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洗稿

搜索文档
AI批量洗稿、8天拍3部,我还要不要干短剧了?
虎嗅· 2025-07-29 12:30
行业概况 - 短剧行业在5年内迅速达到600亿元市场规模,发展速度远超传统电影行业[7] - 行业经历快速迭代,商业模式、内容类型和工作种类发生巨大变化[8][9] - 当前行业处于洗牌期,大批公司倒闭、从业者离职或转行[3][4] 商业模式 - 主流模式包括小程序投流短剧和免费短剧,平台主导话语权趋势明显[8][29] - 部分公司采用批量生产策略:8天套拍3部短剧,成本约8万元/部,通过10部中2-3部爆款盈利[21][51] - 平台抽成比例从10%提升至30%,制作方利润空间被压缩[30] 平台格局 - 红果平台月活达2亿,领先于河马的4000万月活,与抖音短剧合并后市场影响力扩大[29][30] - 阅文、优爱腾芒等平台加速布局短剧,平台垄断趋势加剧[33] - 平台要求制作方交出版权以获得更高分账系数,制作方议价能力下降[29][38] 内容生产 - AI洗稿成为行业潜规则,部分公司直接翻拍爆款IP,法律风险较低[15][18][23] - 编剧月产3部剧本,保底收入1万元/部,但存在创作伦理困境[24][25] - 精品短剧制作难度大,多数公司选择低成本批量生产路线[48][50] 区域分布 - 制作方从杭州、广州向北京、西安等地转移[8][28] - 郑州出现专业化短剧生产基地,采用"8+3"套拍模式提升产能[51] 从业者现状 - 编剧面临创作价值与生存压力的矛盾,行业存在普遍焦虑[10][11][25] - 制片方需在平台规则与内容质量间寻找平衡,利润率降至8%[50][55] - 部分创业者因高门槛和亏损风险选择退出行业[40][43] 发展趋势 - 平台主导下的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中小制作方生存空间受挤压[33][38] - 端原生渠道发展不稳定,部分从业者转向AI漫剧等新领域[31] - 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淘汰低效产能[57][58]
说说“洗稿”(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知识产权侵权现象 - 抄袭与洗稿是互联网时代常见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洗稿是通过篡改、增删他人原创作品使其看似新作但保持"实质性相似" [1] - 洗稿具有隐蔽性,本质是"骗"而非"偷",但最终会被识破 [1] - 2019年某微信公众号因洗稿知名媒体深度调查报道被取消原创标识及赞赏功能 [2] 洗稿行为特征与影响 - 洗稿成果多用于自媒体或投稿报刊,常伴随"一稿多投"现象以获取更多收益 [2] - 洗稿和一稿多投消耗编辑劳动并给媒体带来麻烦,违反学术界和媒体界"首发"原则 [2] - 上海三人团伙利用AI软件洗稿获利被判非法经营罪,最高获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 [3] 治理建议与行业态度 - 平台需建立洗稿听证合议机制,加强曝光和惩罚力度,简化投诉举报流程 [3] - 严重洗稿事件应依法惩处,维护知识产权法律效力 [3] - 人民日报批评洗稿违背新闻伦理,呼吁停止"洗稿不算偷"的错误观念 [4]
从培训到代笔的流量陷阱:AI洗稿拼凑IPO假新闻 8人被抓
贝壳财经· 2025-05-29 12:22
案件侦破 - 上海警方破获一起利用AI技术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损害企业权益案 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 [1] - 案件起因是茶饮企业报案称多个自媒体平台出现大量不实信息 导致部分区域门店单日营业额同比下降超20% [2] - 警方对百余个自媒体账号开展溯源分析 发现多条谣言传播链条 于3月组织警力抓获犯罪嫌疑人 [5] 作案手法 - 嫌疑人姚某系职业自媒体人 花费800元找人代笔 利用AI生成包含大量不实信息的文章 在十余个平台发布 [6] - 嫌疑人陈某为推广AI网络培训课程 搜集企业创始人传言 未经核实用AI"洗稿"后在个人账号发布 [6] - 其余嫌疑人分别通过AI洗稿 盲目转载等方式参与谣言传播 以达到引流博取热度 快速涨粉等目的 [7] 案件影响 - 不实信息损害了茶饮企业品牌形象 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 [2] - 谣言文章全网浏览量迅速上涨 引发网民对企业的质疑 [6] - 8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