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

搜索文档
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利用
新华日报· 2025-07-11 06:56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鲜活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资源 [1] -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互动体验、实现精准传播等优势,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开辟全新路径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沉浸式教学工具,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1] - 利用VR技术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三维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的真实环境中 [1] - VR技术搭配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了教育场景的拓展,将虚拟内容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内亲历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1] 在线课程的开发 - 在线课程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产物,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灵活且高效的平台 [2] - 高校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积极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思政课程体系,开发包含微课、慕课等形式的在线课程 [2] - 依托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国各地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形成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的思政教育素材库 [2]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用 -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 [3] - 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视角新颖的思政教育视频 [3] - 在评论区策划话题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视频内容展开讨论和交流,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 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系列视频创作,从主题策划、内容创作到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均加入学生群体的创意和视角 [3]
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与弘扬
央视网· 2025-07-07 11:51
科学家精神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科研攻关中不断积累、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 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资源。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胸怀祖国、服务人 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 梯、奖掖后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加快构建弘 扬科学家精神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育人功能。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丰富,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要综合考虑内容"适应性"问题,结合教学规律进行针对性的内容穿插,充分发 挥科学家精神的独特感召力和引领作用。因此,注重在思政课上融入科学家精神有其内在逻辑机理。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爱国情怀、奋斗目标。其 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目标中,如爱国、求真、求知、创新、理想、抱负等,强化对学生受众的思 想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其二,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铸牢学生思想根基、厚植学生爱国情 怀。例如,将钱学森先生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路径研究
央视网· 2025-07-03 15:07
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 - 新媒体以即时性、互动性和碎片化传播特征重塑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生态 [1] - 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习惯从系统性学习转向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碎片化阅读模式 [1] - 需借助新媒体构建符合碎片化传播规律的思政教育路径以提升实效性 [1] 传播主体层面 - 整合专业教师、管理队伍、学生骨干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覆盖多元需求 [2] - 专业教师聚焦理论深度转化,拆解思政教育为微主题如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 [2] - 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享红色实践故事营造同辈交流氛围 [2] - 建立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机制,如通过B站弹幕课堂、微信公众号留言区实现内容共创 [3] 传播内容层面 - 将抽象思政内容转化为具象化知识点,如改革开放史拆解为小岗村承包契约等微案例 [4] - 针对大学生价值困惑打造专题内容如劳动创造幸福、理性消费观培育 [4] - 建立思政教育内容图谱,分解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一级主题并设置子主题形成逻辑网络 [5] - 采用螺旋式传播策略,通过多次触达强化记忆留存,如分阶段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传播媒介层面 - 微信生态构建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三位一体传播体系,微博利用话题热搜机制扩大声量 [7] - 抖音、快手采用"知识点+流行音乐"等混搭形式,B站发挥长视频与弹幕文化优势形成学习社群 [7] - 高校整合校内媒体资源构建中央厨房模式,校级融媒体中心统筹策划主题如开学季理想信念教育 [7] - 开发校园专属APP集成课程直播、互动问答等功能,提升用户粘性并纳入统一学习管理系统 [7] 未来发展方向 -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如个性化推荐算法、虚拟助教与碎片化传播的融合方式 [8] - 强化传播效果长期追踪以构建更科学的新媒体传播体系 [8]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央视网· 2025-04-11 15:45
(一)创新呈现方式 人工智能已火热来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各行各业致力在此浪潮中寻找转型之路,高校思 政教育也不例外。然而,转型并非易事,既要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又要洞悉所面对的现实困境, 为构建行之有效的突破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一、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机遇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塑造思政教育内容多维形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使抽象政治理论转化 为可感知的具象形态,助力知识传递从单向灌输转向多感官协同认知。例如,可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 沉浸式历史场景,使思政教育内容突破时空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情境再现;也可根据智能系统对教 学素材的自动化重组,将教案静态文本形态转变为融合文字、影像、声效的复合资源包。该实践可显著 增强理论知识可接受性,在价值观引导层面形成潜移默化的渗透效应,将意识形态教育转化为可交互的 认知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双重构建。 (二)精准定制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提升教育精准性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锦上 添花",通过对学生认知特征数字化解析,助力思政教学策略更加精准。例如,依托学习行为分析可系 统采集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