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内地半导体材料科技初创企业以香港为总部拓展业务
搜狐财经· 2025-11-21 17:17
11月21日,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宣布,内地大乙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大乙半导体)正式扎根香港, 以香港为总部。图为大乙半导体首席科学家黄明欣。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供图) 中新网香港11月21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简称"投资署")21日宣布,内地大乙半导体科技有限公 司(简称"大乙半导体")正式扎根香港,以香港为总部,旨在高效整合内地制造产能、香港国际资本及海 外前沿技术,形成"研发在香港、中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在全球"的协同模式。 大乙半导体首席科学家黄明欣表示,大乙半导体作为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的首批进驻项目,已打好科 研根基,将利用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拓欧洲和日本市场,是企业将科研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转化 高地"。 黄明欣表示,香港作为国际科创枢纽的生态优势,是大乙半导体落地发展的关键支撑。这里既有完善的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接全球的高端产业链资源,更有"高校—企业—市场"紧密联动的产学研转化机 制,能帮助企业快速完成技术落地与业务规模化,把实验室的前沿成果更高效地带到产业场景中。(完) 投资署助理署长李淑菁欢迎大乙半导体正式落户香港。她表示,大乙半导体以香港为据点,不仅是他们 拓展海外业 ...
内地大乙半导体正式落户香港 以港为总部开拓海外市场
智通财经网· 2025-11-21 11:37
智通财经APP获悉,11月21日,香港投资推广署(投资署)宣布,内地大乙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大乙半导 体)正式扎根香港,以香港为总部,旨在高效整合中国内地制造产能、香港国际资本及海外前沿技术, 形成"研发在香港、中试在大湾区、市场在全球"的协同模式。 他说:"香港作为国际科创枢纽的生态优势,是我们落地发展的关键支撑。这里既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 护体系、对接全球的高端产业链资源,更有高校—企业—市场紧密联动的产学研转化机制,能帮助我们 快速完成技术落地与业务规模化,把实验室的前沿成果更高效地带到产业场景中。" 他续说,受益于大湾区产业深度融合,大乙半导体实现了"香港研发、深圳孵化"的快速发展路径。香港 将是其全球产学研资源枢纽,作为连接香港大学、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及半导体产业链的接口,负责对接 海外先进设备供应商及终端品牌,确保技术与市场需求同频。 黄明欣教授表示,该初创企业在过去一年内,已连续完成种子轮与天使轮融资,最近更同步建成十万级 与万级洁净间,并引进了多台高端精密设备,为后续技术研发与产品量产奠定坚实基础,标志着企业迈 入量产的新阶段,将以更完善的研发环境和产业能力,持续致力于半导体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其产业 ...
实探香港“内地大厂一条街”!巨头为何扎堆落子香港
证券时报· 2025-10-28 18:10
内地互联网企业在香港的布局态势 - 阿里巴巴、美团、小红书、字节跳动、小米、京东等内地互联网科技大厂扎堆聚集于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及周边区域,形成“内地大厂一条街”,科技氛围浓厚 [1][2][3] - 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联合斥资66亿元人民币收购铜锣湾港岛一号中心共13层商业写字楼,从租客转变为业主,显示长期布局决心 [2] - 字节跳动曾在铜锣湾租用3000平方尺办公空间,后搬迁至中环IFC,美团、小米、京东等则落户于利园一期 [3] 企业在香港的业务战略与拓展 - 小红书在香港设立其中国内地以外的首个办公室,核心业务聚焦海外商务拓展与运营,团队处于扩充阶段 [2] - 小红书香港团队发挥双向链接作用,协助境外品牌对接中国内地消费者,同时支持中国内地品牌拓展至境外市场,并服务亚洲区及其他境外市场 [2] - 京东旗下公司获批香港保险经纪牌照,可经营一般及长期保险业务,公司已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并迅速招聘保险相关岗位 [6] - 阿里巴巴香港公司聚合了国际站、支付宝(Alipay)、蚂蚁银行(Ant Bank)等多个核心业务团队 [2] 香港的科创生态与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列为战略型产业 [3] - 2023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已成功扶持近500家具潜力或引领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落户或扩大业务 [9] - 香港具备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成熟的法治体系、全球化的人才与资源网络等优势,对意图国际化的企业产生强大吸引力 [4] - 香港正积极规划以“产业导向”为核心的北部都会区大学教育城,内地大厂的发展可为该模式提供支撑 [10] 人才招聘与影响 - 内地大厂在港“招兵买马”节奏加快,小红书启动了2025年校招,字节跳动持续扩大在港业务规模并提供多种岗位 [5] - 招聘中较多强调英语与普通话能力,普通话能力是加分项,突出跨文化交流能力,战略定位是依托香港实现“内联外通” [5] - 内地大厂在香港启动人才招聘,为香港本地创科人才释放了大量专业对口工作岗位,构筑高校与市场人才流动通道 [8] - 内地大厂的进入有效打通了香港高校与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与应用 [10] 区域协同与未来发展 - 华为云香港与香港理工大学在科研协同、技术转化、初创项目孵化及全球创科生态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 [10] - 科大讯飞、宁德时代等科技巨头及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已在港落户,有利于将内地技术与香港资本打通,以香港为跳板争夺全球市场 [10] - 在香港布局研发、注册知识产权或进行成果孵化,可实现“0到1”的基础创新与“1到100”产业扩展的高效衔接,推动跨境科技成果转化与大湾区科技一体化 [11]
安踏集团丁世忠变身创业导师,为这项大赛打CALL!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7:15
赛事概况 -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于10月26日在福建泉州举行 [2] - 大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 - 本届大赛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四个组别 [3] - 大赛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行业等七大赛道 [3] - 大赛共吸引海内外8006个博士后团队(项目)报名参赛,比第二届大赛增加29% [3] - 经过预选推荐和全国复赛,有1700余个团队(项目)进入总决赛 [3] 产学研合作 - 安踏集团与全球七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2] - 合作成果提升了安踏产品的竞争力 [2] - 合作推动了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创新发展 [2] - 大赛旨在为博士后寻找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创新成果落地 [3]
瞄准需求,看3所大学这样调整专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9 07:51
学科专业优化对接新材料产业需求 - 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在2023年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并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校新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聚焦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等方向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 - 产业界存在关键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急需原创技术引领以解决“卡脖子”问题 [3] - 新兴产业对新复合材料的需求规模扩大,现有材料在耐温性、强度等方面显露出不足,技术突破需要材料、机械、力学、自动化等多学科的系统支撑 [3] - 高校通过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可回收复合材料、储氢储能等前沿领域课题,使学生在校期间深度参与产业课题 [4] 新增老龄事务学科应对银发经济机遇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比例为22% [6] - 老龄产业被形容为面向“夕阳”的朝阳产业,养老服务行业存在从业者年龄高、学历低、流动快的特点,高端人才缺口巨大 [6] - 养老服务公司预计一年可开设2处新院区,但培养一名院长最快也需要五到六年时间,人才供给远跟不上公司发展需求 [6] - 高校超常规设置银发经济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例如设置老龄事务管理专业硕士和银发经济博士生培养项目 [7] - 人才培养不仅研究老年人,更要着眼整个老龄社会结构,以探索产业发展方向 [8] 传统工科内涵更新以发展智慧交通 -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高校去年新增智慧交通专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理论和研究范式更新学科专业内涵 [9] - 高校175个学科方向中以“智能”或“智慧”命名的达到42个,在智能交通、智能控制等领域进展明显 [9] - 智慧交通专业的课程设置既保留传统交通工程经典课程,又涉及深度学习、智能视觉感知等前沿方向,实现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深度融合 [9] - 研发团队将交通拥堵、安全风险等产业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例如与业界联合完成“L3+无人驾驶安全防护技术”项目,开发出“安全副驾”系统 [10] - 行业青睐既掌握交通系统规划知识,又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涵盖互联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等 [12]
瞄准需求,看3所大学这样调整专业(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学科专业优化与新材料产业 - 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在2024年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并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产业界面临关键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急需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了解新材料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全流程的人才 [3][4] - 高校通过撤销旧专业、新设如电子信息材料等专业来应对需求,该专业聚焦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等方向,并与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攻关可回收复合材料、储氢储能等前沿课题 [2][4] 老龄产业与银发经济人才需求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 [5] - 养老服务行业存在从业者年龄高、学历低、流动快的特点,高端人才缺口巨大,企业培养一名院长最快需五六年,但公司发展速度远超人才供给 [6] - 高等教育机构通过超常规设置银发经济、老龄事务管理等急需学科专业来应对,培养具备学科交叉创新视野、善用智能技术的人才 [7][8]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科与智慧交通 -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年新增智慧交通专业,该校175个学科方向中以“智能”“智慧”命名的达42个 [9] - 智慧交通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数学、计算机、控制科学等多学科,既保留传统交通工程经典课程,又引入深度学习、智能视觉感知等前沿方向 [9] - 行业青睐掌握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知识,并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范围涵盖互联网公司、交通运输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 [11]
杭州“AI+青创联盟”成立
新华网· 2025-09-30 09:58
联盟成立与架构 - “AI+青创联盟”于9月26日在建德正式成立,由杭州市农创客联合会和杭州市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发起[1] - 联盟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参与,核心架构为“技术赋能+资金扶持+人才支撑”[1] - 联盟旨在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首要任务是打破“技术孤岛”和“创业壁垒”[1] 联盟功能与目标 - 联盟致力于精准“翻译”生产需求,让人工智能更“懂”农业,将AI算法、算力应用到农业一线[1] - 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方向包括精准描述农业生产痛点以及主动推广使用人工智能新场景[1] - 联盟作为沟通桥梁,连接新技术与农业产业链条,以农创客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是核心[1] 合作机遇与转化 - 高校研发大模型需要大量数据,可与建德当地的草莓、水稻、茶叶等特色农业结合[1] - 合作能推动创新成果产学研转化,并降低农创客的创业成本[1] - 联盟的成立为当地智慧农业转型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可能[1]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结果公布 广东29名博士后入选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5 16:02
项目入选情况 - 广东共有29名博士后入选2025年度计划 其中26人入选湾区项目 3人获中央资金资助 [1] -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入选数居前列 [1] - 佛山 东莞 湛江 横琴等地实现入选零的突破 湛江入选3人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次入选 [1] 项目实施背景 -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分别于2010年 2018年起实施 在海内外知名度较高 [1] - 2025年四方机构联合实施湾区项目 支持不超过30名广东优秀博士后赴港澳开展2年研究 [1] 项目合作成效 - 港澳高校提出399个博士后项目岗位 全面覆盖港澳知名高校 [2] - 广东省收到343个博士后申报 占全国总量超三分之一 [2] - 入选项目覆盖港澳名校优势学科 与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 [2] 重点领域分布 - 先进制造 医学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占比超80% [2] - 通过项目+港澳导师+博士后模式打通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与产业落地壁垒 [2] 合作成果转化 - 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 科研资源 产学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互补共赢 [2] - 开辟粤港澳博士后联合培养新通道 [2]
甘肃:创新政策改革激活发展密码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3:19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兰州高新区聚焦基因与细胞治疗、AI+制药及新型疫苗开发领域 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 [2] -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联合兰州大学完成动物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实验动物模型构建 [2] - 奇正藏药AI+藏药活性成分筛选项目研发效率提升40% [2] - 陇神戎发元胡止痛丸与宣肺止嗽合剂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 [2] - 西脉医疗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械占全国市场份额70% [2] - 未来一年目标实现生物医药总产值300亿元 研发仿制药或生物制品3-5个 创新药2-3个 [3] - 计划培育年销售额超5亿元重磅品种2-3个 引进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 [3] 科技创新合作与成果转化 - 甘肃省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联合攻关体提升前沿技术攻关效能 [2] - 科技招商对接会吸引中国五矿、中核集团、华能集团及清华大学等机构参与 [4] - 清华大学与山东大学发布8项盐碱地微生态治理技术成果 [4] - 企业发布有色冶金、农业新品种选育及车路协同等领域13项技术需求 [4] - 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30项科技资源引进项目集中签约 [4] - 兰州大学推动3家企业落地兰州 [4] - 甘肃省教育厅通过校友会促成75家校友企业合作 达成48项合作意向 [4] - 兰州市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引进科技型企业35个 完成全年任务58.3% [4] - 签约项目42项 金额98.85亿元 完成全年目标127% [4] 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按创新活动类型将科技人才分为四类 定制专属成长阶梯 [5] - 建立以创新能力、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5] - 2024年该所11人获得省级以上人才称号 青年科研骨干获得更多机会 [5]
速度跃升千倍,成本骤降95%!港中大教授破局纳米3D打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0:40
纳米3D打印技术突破 - 香港中文大学陈世祈团队开发飞秒投影双光子光刻系统 实现100纳米精度 速度比传统技术提升1000倍 成本降低95% 每立方毫米打印成本仅5-6元人民币 [1][4][17] - 技术从点扫描升级为面扫描模式 横向分辨率达30纳米 突破分辨率与吞吐量限制 适用于光学衍射器件 AR/VR元器件及医疗内窥镜等精密制造领域 [3][4][16] - 该技术于2019年发表在《科学》期刊 并获专利授权 成为后续商业化落地的技术基础 [1][17] 商业化进展与企业运营 - 基于技术成果于2022年创立超奈科技 致力于纳米3D打印机商业化 已成功打造设备样机 [4] - 公司2024年完成千万级种子轮融资 由科大硅谷子基金领投 合肥种子基金跟投 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生产 [5] - 公司CEO为麻省理工学院校友 拥有逾十年行业经验 团队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 涵盖机械 化学 材料等多领域专家 [12][21] 产学研环境演变 - 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推出"产学研1+"计划 拨款100亿港元 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研发团队 [7] - 高校评价体系从单纯论文发表转向关注社会影响力 包括专利数量 技术转移成效及初创企业培育等指标 [7][22] - 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互补:香港提供科研能力 内地城市提供制造业优势与成本效益 [8] 技术应用前景 - 纳米3D打印技术可应用于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精密器件制造 包括医疗设备 光学元件和微机电系统 [4][10][12] - 技术突破使双光子光刻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大规模生产 填补了高精度快速制造的市场空白 [4][16] 跨学科合作模式 - 研究团队采用光机电整合技术 结合光学 自动化和机械工程领域 为医学院等机构定制开发特殊设备 [15] - 通过创新科技基金(ITF)制度促进产学合作 要求企业赞助配套 确保研发方向符合市场需求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