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交通

搜索文档
主业毛利率堪比茅台的AI公司,想要IPO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22 10:18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廖峪在2015年与徐利军、胡彬共同成立诺比侃,初始注册资本100万元但未开展实质业务[4] - 2017年郑三忠作为关键人物引入张小军等私人投资者,推动公司股权重组和业务启动[4][5] - 2019年获得国铁集团A级供应商资格,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6] - 2019-2024年完成5轮融资,包括博将资本、成渝基金等机构投资,IPO前估值达21.3亿元[10][12] 股权结构特点 - 股权激励平台"铁科创智"和"铁科智能"中外部顾问持股占比超90%,员工持股比例极低[7][8] - 独立第三方股东(李庆丰、刘庆昌等)通过激励平台合计持股约18%,与创始人构成一致行动人[8][9] - 早期投资者张小军现持股8.2%,郑三忠持股4.9%,但未纳入一致行动人范围[9] - 股东范志和(持股0.4%)曾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留置,其背景引发关注[14]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3亿、3.64亿、4.03亿元,净利润从6316万增长至1.15亿元[2] - AI+交通业务毛利率三年平均达83.8%,2023年峰值92.5%,但2024年降至70.9%[15][16] - 整体毛利率稳定在55%-59%区间,净利率从25.1%提升至28.6%[2][17] - AI+城市治理业务2024年收入暴跌83%,收入占比从23.4%骤降至4.7%[19] 客户与运营风险 -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高达66.6%-85.9%,第一大客户贡献超28%收入[18] - 部分客户成立当年即合作(如客户B成立次年贡献30.5%收入),合作稳定性存疑[19] - 2024年应收账款达4.75亿元,占收入118%,周转天数从192天激增至352天[20][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3年净流出近1亿元,主要因公共部门客户付款周期长[20][22] 行业定位 - 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为中国第二大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15] - 在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领域排名第七,业务覆盖交通、能源、城市治理三大场景[2][15]
再度递表港交所,诺比侃的AI检测生意对手多
北京商报· 2025-05-15 19:4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53亿元、3.64亿元、4.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316.1万元、8856.6万元、1.15亿元 [2] - 2023年营收市场份额在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6.9%),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七(1.3%) [2] - 2024年AI+交通板块贡献52%营收,AI+能源板块贡献43.3%营收,AI+城市治理板块贡献4.7%营收 [3][4] - 2024年毛利率:AI+交通70.9%、AI+能源49.6%、AI+城市治理12.3% [4] 行业市场情况 - 2024年中国AI+交通解决方案市场规模3000亿元,AI+能源5000亿元,AI+城市治理7000亿元 [3] - 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名份额11%,轨道交通行业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名份额4% [2] -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且激烈,参与者面临收款慢的难题 [4][5] 业务与技术 - 公司自研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提供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服务 [2] - 业务分为三大板块:AI+交通(含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机场)、AI+能源(含电力/化工)、AI+城市治理(含园区/智慧校园/应急管理等) [2][3] - AI+交通板块高毛利率原因: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硬件采购成本较低,产品成熟度高,软硬件结合更简单直接 [4] 公司发展 - 成立于2015年,2019年获国家铁路集团"A级供应商"认证 [2] - 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1.76亿元增至2024年4.74亿元,损失拨备从2180万元增至6520万元 [5] - 贸易应收款项平均周转天数从2022年192天增至2024年352天 [5]
千方科技一季报:总营收16.09亿元实现小幅增长,技术产品化转型成效显现
证券时报网· 2025-04-27 16:22
文章核心观点 - 千方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表现良好,公司围绕“AI + 交通”与“交通新能源化”两大业务主线转型,各业务取得进展 [2]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1.83%;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增长481.99% [2] 业务转型 - 推动商业模式从“项目驱动”向“技术产品驱动”转型,锚定“AI + 交通”与“交通新能源化”两大业务主线 [2] “AI + 交通”进展 - 推出国产大模型驱动的“城市交通综合优化平台”,预计使交通调查周期缩短30%、交通仿真效率提升50%、交通综合诊断效率提升50%、治理方案生成效率提升60% [3] - 构建“千方智能路口云控平台”,“医、学、景、商、站”交通拥堵治理方案覆盖多类城市场景 [3] - 自研推出“车路云一体云控应用平台”,打造城市级数字交通基础设施 [3] 智能物联成果 - 子公司宇视科技基于“梧桐”大模型升级发布“万物X”全链路智能引擎,在交通场景实现四大核心功能 [4] - 本季度发布大模型抓拍摄像机及大模型事件检测终端等硬件产品,赋能交通管理智能化 [4] 交通新能源化布局 - 城市级停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在展会上亮相 [5] - 推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构建“光伏 + 储能 + 充电”微电网系统 [5] - 充电桩产品布局全面,已在全国落地案例超1000个,涵盖不同场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