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源

搜索文档
南方电网首席人工智能官李鹏解读《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8:59
(一)战略引导,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关键窗口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持续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 产生活范式,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为特征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加速到来。加快发 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产业转型机遇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 《实施意见》的发布,为能源行业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深入践行"人工智能+"行动定方向、绘 蓝图和指路径,对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入践行"人工智能+"行动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已展现出解决诸多现实场景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在推动产业降 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AI+能源"已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 《实施意见》的及时出台,对加强战略引导,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凝聚行业共识,加快能 源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步伐,释放AI赋能效能,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 全面塑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二)目标明确,统筹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 南方电网首席人工智能官 李鹏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 ...
圆桌对话:产能过剩阴云下,新能源投资如何穿越周期?|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
36氪· 2025-09-19 17:33
9月10日,由36氪主办的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在中国厦门盛大启幕。本次大会重磅携手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精耕时代,潮涌嘉 禾"为核心主题,倾力打造一场兼具国家高度、产业深度与市场热度的高规格、高价值、高影响力产业盛典。 大会紧密锚定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汇聚行业顶尖力量共商发展路径、擘画 产业未来。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大会以"产业协作链条"为逻辑主线,重点聚焦"政、资、产"三方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如何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精准破解 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与瓶颈制约。 36氪在产业未来大会策划了一场"产能过剩阴云下,新能源投资如何穿越周期?"的圆桌对话。再石资本董事总经理【主持人】杨佳莹,东证资本执委会副主 任刘小康,CMC资本合伙人顾晓立,海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抒阳,几位大咖共同讨论能源行业迈入规模化、产业化阶段后,如何应对产能过剩的新挑战? 以下为圆桌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杨佳莹: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新能源圆桌讨论专场,我是这场圆桌的主持人杨佳莹。这两天的产业大会上,大家也围绕一些比较新兴的产业,比如 低空经 ...
七牛智能(2567.HK)联手五象云谷 进军千亿AI推理算力市场
格隆汇APP· 2025-09-18 20:33
战略合作与业务布局 - 公司与五象云谷达成战略合作 正式开启AI推理算力规模化布局 共同进军千亿AI推理算力市场[1] - 未来将积极探索AI+教育 AI+能源等垂直领域合作[1] - 公司拥有音视频云 算力AI云 灵矽AI三大产品线 在音视频云基础上全新发力AI推理算力产品[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AI推理算力将成为公司AI业务新增长点[1] - 今年8月推出灵矽AI 标志公司实现从云到端的全面布局 开拓智能硬件AI市场[1] - 平台开发者数量超169万 新增注册量持续增长 AI算力需求不断攀升[1] 市场与服务优化 - 合作使公司能为企业客户和独立开发者提供更精细化的AI推理及算力租赁服务[1] - 大幅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 缩短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商用周期[1] - 加快AI应用落地进程[1]
经济日报丨“AI+能源”大势所趋影响深远
国家能源局· 2025-09-18 20:00
清晨,内蒙古的风电场里,人工智能算法已精准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风速与发电量;千里之外的华东智能电网,正实时 平衡着海量用电需求与分布式能源的供电波动;在深海油气平台,AI驱动的监测系统持续排查设备隐患,确保开采作业安 全稳定……这幅由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能源图景,正从蓝图加速走向现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 见》),为能源与AI的深度融合划定了科学路径。新政标志着我国能源行业正迈入一场系统性、革命性变革——以AI为核 心驱动力,重塑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为构筑高质量能源供给体系与高水平能源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意见》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 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届时,5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将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 深度应用,探索出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这一切,将为我国能源领域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智能化成效初 显。 展望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那时,我 ...
"AI+能源"大势所趋影响深远
经济日报· 2025-09-18 14:19
清晨,内蒙古的风电场里,人工智能算法已精准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风速与发电量;千里之外的华东 智能电网,正实时平衡着海量用电需求与分布式能源的供电波动;在深海油气平台,AI驱动的监测系 统持续排查设备隐患,确保开采作业安全稳定……这幅由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能源图景,正从蓝图加速 走向现实。 对于"双碳"目标,"AI+能源"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器。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但风能、 太阳能的间歇性、波动性,曾让电网"望而生畏"。如今,AI风光功率预测模型可精准预判新能源出力, 为电网接纳新能源提供技术支撑;在综合智慧能源领域,AI可统筹协调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等 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AI+能源"还会催生全新产业模式与价值链条。虚拟电厂通过AI整合分散的储能、电动汽车资源,成为 电网的"灵活调节池";能源服务平台借助AI分析用户用电习惯,提供个性化节能方案……这些新模式不 仅将重塑能源产业格局,更让能源从"单一商品"转变为"综合服务",为行业开辟新增长空间。 推进"AI+能源"深度融合,仍需啃下多个"硬骨头"。能源数据分散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标准不一、 共享不畅;部分AI技术在能源场景的可靠性尚需 ...
中经评论:“AI+能源”大势所趋影响深远
经济日报· 2025-09-18 08:06
清晨,内蒙古的风电场里,人工智能算法已精准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风速与发电量;千里之外的 华东智能电网,正实时平衡着海量用电需求与分布式能源的供电波动;在深海油气平台,AI驱动的监 测系统持续排查设备隐患,确保开采作业安全稳定……这幅由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能源图景,正从蓝图 加速走向现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 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能源与AI的深度融合划定了科学路径。新政标志着我国能源行业正迈 入一场系统性、革命性变革——以AI为核心驱动力,重塑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为构筑高质 量能源供给体系与高水平能源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意见》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 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届时,5个以上专 业大模型将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探索出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这一切, 将为我国能源领域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智能化成效初显。 展望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那时 ...
“AI+能源”大势所趋影响深远
经济日报· 2025-09-18 06:12
效率革命则是"AI+能源"最直观的价值体现。在电力调度中,智能算法可综合考虑风光发电波动、用户 用电规律、电网承载能力,提升能源配置效率;油气开采领域,AI优化的钻井方案能减少无效作业; 在火电厂,AI控制系统可动态调整燃烧参数,降低煤耗。这种全链条提效,将帮助能源行业突破传统 发展模式瓶颈,实现"降本增效"质的飞跃。 对于"双碳"目标,"AI+能源"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器。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但风能、 太阳能的间歇性、波动性,曾让电网"望而生畏"。如今,AI风光功率预测模型可精准预判新能源出力, 为电网接纳新能源提供技术支撑;在综合智慧能源领域,AI可统筹协调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等 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AI+能源"还会催生全新产业模式与价值链条。虚拟电厂通过AI整合分散的储能、电动汽车资源,成为 电网的"灵活调节池";能源服务平台借助AI分析用户用电习惯,提供个性化节能方案……这些新模式不 仅将重塑能源产业格局,更让能源从"单一商品"转变为"综合服务",为行业开辟新增长空间。 推进"AI+能源"深度融合,仍需啃下多个"硬骨头"。能源数据分散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标准不一、 共享不畅; ...
朗新集团(300682):携手蚂蚁集团,共创绿色资产通证化平台
山西证券· 2025-09-16 14:42
投资评级 - 朗新集团投资评级为买入-B(维持) [1][9] 核心观点 - 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共同成立"蚂蚁链信" 基于区块链、IOT和AI等核心技术开展绿色资产管理、动态评级定价等产品服务 [2] - 蚂蚁链信构建覆盖"资产上链-数据聚合-资产管理-评级定价"的全链条服务平台 是新能源资产通证化的"核心基础设施" [3] - 公司强化"AI+能源"战略 自研九功大模型在国际权威测评基准BIRD-Bench荣获执行准确率和查询效率双榜全球第一 [4] - 公司聚焦电动车聚合充电、电力市场化交易、虚拟电厂等场景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亿元、4.6亿元、9.3亿元 [9] 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能源数智化业务实现收入4.7亿元 能源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8.6亿元 同比增长10% 毛利率54.4% 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 [5] - 新电途聚合充电平台注册用户破2300万 接入充电设备200万台 2025年上半年充电量约30亿度 同比增长约20% [5] - 分布式光伏云平台累计接入50GW 2025年公司交易电量超过20亿度 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5] 财务数据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51.26亿元 同比增长14.4% 2026年64.14亿元 同比增长25.1% 2027年83.63亿元 同比增长30.4% [11]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3.02亿元 同比增长220.6% 2026年4.56亿元 同比增长51.3% 2027年9.31亿元 同比增长103.9% [11] - 预计毛利率持续提升 从2025年47.4%升至2027年49.3% [11] - 2025年9月12日收盘价22.86元 总市值246.94亿元 流通市值236.39亿元 [7] 技术优势 - 公司2023年成立AI研究院 聚焦电力市场交易预测、能源智能体应用、能源专用大模型三大方向 [4] - 通过AIot技术、区块链技术和平台能力连接发、储、用各方电力资产与资源 提升资源调节能力和供需匹配能力 [4]
科技赋能能源保供 南京鼓楼企业朗坤智慧打造“AI+能源”新标杆
扬子晚报网· 2025-08-29 20:33
平台技术架构与创新 - 开创性构建集团统筹云边协同智慧管控模式 云端大脑凭借强大算力进行全局智能优化与科学决策 边缘末梢确保毫秒级实时响应[2] - 采用大模型+小模型深度协同技术 小模型如专科医生精准定位设备故障 大模型像智能导医台调用知识库推荐处置策略[4] - 平台整体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正推动向云边端一体架构演进 通过智能控制闭环实现深度生产自动化[2][5] 运营效能提升 - 实现五升一降数字化管控目标 全面提升设备可靠性/机组运行水平/安全管控水平/专业技术管控水平/生产成本管控水平 降低生产人员劳动强度[4] - 接入12家海内外电厂37台机组 推动电厂综合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45克 机组非停次数同比下降38%[4] - 成功避免非计划降负荷事件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提升设备运行效能 显著降低能源消耗[2][4] 生态构建与行业影响 - 通过滴灌式数智文化培育机制 每月举办模型竞赛和专题培训 助力打造人人用AI人人创价值创新生态[5] - 打破电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壁垒 实现行业突破性数字化管控目标[4] - 作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成功实践体现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为能源转型贡献技术力量[5][6]
AI作“参谋”,3分钟内挽救80万元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7:01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头号工程 抽调80余名科研精英组建团队 携手朗坤智慧科技历时一年完成技术攻坚 [3] - 创新采用"1个平台、2级管控、5类责任层级、8种应用、6大预警中心"立体化架构 实现从集团总部到12家电厂、37台机组的全链条数字化穿透 [3] - 建设基于云边协同的火电安全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 被定位为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技术架构与创新 - 采用"集团统筹、云边协同"管控新模式 云端负责全局优化和智能决策 边缘节点确保毫秒级实时响应 [2] - 构建强大工业数据中枢 汇聚多年运行数据 部署5万多个智能预警模型 沉淀55万个预警案例 [3] - 集成近200个专业算子 采用零代码开放式架构 业务专家可通过简单拖拉拽快速构建新模型 [3] - 实现"大模型+小模型"深度协同 小模型精准定位设备问题 大模型调用知识库提供解决方案 [5][6][7] 运营成效与数据表现 - 平台投运以来累计发出预警信息55万余条 准确率超90% [7] - 推动电厂综合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45克 机组非停次数同比下降38% [7] - 成功避免多起非停与非降事故 例如成功处理引风机失速预警避免非降事件 [1] - 实现行业突破性"五升一降"数字化管控目标 全面提升设备可靠性等五大水平 降低生产人员劳动强度 [4] 人才培养与知识管理 - 每月定期举办模型竞赛 开展13期专题培训 新增150多个专业模型 覆盖汽机锅炉等核心设备 [8][9] - 编制《年度典型预警案例汇编》 建立集案例库、故障库、策略库、模型库于一体的四库全书 [9] - 通过滴灌式数智文化培育 形成人人用AI、人人创价值的创新生态 [8] 行业认可与未来规划 - 平台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鉴定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 工信部副部长调研时肯定创新突破 提出从大语言模型向大物理模型转变的期待 [7] - 正推动平台向云边端一体架构演进 目标实现智能控制闭环 彻底解放人力 [9] - 为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