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
搜索文档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36氪· 2025-10-20 20:44
文章核心观点 - 异常持久的强秋雨天气对陕西、山西等地的大量珍贵文物古建筑造成了严重威胁,部分文物已出现实质性损伤 [2][7][8]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且强度增大,对文物的长期保护构成了系统性挑战 [10][11][13] - 文物保护工作正结合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进行应对,但面对广泛分布的文物,防护压力巨大 [2][3][13] 天气异常情况 - 陕西省自9月初以来经历持续38天秋雨,全省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多1.6倍,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多 [2] - 华西秋雨今年提前近一个月出现,其持续时间与累计降水量不同寻常 [13] - 2012年至2021年被记录为“史上最湿的十年”,降雨呈现天数减少但强度增大的极端化趋势 [11] 文物受损案例 - 山西运城新绛县三官庙的元代彩色泥塑“小土豆”因屋顶渗漏,脸部部分垮塌受损 [3][7] - 山西晋城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因屋顶瓦片渗水、展厅湿度过高而临时闭馆 [7][8] - 2021年山西特大暴雨曾导致1783处文物受影响,青莲寺当时21座建筑全部漏雨,大部分椽木无法使用 [8] 文物受损机理 - 雨水渗透导致屋顶瓦缝渗水、墙体开裂、地基松动,对木构建筑危害尤甚 [10] - 雨停后温湿度剧变会导致彩绘和油饰干裂崩开,高湿度环境会加速木蜂、蛀虫对木构、砖雕、壁画的侵蚀 [10] - 气候伤害具有累积效应,初期表现为墙皮起泡、漆面鼓包,五到十年后材料变脆,十年以上可能导致地基下沉、建筑散架 [10] 文物保护措施 - 西安古城墙利用古代设计的倾斜顶部和排水槽进行排水,并安装了三千多个监测点和感应装置进行实时监控 [2][3] - 应对措施包括为文物拉起临时防雨布、临时闭馆修缮,以及采用天然植物精油抑制微生物、石墨烯技术封缝等现代方法 [7][13] - 文物保护工作正与气象监测联动,通过传感器密切监控环境湿度等关键指标 [13]
京气神儿丨古都精灵,相伴相生600年
人民网· 2025-10-10 21:18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雨燕作为城市生态与历史文化的独特标志,已与北京古都相伴600余年,其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工作相结合,体现了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和谐共生 [2] 雨燕历史与栖息地 - 雨燕是北京城最早的"原住民",与古都相伴已超过600年,自明代北京城初建时便在此栖息 [2] - 雨燕选择在紫禁城的飞檐斗拱、天坛的祈年殿角、钟鼓楼的木构缝隙等古建筑中筑巢繁衍 [2] 研究与保护工作 -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自2018年加入北京雨燕研究课题组,将雨燕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开创性地结合 [2] - 研究团队无数次登上正阳门城楼进行观测与研究 [2] 文化与生态意义 - 雨燕被视为京城天空中灵动的"活化石",其鸣叫与中轴线的历史回响交织,形成跨越600年的和谐景象 [2]
了不起的古建筑丨开封铁塔: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琉璃砖塔
河南日报· 2025-09-24 07:56
建筑历史与沿革 - 前身福胜塔为木塔,由喻皓监造,存世56年后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遭雷击焚毁 [2] - 宋仁宗于皇祐元年(1049年)下诏重建,塔址移至夷山之上,并首次采用琉璃砖瓦建造以防火,此为琉璃建材用于造塔的创举 [2][3] - 塔名在明代因寺院改名而始称祐国寺塔,元代起因外观似铁而俗称“铁塔” [3][5] - 根据砖上发现的年号推测,塔可能落成于熙宁初年,建造历时约20年 [4] 建筑结构与艺术价值 - 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是目前中国最高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北宋琉璃砖塔,露出地面高度为55.08米 [1][4][18] - 塔身采用28种标准琉璃面砖砌成,构件标准化、定型化,通过榫卯严密结合,建筑技术被誉为“一绝” [11] - 塔身外壁镶有50余种花纹砖,图案包括飞天、降龙、麒麟、坐佛等,精妙生动 [12] - 塔内设有明窗,各层依顺时针方向递转,兼具采光、通风、除湿、减少风阻的功能 [9][11] - 塔心柱与塔外壁牢固连接,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9] 历史劫难与保护修缮 - 近千年历史中,铁塔经历了43次较大地震和6次黄河水患,仍巍然耸立 [13] - 1938年遭侵华日军炮击七八十次,塔身北侧受损集中 [13] - 1957年进行大规模修复,补配104个铁铸风铎,塔顶增设避雷针,并逐步修整周边环境对外开放 [13][14] - 2023年现状勘察发现塔体向东北倾斜并伴随扭曲,系历史地震、风荷载、水患及地基土滑动共同作用所致 [14] - 2024年6月,文物防震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将铁塔纳入先期研究范围,计划进行综合性科学研究保护 [16] 文化地位与荣誉 - 铁塔是开封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铁塔行云”为汴京八景之一 [1][4] - 1994年与西安大雁塔、泉州镇国塔等一同入选中国古塔纪念邮票 [4] - 1961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处古建筑之一) [8]
河阳古民居的诗意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09 06:01
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 - 河阳古村始建于五代末,拥有10个明清两代的宗族庄园式古建筑群、15座古祠堂及上百栋旧第,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 [2] - 村内核心建筑"八士门"为纪念宋元两朝8位进士而建,其后老街长150多米,两侧分布横向巷道和民居群 [2] - 建筑名称如"廉让之间""循规映月"体现风雅特色,门楣自创字"耕读家风"反映古训文化 [2] - 元代规划的水系布局保留至今,包括"一溪两坑、一街五巷",答樵路四方水塘边32道马头墙形成景观精华 [3] - 建筑风格融合苏式、徽派、北方元素及自创特色,祠堂类别多样,包括己祠、合祠、义祠、宗祠及孝子祠 [3][4]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 荷公特祠2024年3月启动修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准定位修复细节,同时保留传统工艺修复木雕构件 [4] - 虚竹公祠为河阳首座文保资金维修祠堂,木雕件由浙江东阳市非遗传承人修复,修复后"和合二仙"雕刻天衣无缝 [4] - 全村2800多名常住居民生活区域实施火灾防控措施,包括电线套管、安装报警系统 [4] - 古村划分为14个网格每周入户检查,每年两次大检,提供免费手工小瓦供村民修缮屋顶 [5] 文化旅游与社区活化 - 村民捐赠上千件古文物建成两个民俗博物馆,展示古家具、农具、刺绣、剪纸等 [5] - 传统民俗活动如魁星点斗、台阁狮、花轿巡游等节日吸引大量游客 [5] - 河阳作为"生活着的社区",通过建筑保护与文化活动延续传统村落生命力 [5]
城市更新里的科技范儿(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04 05:53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 - 上海张园采用"步履式移位"技术将7500吨的华严里建筑群整体移动70米并归位 实现地下空间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双重目标 [1][2] - 该技术使用432个"机器脚"实现日移10米 施工效率提升且成本下降30%以上 相比传统滑道方式减少80%固体废弃物 [2][3] - 上海音乐厅通过平移顶升技术解决交通噪音问题 同步增加2000平方米地下室空间 [1]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 - 拉萨八廓古城运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航拍技术 对1.33平方公里内1300栋建筑建立数字档案 修缮精度提升50% [4] - 采用速凝水泥和阻燃材料等新型建材 使古建筑消防达标率从60%提升至95% [4] - 数字古城系统整合人流监测和智能水务 使古城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0% [5] 城市安全技术创新 - 合肥部署4000套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实现液化气泄漏自动关阀并拨号报警 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 [6] - 瓶装液化气监管平台覆盖储配至回收全流程 2024年燃气事故同比下降65% [6] -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立3000个监测点 通过AI预警使基础设施故障率降低55% [7]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 八廓古城引入15家旅拍工作室 古建大院改造后客流量增长300% 带动周边商业收入增长150% [5] - 石库门建筑群移位技术已形成专利20项 可复制到全国80%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 [3] - 合肥安全研究院建成8个实验平台 技术输出至30个城市 年服务收入突破2亿元 [7]
气候变化之下,古建筑如何“未病先防”
科技日报· 2025-07-25 10:02
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威胁 - 全球六分之一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 [1] - 2021年10月山西强降雨导致1783处文物受影响,其中平遥古城61处城墙坍塌 [2] - 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木材强度下降20%-25%,石材风化速率加快30% [3] - 21世纪以来我国约十分之一的登记保护建筑遗产逐渐消失,每年约2000处建筑遗产消失 [4] 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具体影响 - 极端天气导致古建筑屋顶渗漏、墙体开裂、地基沉降 [2] - 温湿度剧烈变化加速建筑材料老化,彩画及油饰开裂 [2] - 湿度增加促进霉菌生长和生物病害增多,导致构件霉变 [2] - 长期气候波动导致不同时间尺度的问题:1-3年出现霉变、漆膜鼓起;5-10年出现结构性裂缝;10年以上导致地基下沉等 [3] - 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以每年2%速度扩散 [4] - 福建土楼青砖强度下降约40% [4] 古建筑保护技术创新 - 良渚古城遗址使用纯天然植物精油抑制苔藓和微生物生长 [6] - 敦煌石窟采用"硅烷渗透+生态固沙"技术使风蚀速率降低60% [7] - 苏州园林采用"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填充技术使盐结晶破坏率降低70% [7]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 - 基础数据不足,缺乏病害记录和气候变化曲线 [7] - 专业文物保护复合型人才短缺 [7] 韧性保护体系建设 - 需要构建能够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的风险治理体系 [10] - 需要持续监测、记录数据并建立模型,构建全过程干预机制 [12] - 需要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与资源共享 [12] - 需要扩大参与维度,整合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