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4小时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港交所业绩创新高!最新回应IPO及24小时交易等热门话题
券商中国· 2025-08-20 23:27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41亿港元同比增长33% 主要业务收入130亿港元同比增长32% 税后盈利85亿港元同比增长39% 创历史半年新高[1][4] - 第二季度收入及溢利创季度历史新高 受益于现货及衍生品市场成交量增长[7] - 上半年平均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95% 带动现货收入同比增长39% 股票及金融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29%[7] - 沪深股通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32% 港股通日均1110亿港元为去年同期近3倍 两者贡献收入18.13亿港元同比增长51%[7] 市场交易 - 现货交易、衍生品交易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1] - 港股二级市场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比仅10% 港股通南向资金占比23% 其余为国际投资者和本土资金[7] - 公司计划缩短现货市场结算周期以提升效率并与全球市场接轨[10] IPO与融资 - 上半年新股上市44宗 新股集资额1094亿港元为去年同期8倍多 再融资规模超2400亿港元 均为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8] - 当前港股IPO递表企业超过230家 上半年审核通过50家IPO[2][8] - 自"科企专线"推出后新增50家18A和18C章申请企业[8] - 允许保密形式递交IPO申请 涉及未盈利或核心技术敏感企业 后续需在招股时公开披露[9] 投资收益 - 上半年保证金投资收益净额同比上升14% 因平均保证金上升及非经常性外汇收益[10] - 预计下半年投资收益可能下降 因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下降及购置物业影响[10] - 赎回70亿港元委托投资外部组合 63亿港元用于购置总部物业[10] 战略方向 - 与内地交易所错位互补发展 重点服务有出海计划的中国企业[2][8] - 国际资金回流中国资产 全球资金寻求跨地域跨资产类别多元化配置[7] - 持续优化交易机制 但24小时交易需审慎研究因可能存在技术风险[2]
港交所重磅发声,事关24小时交易
证券时报· 2025-08-20 21:45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上升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上升39%,创半年度历史新高 [1] - 现货市场日均交易额达半年度新高,较2024年上半年翻倍 [1] - 业绩增长归因于市场显著回暖、多元化策略及战略发展成效 [1] IPO市场态势 - 上半年完成超50单IPO,融资额接近170亿美元,位列全球IPO排名第一 [2] - IPO等待名单强劲,超230家公司已递表申请上市 [2][4] - 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关系,支持有出海计划企业通过特殊平台融资 [2][3] 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 投资者来源包括本地资本、东南亚、欧美及中东资本,外资参与度较高 [4] - 基石投资者中吸引全球长线投资基金,美元资产重新关注亚洲及中国市场 [4] - 交易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及产品组合,以捕捉全球资产配置调整机遇 [4] 科技企业上市机制 - 科技专线推出后新增50家18A及18C公司申请 [5] - 允许未盈利科技公司以保密方式递交申请,保护研发阶段敏感信息 [5] - 招股阶段仍要求充分披露信息,确保投资者有足够时间评估公司风险与亮点 [5] 交易制度优化方向 - 研究24小时交易可能性,需平衡市场可及性、操作风险及成本 [6] - 近年已优化互联互通交易日历及恶劣天气交易安排 [6] - 结算周期调整(如T+1)需对标竞争交易所,并投入必要资本性开支 [6]
港交所重磅发声!事关24小时交易→
证券时报· 2025-08-20 20:4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创半年度历史新高 [1] - 现货市场日均交易额达半年度新高,较2024年上半年实现翻倍增长 [1] - 业绩增长源于市场显著回暖及成功的多元化策略 [1] IPO市场动态 - 上半年完成超50单IPO,融资额近170亿美元,位列全球IPO市场首位 [2] - IPO等待名单强劲,已接收超230家企业上市申请,其中包含50家18A/18C科技公司 [2][5] - 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关系,支持有出海计划的企业通过香港平台融资 [2][3] 投资者结构变化 - 美元资产重新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投资的重要选择 [4] - 投资者来源多元化,包括本地资本、东南亚、欧美及中东长期投资基金 [4] - 外资参与度显著提升,尤其在IPO基石投资环节吸引国际长线资本 [4] 交易制度优化 - 24小时交易提议获市场关注,需平衡便利性与系统风险 [6] - 近年已优化互联互通交易日历、恶劣天气正常交易等机制 [6] - 交易结算周期调整(如T+1)需对标国际竞争交易所并投入必要资本开支 [6] 科技企业上市服务 - 18A/18C条款允许未盈利科技公司以保密方式递交申请,保护研发阶段敏感信息 [5] - 招股阶段仍要求全面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充分研究时间 [5] - 该机制旨在支持研发型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5]
港交所重磅发声!事关24小时交易→
证券时报· 2025-08-20 20:44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 同比上升33% [2] - 股东应占溢利为85.19亿港元 同比上升39% [2] - 现货市场日均交易额创半年度新高 较2024年上半年翻倍 [2] IPO市场动态 - 上半年完成超50单IPO 融资额接近170亿美元 位列全球第一 [2][3] - IPO排队企业接近230家 管线储备丰富 [3] - 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关系 支持企业出海融资需求 [3][4] 投资者结构变化 - 美元资产重新关注亚洲市场 中国成为重点投资目的地 [5] - 投资者来源多元化 包括东南亚、欧美及中东资本 [5] - 外资参与IPO打新积极性高 基石投资者含多家长线基金 [5] 科技企业上市机制 - 新增50家18A/18C章公司申请 允许保密递交敏感研发信息 [6] - 保密递交不影响信息披露透明度 招股阶段需完整披露 [6] - 机制设计平衡企业需求与投资者知情权 [6] 交易制度优化探索 - 研究24小时交易可能性 侧重提升市场可及性 [7] - 已实施互联互通日历优化、恶劣天气正常交易等措施 [7] - 需权衡延长交易的系统风险与成本投入 [7] - 同步研究结算周期T+1调整 对标国际竞争环境 [7]
德勤:建议港府考虑分阶段延长港股交易时段!可以学习美国24小时交易,以涵盖更多时区的国际投资者
搜狐财经· 2025-08-18 15:01
香港资本市场交易时间延长建议 -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建议分阶段延长港股交易时段以提升流动性 首先将每日收市时间延长至黄昏6时 与欧洲主要市场早市时段重叠[1] - 美国纳斯特已预告2024年下半年实现每周五天24小时交易 香港可借鉴相关经验[1] - 待交易系统 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管框架完善后 可研究迈向更长交易时间甚至24小时交易 以覆盖更多时区国际投资者[1] 预期市场效益 - 延长交易时间有助于提升整体股票流动性 增加投资者及参与者数量 并能缩小买卖差价[1] - 促进价格发现过程 大幅提升公司上市价值[1] 港股市场表现数据 - 恒生指数报25426.53点 单日涨幅0.62%[2] - 国企指数报9130.71点 单日涨幅1.01%[2] - 恒生科技指数报5651.97点 单日涨幅1.96%[2]
美国经纪公司盈透证券董事长:24小时交易已越来越受到欢迎。
快讯· 2025-06-05 21:57
行业趋势 - 24小时交易模式在经纪行业中的受欢迎程度显著提升 [1] 公司动态 - 盈透证券作为美国经纪公司正在积极推动24小时交易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