - 超导路线在可扩展性方面领先,离子阱制备效率高但扩展性差,光量子受环境干扰小但逻辑门实现难 [14]
对话量旋科技项金根:黄仁勋预测太保守,10年后将实现百万物理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
钛媒体APP· 2025-07-21 19:01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量旋科技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及星空投资、华强资本等机构 [2] - 融资资金将用于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生产扩张及科研团队扩充 [2] - 公司产品覆盖全球40余国200多所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未来聚焦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2] - 公司成立至今完成五轮融资,历史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深圳高新投等 [7] - 当前核磁量子和超导量子业务收入占比各50%,主要满足教育、科研场景需求 [7] 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 公司专注超导和核磁量子计算路线,提供超导量子计算机、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及量子计算云平台 [6] - 2023年发布自研超导芯片"少微",具备高Qi值、长比特寿命等特点,并实现中国首枚超导芯片出口中东 [7] - 超导量子产品线包括整机"大熊座"、芯片"少微"及测控系统,销售模式含直销和经销商 [8] - 超导量子计算路线优势:比特扩展性强、产业投入规模大、可复用传统半导体产业链 [10][11] - 计划2025年推出百比特级超导量子计算机,目标实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NISQ) [11]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营收超10亿美元,2035年量子科技总规模近1000亿美元,2040年达1980亿美元 [5] - 量子计算通过量子比特实现指数级算力增长,在AI算力领域潜力显著 [5] - 超导量子计算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路线,IBM等巨头重点布局 [9][10] - 行业预计2029年实现数千量子比特、0.999保真度的通用量子计算机,2035年实现百万级逻辑量子比特容错计算机 [11] 研发进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自研超导芯片加工周期仅5天(对比公共平台需2个月),加速技术迭代 [18] - 研发重点:提升量子比特数量与保真度,同步优化测控系统与全产业链工程能力 [11][17] - 未来聚焦三方向:技术升级(硬件及云平台)、应用场景拓展(金融/生物医药/AI)、全球化市场布局 [12] - AI对量子计算有双向促进作用:优化量子控制算法,未来量子算力反哺AI需求 [24][25] 行业技术挑战与竞争 - 量子纠错是关键技术瓶颈,谷歌实验已验证理论可行性,预计5-6年内实现实用化 [20][21] - 容错量子计算机需10年以上研发,涉及逻辑量子比特互联操作 [21] - 量子计算云平台当前仅解决"有无"问题,尚未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 [22] - 公司对标IBM等国际企业,目标实现自主可控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25]
IBM全新芯片设计与架构
半导体芯闻· 2025-07-01 17:54
量子计算架构突破 - IBM公布新型量子计算架构,大幅减少纠错所需量子比特数量,目标2029年前向客户开放名为"Starling"的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 [4] - 传统表面码纠错方法需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构成1个逻辑量子比特,而新qLDPC码方案仅需约十分之一数量 [4][5] - 新架构通过"非局域"相互作用实现远距离量子比特耦合,效率显著高于仅依赖相邻单元通信的表面码 [7] 技术路线图 - 2025年推出"Loon"处理器,配备远距离量子比特耦合器 [7] - 2026年推出"Kookaburra"处理器,首次集成逻辑处理单元和量子存储器 [7] - 2027年连接两个模块打造"Cockatoo"设备 [7] - 2028年建成200逻辑量子比特的Starling系统,支持1亿次量子操作 [7][8] - 最终目标为代号"Blue Jay"的2000逻辑量子比特机器 [8] 技术参数进展 - 新架构可能需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构建10个逻辑量子比特 [7] - 孤立测试设备中平均相干时间提升至2毫秒 [9] - Heron芯片相干时间从150微秒提升至250微秒 [9] - 整体门操作错误率需降低一个数量级才能实现新架构 [8] 行业影响 - Gartner分析师认为新架构实现200逻辑量子比特将推动量子计算机进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 [8] - 模块化方案面临工程复杂性挑战,实现时间可能比预期更长 [8] - 组件数量因物理量子比特需求减少而大幅降低,降低非量子处理器开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