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数据训练
icon
搜索文档
海天瑞声(688787):AI数据训练龙头,挖掘数据集价值
中邮证券· 2025-05-30 16:1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我国领先的AI训练数据专业提供商,业绩拐点已至,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9.45%,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实现盈利,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快速增长71.75%,归母净利润扭亏 [5][6] - 标准化数据集产品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截至2024年底新增研发超150个训练数据集产品,自有知识产权的训练数据产品储备超1700个,且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成为运营商类客户重要的数据服务供应商 [7] - 公司积极探索与实践数据产业新业务和新模式,与多地政府、地方运营商等开展战略合作,构建“数据可信空间” [8] - 5月23日,公司CTO与华为昇腾计算业务副总裁共同发布海天瑞声X昇腾DeepSeek数据飞轮智能体,构建了从数据标注到模型训练的完整闭环 [9]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的EPS分别为0.33、0.49、0.70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290.74、192.52、135.94倍,伴随大模型在央国企及传统行业的应用落地,未来相关数据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为公司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个股表现 - 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海天瑞声股价从-30%增长至130% [3]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19.73元,总股本9.85亿股,流通股本9.48亿股,总市值194亿元,流通市值187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为25.22 / 5.76元,资产负债率18.0%,市盈率103.84,第一大股东为陈迪清 [4]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237|338|441|557| |增长率(%)|39.45|42.67|30.48|26.32| |EBITDA(百万元)|23.46|30.06|37.63|45.89|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1.34|19.77|29.86|42.29| |增长率(%)|137.31|74.41|51.02|41.62| |EPS(元/股)|0.19|0.33|0.49|0.70| |市盈率(P/E)|507.09|290.74|192.52|135.94| |市净率(P/B)|7.73|7.53|7.25|6.88| |EV/EBITDA|251.22|189.34|150.72|123.03|[11]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成长能力方面,营业收入增长率2024 - 2027年分别为39.5%、42.7%、30.5%、26.3%,营业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24.8%、100.0%、51.0%、41.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37.3%、74.4%、51.0%、41.6% [14] - 获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分别为66.5%、68.0%、69.0%、69.7%,净利率分别为4.8%、5.8%、6.8%、7.6%,ROE分别为1.5%、2.6%、3.8%、5.1%,ROIC分别为0.5%、1.1%、2.0%、2.7% [14] - 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1%、8.4%、9.8%、11.2%,流动比率分别为7.08、7.06、6.33、5.84 [14] - 营运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64、3.23、3.20、3.29,存货周转率分别为5.77、6.55、12.86、12.00,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29、0.41、0.52、0.61 [14] - 每股指标方面,每股收益分别为0.19、0.33、0.49、0.70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2.32、12.65、13.14、13.84元 [14] - 现金流量表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9、12、25、27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1、 - 6、 - 4、 - 2百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 53、0、0、0百万元 [14]
人形机器人的9个分岔口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20:56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蛇年春晚和2023年4月北京亦庄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后者20支参赛队伍中仅6支完赛,暴露技术不成熟与公众期待落差[2] - 行业处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必经阶段,9家头部企业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3] - 当前人形机器人呈现"博士生大脑、三岁小孩身体"的特征,技术成熟度与公众预期存在显著差距[43] 技术路线分歧 移动形态选择 - 轮式与双足路线并存:轮式占比44%(帕西尼/智平方/跨维/大象),双足占比22%(数字华夏/越疆),普渡科技两种兼有[6] - 轮式优势:续航超5小时(双足仅2小时),静态稳定性强,工业场景成本低效率高,上肢灵巧度突出[7] - 双足优势:通过狭窄空间能力强,适应非平面地形,理论移动自由度更高[8] 人机交互设计 - "无脸派"占主流(宇树/波士顿动力/特斯拉),采用简化设计降低成本,规避伦理争议[13] - 数字华夏"夏澜"机器人配备仿生人脸,支持22种表情交互,单张硅胶脸皮成本从3万元可降至200元(量产千台时)[15][16] 感知系统差异 - 视觉感知派(单目/红外/激光雷达)易受环境干扰[18] - 跨维智能采用双目视觉技术,抗遮挡性强[20] - 帕西尼研发六维力传感器,触觉感知维度达15种,机械手售价20万元/对[20][22] 核心部件竞争 - "大脑"(决策系统)、"小脑"(运动控制)、"本体"(硬件结构)三大技术模块存在主导权争夺[24] - 中小型企业倾向专注运动控制模块,避开与大企业的"大脑"算法直接竞争[25] - 硬件通用性不足导致算法适配困难,宇树科技G1本体参赛事件暴露产业链协同问题[26] 训练数据体系 - 数据来源分三类:真实数据(成本最高)、仿真数据(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主导)、互联网数据(成本最低)[28] - 数字华夏建立专业数据采集中心,单动作需上万条训练数据[28] - 跨维智能开发Sim2Real引擎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能力迁移[30] - 智平方采用三类数据融合,训练数据量达搜索引擎级别[31] 商业化路径 应用场景探索 - 工业场景最成熟(新能源汽车/3C电子/仓储物流),家庭场景预计2028年后才可能突破[34][35] - 科研教育成为过渡市场,优必选/逐际动力等通过开放式开发平台获取高校订单[35] - 数字华夏评估工业场景容错率需低于10%,家庭养老场景复杂度最高[35] 客户定位策略 - 大象机器人转型后主打8万元/台轻量型双臂机器人,定位"个人可拥有的机器人"[37] - 越疆科技按摩机器人获连锁品牌订单,解决用工成本高问题[38] - 行业普遍面临大宗订单不稳定问题,90%企业无法批量交货[40] 量产挑战 - 国内尚无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主因软硬件一致性难题[40] - 同批次机器人因硬件精度不足可能出现性能差异,样机调试周期长达数月[40] - 数字华夏提出年产量1000台为量产门槛标准[40] 行业评价争议 - 亦庄马拉松中天工Ultra机器人2小时40分完成21公里复杂地形跑,显示技术进步[42] - 行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实用主义,避免过度泡沫化发展[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