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医疗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AI+医疗健康,怀柔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检测仪器规模化应用
北京商报· 2025-07-15 17:44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设备在养老、社区、学校等场景的投放,并加快推出多语言版本,积极拓展海外 市场。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个性化慢病治疗研究,为受众提供精准的健康干预方案。"观薇智能首席 运营官高健表示。 除怀柔外,"阅睦家""玄黄识仪"已在河北、湖南、浙江等地应用,累计健康分析次数达147.5万次。 据了解,观薇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已扎根怀柔11年。作为怀柔本土孵化的专精特新企业,填补了 怀柔区人工智能领域的空白。 北京商报讯(记者 方彬楠)近日,由怀柔科学城创新企业观薇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观薇智能")自主研发的"玄黄识仪"多模态智能检测仪和"阅睦家"AI智能检测仪,在怀柔医院、中医 医院、妇幼保健院等12家医疗机构完成23台设备的规模化投放,市民可免费体验。这是北京市首次实现 人工智能健康检测仪器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怀柔在"AI+医疗健康"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检测仪知识图谱构建,整合了中医目诊、面诊、舌诊、问诊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建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 丰富的中医及临床数据。仅需2分钟,就可以对人体8大系统、9种体质、50余个器官的健康状态,合计 80余项健康指标进行全面健康判断,并给出多样化 ...
AQ对医院意义或不输DeepSeek
新京报· 2025-06-26 18:31
医疗AI行业现状 - 国内已出现近300个医疗大模型产品,但真正被广泛使用的几乎没有,主要受限于技术门槛、安全性、责任划分和合规路径等多重现实门槛 [1] - AI医疗产品主要分为侧重科研分析的通用大模型和聚焦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的垂直模型 [1] - 手术室被视为"医疗人工智能的高地",但通用大模型难以胜任手术室内的"秒级更新"和实时反馈需求,更适合用于医学教育和事后分析 [2] AQ产品定位与功能 - AQ聚焦问诊咨询、导医分流、报告解读、用药指导等高频服务点,试图成为医疗系统之外的"智能缓冲区" [1] - 产品已接入90万医生、覆盖5000家医院,通过AI名医分身提供24小时问诊服务,并将问诊内容同步到医生工作站 [3] - 支持拍照上传检验单,系统自动分析异常指标、提供解读意见,并能关联历史记录提示是否需要进一步就医 [7] - 建设健康管理生态,支持用药计划、慢病监测、设备对接、饮食与运动建议等多维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8] AQ技术能力 - 依托蚂蚁医疗大模型在HealthBench与MedBench两大权威榜单持续领跑 [3] - 在OpenAI主导的HealthBench测评中,复杂推理能力(HealthBench Hard得分0.2702)与医学共识能力(HealthBench Consensus得分0.9275)两项核心指标超过DeepSeek [3] - 采用多模态识别模型,支持检验单自动分析 [7] - 超过百位医生参与模型训练,设有20位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顾问团对输出结果进行周期性评估和优化 [11] AQ实际应用效果 - 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与蚂蚁集团共建的"RJUA智能体"上线半年内服务30万患者,占门诊总量超过50% [7] - 医疗文书工作占用了手术团队医护人员约50%的工作时间,AI协助可极大减轻医护负担 [3] - 每天有上千万份医学检验报告出具,但90%的人看不懂报告内容,AQ可帮助解读 [7] 医院对AI的需求 - 三级医院仅占医疗机构总数的7.8%,却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门诊量,资源高度集中导致"号难挂""医难见"现象普遍 [6] - 医院更需要AI在"医护最疲惫的重复性简单工作方面帮一把",让医生把有限时间用于核心诊疗环节 [4] - AI应明确应用边界与角色定位,分为患者自用、基层医生辅助和专家决策支持三个层级 [11] AQ合规优势 - 与地方卫健委合作,具备合法身份、数据来源合规 [10] - 所有输出内容均以"AI生成"标注,不作为最终医疗建议,引导用户在必要时"仍需就诊"或"建议咨询医生" [12] - 符合《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的"咨询+连接+辅助"层级设计 [12]
东软集团:看好商业化以加速“AI+医疗健康”发展。-20250516
华泰金融· 2025-05-16 12: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为16.17元人民币 [2][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有望受益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机遇,随着下游客户需求的复苏,四个核心业务均有望加速增长 [2] - “AI + 医疗健康”细分领域表现亮眼,AI业务将加速增长 [3] - 公司运营质量提升,经营现金流达到新高 [4] - 2025年1月收入同比增长,AI商业化步伐加快,人工智能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年度业绩回顾 - 2024年中软收入的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1.56亿/6.3亿(同比增长9.64%/-14.70%),经常性净利润为 - 3600万(同比收窄1.11亿),核心业务净利润为4.35亿(同比增长22.01%),收入和净利润低于预期,原因是医疗社保和智能网联汽车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2] “AI + 医疗健康”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推出新智能战略推动AI升级,新华医疗在“AI + 医疗健康”领域建立坚实基础并加速商业化,签署6.78亿元垂直AI应用合同,医疗健康领域占4.88亿元(占总额72%,同比增长106%) [3] - 2025年第一季度,AI商业化进程持续加速,新增垂直AI应用合同1.89亿元,医疗健康领域占1.39亿元(占总额74%,同比增长211%) [3] 运营质量与现金流 - 2024年新科创毛利率为24.01%,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主要因智能网联汽车板块毛利率下滑;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75%/6.57%/7.64%(-0.26/+0.36/-2.15个百分点同比) [4] - 2024年经营现金流为8.55亿元,同比增长7.16%,创历史新高 [4] 2025年1月经营情况 - 1月份营收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0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 - 1200万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5250万元),核心业务净利润为2200万元 [5] - 1月新签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合同1.89亿元,数据价值相关合同7800万元(同比增长54%)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下调营收预期,预计2025/2026/2027年营收分别为133/159/196亿人民币(此前:2025/2026年营收为155/195亿人民币),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34/5.25/7.16亿人民币(此前:2025/2026年净利润为5.15/6.47亿人民币) [6] - 在分部估值模型(SOTP)中,预计智能汽车及其他分部2025年预期净利润为1.35/2.98亿人民币,并以2025年预期市盈率42.4/46.0倍进行估值,目标价定为16.17元人民币(此前:17.92元人民币) [6] 关键数据 - 目标价格16.17元人民币,收盘价(截至5月15日)9.93元人民币,潜在上行63%,市值11,953百万人民币,6个月平均每日价值489.78百万人民币,52周价格区间7.50 - 13.84元人民币,BVPS7.90元人民币 [8] 财务状况 - 给出2023 - 2027E的收入、净利润、EPS、ROE、PE、PB、EV EBITDA等数据及变化情况 [12] 可比公司估值 - 列出智能车业务和其他业务可比公司的股价、市值、EPS、PE等数据及平均估值情况 [14][15] 完整财务报表 - 包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给出2023 - 2027E各项目数据及变化情况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