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ommercial Space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点评:科创板励精图治,科特估扬帆起航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21 22:14
报告核心观点 - 科创板已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优质资产的集聚高地,投融资生态进一步优化,后续成长潜力巨大,持续关注投资机会 [3] 科创板发展现状 - 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上市,为A股市场向注册制转型树立典范 [3] - 截至2025年6月12日,科创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以及1家转板上市企业 [3] - 与2019年7月21日科创板开板前相比,A股高技术产业市值大幅增长16.8万亿,其中约37%来自于科创板的贡献;先进制造行业市值增长约14%来自于科创板的贡献 [3] - 2019 - 2024年,科创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于整体A股,2024年研发费用/营业收入进一步上升至10.8% [3] 科创板改革进展 科创成长层 - 2025年7月1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成长层指引,作为未盈利企业的管理机制,配合第五套上市规则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与港股18A机制类似 [3] - 港股18A自2018年4月以来支持一批创新药企业上市;科创板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3] - 第五套上市标准将前沿科技领域纳入范围,科创板汇聚硬科技资产,投资价值凸显 [3] 预先审核机制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提出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允许企业在正式申报前申请预先审阅,过程及结果不公开 [3] - 该机制降低了涉及敏感信息企业的技术泄露风险,提升融资效率,拓展估值空间,与境外“秘密递交”制度类似,或成中概股回归选择地之一 [3] 并购潮 - 伴随2024年6月“科创板八条”出台,科创板并购事件数量占比从2023年的4%跃升至2024年的12%,2025年上半年达18% [3] - 2024年9月“并购六条”将收购未盈利资产提升为A股市场政策导向,体现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3] - 科创板涌现一批代表并购案例,如“A收A”“H收A”等;2025年5月修订的《重组办法》“四个首次”直击硬科技并购估值退出痛点 [3] - 本轮并购潮,科创类资产作为被收购方有望兑现最大弹性,关注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领域 [3] 规则对比 科创成长层与港股18A规则对比 - 科创成长层2025年6月设立,是科创板内部分层级制;港股18A 2018年4月设立,是港交所主板特殊上市规则 [4] - 科创成长层定位广泛科技型企业,港股18A主要服务生物科技公司 [4] - 两者在纳入、调出标准及标识上存在差异 [4] 《重组办法》对应硬科技资产并购痛点 - 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解决技术整合进度偏慢问题 [10] - 首次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监管要求,允许收购未盈利科技资产,解决科技资产估值难问题 [10] - 首次建立分期支付机制,可分期发行股份支付对价,解决科技企业估值与业绩对赌矛盾 [10] - 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鼓励长期资金参与并购,解决私募退出难问题 [10]
Cantor Boosts Rocket Lab Target to Street-High $35
MarketBeat· 2025-06-19 19:28
分析师评级与目标价 - Cantor Fitzgerald将Rocket Lab目标价从29美元上调至35美元 涨幅22% 为华尔街最高目标价 反映对公司商业航天领域增长前景的信心 [1][3][4] - 13位分析师中1人给予强力买入 7人买入 5人持有 共识目标价28 1美元 较当前27 85美元有0 9%上行空间 [3][6] - Roth Capital与Cantor Fitzgerald并列最高目标价35美元 [6] 业务进展与战略优势 - 公司拥有66次成功发射记录 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进行Neutron火箭首次试飞 [1][4] - 近期收购Mynaric和Geost增强端到端太空系统能力 [4] - 10 7亿美元订单储备支撑2025财年31-33%收入增长预期 [5] 发射业务动态 - Electron火箭2025年计划执行20次任务 今年保持100%成功率 近期获两项商业客户专属发射合同 首项任务Symphony In The Stars定于6月20日后执行 [7][8][9] - 发射地点覆盖新西兰与美国弗吉尼亚基地 服务商业 民用及政府客户 [9] 市场竞争与政策环境 - 分析师认为公司相较SpaceX具备竞争优势 可能受益于特朗普政府太空部队计划及特朗普与马斯克的紧张关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