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城市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主业毛利率堪比茅台的AI公司,想要IPO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22 10:18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廖峪在2015年与徐利军、胡彬共同成立诺比侃,初始注册资本100万元但未开展实质业务[4] - 2017年郑三忠作为关键人物引入张小军等私人投资者,推动公司股权重组和业务启动[4][5] - 2019年获得国铁集团A级供应商资格,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6] - 2019-2024年完成5轮融资,包括博将资本、成渝基金等机构投资,IPO前估值达21.3亿元[10][12] 股权结构特点 - 股权激励平台"铁科创智"和"铁科智能"中外部顾问持股占比超90%,员工持股比例极低[7][8] - 独立第三方股东(李庆丰、刘庆昌等)通过激励平台合计持股约18%,与创始人构成一致行动人[8][9] - 早期投资者张小军现持股8.2%,郑三忠持股4.9%,但未纳入一致行动人范围[9] - 股东范志和(持股0.4%)曾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留置,其背景引发关注[14]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3亿、3.64亿、4.03亿元,净利润从6316万增长至1.15亿元[2] - AI+交通业务毛利率三年平均达83.8%,2023年峰值92.5%,但2024年降至70.9%[15][16] - 整体毛利率稳定在55%-59%区间,净利率从25.1%提升至28.6%[2][17] - AI+城市治理业务2024年收入暴跌83%,收入占比从23.4%骤降至4.7%[19] 客户与运营风险 -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高达66.6%-85.9%,第一大客户贡献超28%收入[18] - 部分客户成立当年即合作(如客户B成立次年贡献30.5%收入),合作稳定性存疑[19] - 2024年应收账款达4.75亿元,占收入118%,周转天数从192天激增至352天[20][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3年净流出近1亿元,主要因公共部门客户付款周期长[20][22] 行业定位 - 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为中国第二大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15] - 在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领域排名第七,业务覆盖交通、能源、城市治理三大场景[2][15]
再度递表港交所,诺比侃的AI检测生意对手多
北京商报· 2025-05-15 19:4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53亿元、3.64亿元、4.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316.1万元、8856.6万元、1.15亿元 [2] - 2023年营收市场份额在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6.9%),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七(1.3%) [2] - 2024年AI+交通板块贡献52%营收,AI+能源板块贡献43.3%营收,AI+城市治理板块贡献4.7%营收 [3][4] - 2024年毛利率:AI+交通70.9%、AI+能源49.6%、AI+城市治理12.3% [4] 行业市场情况 - 2024年中国AI+交通解决方案市场规模3000亿元,AI+能源5000亿元,AI+城市治理7000亿元 [3] - 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名份额11%,轨道交通行业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名份额4% [2] -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且激烈,参与者面临收款慢的难题 [4][5] 业务与技术 - 公司自研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提供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服务 [2] - 业务分为三大板块:AI+交通(含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机场)、AI+能源(含电力/化工)、AI+城市治理(含园区/智慧校园/应急管理等) [2][3] - AI+交通板块高毛利率原因: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硬件采购成本较低,产品成熟度高,软硬件结合更简单直接 [4] 公司发展 - 成立于2015年,2019年获国家铁路集团"A级供应商"认证 [2] - 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1.76亿元增至2024年4.74亿元,损失拨备从2180万元增至6520万元 [5] - 贸易应收款项平均周转天数从2022年192天增至2024年352天 [5]
把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从“一栋楼”精确至“一间房” 徐汇在AI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探索中迈入量子城市的新阶段
解放日报· 2025-04-21 09:42
数字底座建设 - 徐汇区构建数字底座场景 借助上海市测绘院三维智眸和腾讯云数链三体智脑项目 实现AI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1] - 三维智眸项目建立徐汇全域实景三维模型 通过生成式AI实现建筑道路管网等要素动态更新 提供毫米级空间分析能力[2] - 三体智脑项目依托多模态AI中枢 构建包含数据智能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汇聚全区超12PB 19亿条数据形成全域数据湖[2][6] AI+城市治理场景 - 徐汇发布六大AI治理场景 覆盖数字底座 安全管理和产业服务三大领域 深度融合AI大模型 区块链和数字孪生技术[2] - 消安迅瞳项目集成辖区2.5万余个建筑数据 助力火警控制用时缩短近1分钟[2] - 电安哨卫建立全国首个区块链+AI充换电风险预判平台 政通智服以通义千问大模型为核心提供10轮以上深度政务服务[2] 数字孪生城市 - 徐汇构建全市首个区级数字孪生城市 实现全区60万个分层分户单元精细化映射 为每个实体对象赋予数字身份证[4] - 城市治理最小单元由一栋楼精确至一间房 实现人房业物事动态联动的治理中枢[4] - 数字孪生建设分三步推进 立起来建立动态拟真城市 装进去集成动态信息数据 用起来涵盖基层减负精准帮扶等实战场景[4] 量子城市发展 - 三体智脑通过133类感知设备构建实时感知体系 使用超330种AI算法 20种知识图谱 接入腾讯混元DeepSeek等大模型进行智能决策[6] - 徐汇2024年人工智能产值达885亿元 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区人工智能企业近千家 累计落地大模型企业368家 已备案大模型39个[6] - 区政府与10家企业签署战略协议 聚焦数字孪生区块链大模型等领域 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20亿元[7] 产业生态建设 - 徐汇发布五大赛道揭榜需求 包括AI+建筑安全监测 数字经济治理 社区安全治理 应急救援调度和交通治理[7] - 未来三年全区计划投入5亿元扶持资金 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共建AI治理开放生态[7] - 国家级战略平台包括上海创智学院 国家人工智能大基金 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均落地徐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