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国补
icon
搜索文档
谁能享受贴息?能贴多少?十问金融“国补”
经济观察网· 2025-08-13 19:51
2025年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 案》同时公布。 这两项贴息政策由中央财政直接发力支持,被业内称作金融"国补",与当前正在推进的以旧换新专 项"国补"形成联动。 两项贴息方案发布后,农行、工行、中行、建行、邮储、交行六大国有大行迅速响应,明确将按市场 化、法治化原则落实贴息。 8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与以往直接财政补贴相 比,两项贴息政策的特点是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来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 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的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贴息为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李倩表示,对消费者而言,直接利好体现在借贷成本的大幅下降:年贴 息1个百分点,优质客户实际借贷利率可低至2%左右,显著减轻消费者的借贷压力。对银行而言,影响 出现分化:全国性经办机构受益显著,贴息刺激消费贷需求,规模扩张可对冲净息差压缩的影响,而地 方中小银行被排除在国补外,可能面临客户分流的情况。李倩认为,消费贷贴息政策对消费者和银行影 响显著,落地执行 ...
贷款利息国家补,普通人该不该借这笔钱?
钛媒体APP· 2025-08-06 20:07
财政扛旗,金融协同,双轮驱动激活消费 金融国补简单说就是国家财政掏钱补贴贷款利息,让老百姓借钱消费更便宜,让服务业小老板借钱经营 压力更小。这并非孤立政策,而是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延续,其核心逻辑是:"需求端 +供给端"双向发力。 从需求端看,更多是面向个人消费者,主要的适用场景为买车(含新能源)、买家电、购置家具、文旅 消费等线下大额支出。补贴力度包括财政直接贴息1-2个百分点,目标让实际利率降至3%以下,单户累 计最高省1万元。 从供给端看,适用对象更多是餐饮、零售、文旅、家政、养老五大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可以按贷 款期限享1-2个百分点贴息,融资成本最低可压至3%左右,额度支持也提升到了单户贷款额度上限500 万元,目的是鼓励小店"敢扩张、大胆经营"。 政策有效期明确至2026年6月30日,但业内普遍判断,热门行业的贴息额度可能提前耗尽。一位银行从 业者坦言,"贴息政策不是永久的,时间有限,一开始银行为了完成指标,都会偏放水模式,指标完成 后口子就会陆续关起来。" 来源:钛媒体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 议指出,对个 ...
金融“国补”:从“输血”到“造血”的政策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8-05 06:16
政策机制创新 - 四大行集体响应国务院部署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政策从"直接输血"向"机制造血"升级 [1] - 贴息政策构建"杠杆传导"机制,财政资金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撬动银行信贷流入消费与服务业,10万元贷款每年可省2000元利息 [1] - 对服务业小店而言,贴息降低融资成本,节省资金可用于设备更新或员工培训,提升供给质量 [1] 经济痛点解决 - 政策精准解决消费端"不敢多花"问题,通过贴息为"敢消费"兜底,缓解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压力 [2] - 供给端解决服务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行简化流程、精准投放,金融活水流向社区小餐馆、街道养老院等末梢 [2] - 双向赋能重塑经济循环逻辑,形成"消费升级—供给优化—再消费"的正向循环 [2] 银行角色转变 - 四大行快速响应贴息政策实现"政银双赢",通过贴息贷款吸引优质客群并扩大信贷规模 [2] - 银行借政策红利提升普惠金融品牌形象,为零售业务转型积累资源 [2] -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模式避免政府单方面补贴的低效,赋予政策持久商业动力 [2] 宏观工具测试 - 贴息政策验证财政与金融协同中"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设定利率上限并实施穿透式监管 [3] - 政策探索为未来经济周期波动提供参考,构建"精准滴灌"工具箱替代"大水漫灌" [3] - 金融"国补"从一次性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机制,促进消费信心与供给活力同频共振 [3]
四大行集体抢跑金融“国补”
北京商报· 2025-08-03 23:43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旨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与市场活力[1][3] - 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联动双向疏通消费堵点,既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提高消费能力,又缓解服务业经营主体流动性压力增强供给端韧性[1][7] - 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政策瞄准消费市场结构性分化与服务行业成本压力痛点[6] 银行响应与执行措施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行迅速响应政策,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推动贴息落地,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消费者和服务业主体[3] - 工商银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农业银行简化申请流程提升效率并加强资金合规使用[3] - 建设银行强调便捷传导政策红利,中国银行全力抓好组织实施推动政策尽快落地[3] 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 贴息政策可增强银行产品吸引力降低获客成本,积累优质客群同时扩大信贷规模提升普惠金融品牌价值,实现政策效益与商业可持续性双赢[4] - 银行需聚焦重点消费场景设计贴息产品,简化流程扩大覆盖并加强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建立穿透式监管系统防范套利风险[5] 市场现状与政策效应 - 消费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非必需品消费增长乏力但刚需消费稳健,服务业面临人工租金成本压力及轻资产导致的信贷供给不足问题[6] - 贴息政策短期可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并提振文旅餐饮消费,中长期通过供需两端发力带动产业链景气度上行创造就业岗位[8] - 对个人消费者而言贴息降低利率刺激大额消费,对服务业主体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支持经营投入,形成"降成本—促消费—稳经营"良性循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