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校思政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新华网· 2025-08-26 14:28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 红色文化承载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和精神内涵 是激励国人发奋图强的不竭源泉[2] - 帮助教育者明确角色定位 历史事件和革命文物可作为主题教育案例树立正确教育理念[2] - 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筑牢信仰之基并以红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 内容供给与当代大学生需求错位 教育方式同质化严重且过度依赖单向灌输形式[3] - 叙事方式吸引力不足 未能展现革命先辈情感世界导致难以引起深度共鸣[3] - 实践载体缺乏深度体验 参观活动沦为打卡式体验且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缺位[4] - 场馆资源利用效能低下 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和深度教学设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 创新视听内容供给 通过图像声音等多感官刺激增强情感共鸣[5] - 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并树立报国志向[6] - 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第二课堂 链接第一课堂并运用专项赛事激发创新思维[7] - 丰富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场景 通过场馆物证和情景再造实现具身体验[8] - 构建内容载体场景三位一体实践体系 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走进现实[9]
深度融合AI,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环球网资讯· 2025-08-19 19:40
行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教育数字化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 明确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和打造教育大模型的要求 [1] -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3年突破7000亿美元 其中教育领域应用市场占比达8.7% [2] 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 - 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指数级加速发展 从早期符号主义演进至生成式人工智能 深刻改变知识供给模式和科研创新范式 [2] - AI推动思政教育精准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教育 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3] - AI重构思政教育时空矩阵 借助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并开发智能问答机器人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 [3] 市场机遇与需求增长 - AI释放思政工作者核心效能 承担重复性事务工作 使人员更专注于深度交流与价值塑造 [3] - 高校需加速数智化平台建设 升级网络基础设施 提升数据管理与分析智能化水平 [6] - 推动思政范式创新 鼓励开发思政育人大模型和特色AI产品 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 [6] 资源投入与能力建设 - 高校应专项统筹AI与思政教育融合 制定前瞻性行动指南与发展规划 [6] - 定期组织思政工作者AI技术培训 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应用工具使用及实践案例分析 [7] - 加大对思政工作数智化平台的投入 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以打破数据壁垒 [6] 合规与安全要求 - 需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 实时监测校园网络平台 制定AI应用正负向清单以明确安全红线 [6] - 建立健全学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数据收集至销毁流程 实施加密和权限管理 [7] - 将AI学术诚信教育纳入必修课 建立学术不端预警系统检测论文和作业 [7]
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利用
新华日报· 2025-07-11 06:56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鲜活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资源 [1] -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互动体验、实现精准传播等优势,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开辟全新路径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沉浸式教学工具,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1] - 利用VR技术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三维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的真实环境中 [1] - VR技术搭配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了教育场景的拓展,将虚拟内容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内亲历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1] 在线课程的开发 - 在线课程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产物,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灵活且高效的平台 [2] - 高校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积极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思政课程体系,开发包含微课、慕课等形式的在线课程 [2] - 依托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国各地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形成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的思政教育素材库 [2]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用 -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 [3] - 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视角新颖的思政教育视频 [3] - 在评论区策划话题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视频内容展开讨论和交流,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 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系列视频创作,从主题策划、内容创作到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均加入学生群体的创意和视角 [3]
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与弘扬
央视网· 2025-07-07 11:51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观点 -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育人功能,需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价值 [1] - 高校需构建科学家精神知识库、融入教学体系、拓展日常教育场景、强化实践培养、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 [10] 科学家精神知识库建设 - 建立跨学科团队开发科学家精神知识库,系统采集科学家的学术经历、成就、品格等资料,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与应用 [2] -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教学资源库,包含文献、故事、传记等多媒体内容,支持师生在线互动、下载等多元需求 [2] 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融合 - 将科学家精神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例如钱学森、黄旭华等案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创新抱负 [3] - 采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教学等模式,通过案例探究、角色扮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共鸣 [3] 日常教育场景拓展 - 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科技竞赛等活动渗透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如毕业论文环节引入诚信宣誓 [5] -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宣传科学家事迹,营造文化氛围 [5] 实践能力培养 - 组织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科学家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6][7] - 鼓励学生社团参观科技馆、教育基地,结合实物与史料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7] 评价体系优化 - 建立多元评估标准,包括教师自评、学生反馈,确保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学目标有效结合 [9] - 将融合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定,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提升教师积极性 [9]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央视网· 2025-04-11 15:45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机遇 - 创新呈现方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将静态教案转变为融合文字、影像、声效的复合资源包,增强理论知识的可接受性 [1] - 精准定制策略:通过学习行为分析生成学生认知图谱,自动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包括重点强化模块、拓展阅读资料和分层训练题库 [1] - 拓宽教学边界:云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跨地域优质课程资源,区块链技术保障知识产权确权,智能终端设备延伸教育场域 [2]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 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困境:教育机构、技术企业、科研团队在价值取向与运行逻辑上存在差异,跨领域人才匮乏导致技术应用易出现价值导向偏差 [2] - 智能产品开发应用困境:算法模型训练数据多源于通用语料库,难以准确捕捉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与理论性,导致生成内容易出现价值稀释 [3] - 智能社会风险应对困境: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导致价值认知窄化,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缺乏严格价值审核机制可能传播错误观念 [3] 高校思政教育的突破路径 - 培育新主体:教师需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数字素养,培育既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理解算法运行机理的复合型师资力量 [4] - 拓展新渠道:智能诊断系统生成千人千面教学方案,虚拟教研室实现跨校协同,AR技术创设虚实融合教学场景 [4] - 搭建新平台:资源聚合平台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可信共享,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高校理论研究优势与技术企业开发能力互补 [5] - 探索新机制:建立算法审计机制确保智能教学系统决策逻辑与教育目标契合,升级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测异常数据波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