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信念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精神力量
经济日报· 2025-08-21 08:50
核心观点 -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强调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指导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文化发展及思想道德建设来凝聚精神力量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1][4][7] 理论指导与理想信念 - 党的创新理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指引 [2] - 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人民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 [3] -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发展主流价值 舆论和文化 凝聚人心和民力 [3] 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作用 -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力 [4] - 需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 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传承中华文明 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协调 [4] - 发挥文化养心育情操作用 提高文化原创力 推出精品力作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审美趣味 [5] -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以文化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 [5][6] 社会风尚与道德建设 - 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 需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道德意愿和情感培育 [7] -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聚焦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7]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注重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8] - 树立模范典型 通过道德模范榜样力量营造崇德向善社会氛围 [8] 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改进创新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9] - 需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建设长效机制 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深化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 [9] - 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载体营造建设氛围 [9] -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和认同感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9]
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与弘扬
央视网· 2025-07-07 11:51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观点 -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育人功能,需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价值 [1] - 高校需构建科学家精神知识库、融入教学体系、拓展日常教育场景、强化实践培养、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 [10] 科学家精神知识库建设 - 建立跨学科团队开发科学家精神知识库,系统采集科学家的学术经历、成就、品格等资料,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与应用 [2] -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教学资源库,包含文献、故事、传记等多媒体内容,支持师生在线互动、下载等多元需求 [2] 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融合 - 将科学家精神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例如钱学森、黄旭华等案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创新抱负 [3] - 采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教学等模式,通过案例探究、角色扮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共鸣 [3] 日常教育场景拓展 - 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科技竞赛等活动渗透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如毕业论文环节引入诚信宣誓 [5] -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宣传科学家事迹,营造文化氛围 [5] 实践能力培养 - 组织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科学家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6][7] - 鼓励学生社团参观科技馆、教育基地,结合实物与史料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7] 评价体系优化 - 建立多元评估标准,包括教师自评、学生反馈,确保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学目标有效结合 [9] - 将融合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定,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提升教师积极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