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才通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仲量联行:七成高端人才选择在港租住私楼 预计每年带动净租赁需求达1.2万个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16:11
智通财经APP获悉,仲量联行项目策略及顾问部资深董事李远峰表示:"政府近期问卷调查显示,七成 高端人才选择在港租住私楼。我们预计,随着高才通持有人数不断上升,2023年至2027年间,每年将新 增约12000个租赁单位需求。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数据,2022年至2024年间A类及B类单位的年均净 吸纳量约为13800个单位,反映高才通持有人及受养人将持续推动租赁市场,尤其利好A类及B类较小型 单位的需求。" 然而,与租赁市场的活跃表现相比,高端人才的置业比例明显偏低。 调查发现,仅13%的高才选择在港置业。由于高才通计划于2023年才正式实施,推行时间尚短,该数据 可能具有滞后性,加上潜在买家(其中95%来自内地)或需更长时间累积储蓄及克服跨境资金转移的困 难,方能落实置业决定。 仲量联行研究部资深董事钟楚如指出:"跨境资金转移为长期阻碍内地买家在港置业的关键因素。为进 一步释放高端人才的置业潜力,我们建议政府放宽内地人才在港购置住宅物业的资金转移限制,松绑相 关限制不仅可回应内地买家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有助缓解本地楼市的价格与库存压力。" 仲量联行发布的《香港住宅销售市场综述》指出,港府近年积极推行各项人才 ...
香港首批“高才通”到期 九千多人续签
南方都市报· 2025-08-22 13:59
“高才通”签证政策续签情况 - 截至7月31日,首批“高才通”签证中约有1.3万人逗留期限届满,其中约7000人提交续签申请,续签申请率约为54% [1] - 另有2000多名签证即将在3个月内到期的人士已提前申请续签,使入境处在7月底共收到9000多宗续签申请 [1] - 在约9000宗续签申请中,约94%的申请者成功获续签,申请不获批准的主要原因为资料不完整或未能补交文件 [2] 续签人才特征与经济效益 - 超过一半的续签人才年龄在40岁以下,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金融、商贸等领域就业 [1] - 获批续签人才的月薪中位数约为4万港元,约25%的人月薪达8万港元,约10%的人月薪高达12万港元或以上 [2] - 这些人才为香港带来消费力及税收贡献,为经济注入实质动力 [1][2] 人才在港居住情况 - 约三分之二的获续签人士常居香港,其中约70%的人租房,约13%的人买房 [3] - 另有约17%的“高才通”人士住在酒店或由雇主提供住宿 [3] 政策设计与申请类别分析 - “高才通”政策设有A、B、C三类签证,其中C类主要面向知名高等院校毕业生,但其续签率最低,局方认为这与该类人才工作经验不多有关,符合预期 [2] - 政策并非以工作为本,而是以人才为本,旨在让人才先来港探索机会,这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 [6] - 申请者人生中只有一次申请“高才通”的机会,若取得C类签证后贸然放弃,将不能再通过此通道来港 [2] 政策优化方向与潜在问题 - 政策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取得成效,初步缓解本地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但诚信机制尚不完善,需建立更严谨的交叉验证机制及失信惩戒措施 [6] - C类申请对年轻申请者的实际能力与职业规划缺乏有效评估,存在人才资源错配风险,部分毕业生可能面临求职困难或薪资预期落差 [7] - 存在部分空壳公司或非实质运营企业借政策进行身份包装,而非真实吸纳人才的风险,削弱政策实效 [6]
对话尚海龙:10亿港元“抢人”基金 不光投钱更要“造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21:16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成立,由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牵头,联合专业投资团队及香港本地企业家共同发起,旨在为来港高才群体提供创业投资与创业全方位服务 [1] - 首期募集规模达10亿港元,首批3亿港元资金已到位,出资方包括香港本地企业家与家族、内地来港企业家与家族以及专业投资机构 [1][6] - 基金由主基金、子基金以及专项基金组成,主基金以相对低风险模式运行,子基金与专业头部基金合作聚焦早期和成长期项目,专项基金围绕成熟创业项目展开 [3] 基金投资策略与定位 - 基金投资领域包括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及高端制造等领域 [3] - 基金并非完全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会在早期与成熟期项目之间做好平衡,不排除参与投资香港成熟的IPO项目 [7] - 基金定位为"和而不同",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为人才提供增值服务,与传统财务投资基金形成区别 [11] 香港人才政策与创业环境 - 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12月28日推出"高才通计划",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收到约11.6万宗申请,其中近9.2万宗获批,已有超过7.5万名高才与其家属抵港 [2] - 2024年香港初创公司数量同比增长10%至4694家,雇员数目同比上升7%至17651人,两项数据均为历史新高 [2] - 香港师生创业模式融合内地与国际双重优势,教授多来自欧美,研究生多来自内地,形成独特化学反应 [9] 产学研转化与人才互补 - 香港高校许多科研成果具备产业化潜力,但因缺乏创业团队和专业管理人才而难以转化 [2] - 高才通计划引入的创业家群体多为企业经营者或大型机构管理者,拥有宝贵管理经验,能与教授形成互补,共同孵化项目 [8][10] - 高才创业者凭借自身能力及对接内地供应链的渠道优势,可有力推动香港大学及研究所的成果转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