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 SPAC

搜索文档
美股SPAC|中企赴美De-SPAC上市最新数据汇总及财务披露要求
搜狐财经· 2025-07-16 09:53
华谊信资本 | SPAC | De-SPAC | SPAC IPO | 资本市场 | 纳斯达克 | PIPE融资 2025年开年至今,全美SPAC IPO市场表现强劲:62家SPAC完成上市(超2024全年57 家,同比增8.8%),募资额更猛——108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近6 倍。单家平均募资1.8亿、中位数冲至2亿,对比去年同期的数据,几乎是"量级跃升"。更关键的是,资本动作不止于上市:23家已敲定并购,27家正推进合 并。 本文华谊信资本统计了美股De-SPAC的相关数据,并结合其最新数据和财务披露要求做了详细分析,希望对拟De-SPAC形式登陆美股市场的企业有所帮助。 一、2025年上半年美股De-SPAC上市情况 2025 年上半年,23家SPAC完成并购交易(总价值约225亿美元),截至6月底,另有 21家正寻求新的并购对象。 今年第一季度,有10家SPAC完成并购交易;第二季度有13家SPAC完成并购交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股SPAC市场不仅只注重数量,更追求质量。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股SPAC市场并购节奏持续提速,全链条活跃度显著回升——从IPO募资的放量,到并购交易的季度环比增长(Q2较Q1 ...
纳斯达克:IPO交易量连续六年领跑纽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6-04 15:36
纳斯达克2024年IPO表现 - 2024年纳斯达克连续第六年在IPO交易数量上超越纽交所 共188只新股上市 募集资金232亿美元 [1] - 上市企业中123家为运营公司 包括Lineage(LINE) Waystar(WAY) ServiceTitan(TTAN) Palantir(PLTR)等 48家为SPAC [1] 纳斯达克竞争优势策略 - 公司通过帮助潜在客户讲述品牌故事提升吸引力 例如为转板企业Campbell's(CPB)举办专属分析师日活动 [3] - 加强区域化运营布局 任命Rachel Racz负责德克萨斯州 美国南部及拉丁美洲业务 采用区域模式增强本地化服务 [3] SPAC业务动态 - 2024年承接87%符合条件的SPAC IPO 融资71 69亿美元 完成60宗De-SPAC合并 [3] - 中国车企路特斯(LOT)成为年度最大SPAC并购上市项目 [3] 2025年IPO展望 - 宏观经济环境利好IPO 公司与计划2025年上半年上市的企业保持密集接触 [3]
何为SPAC上市?实操中有哪些优势及潜在风险?
36氪· 2025-05-20 16:37
SPAC上市概况 - 2025年截至5月8日美股SPAC上市企业达57家,占全部上市企业的54.8% [1] - 2020年美国SPAC上市数量248家,超越传统IPO的198家 [1] - 2025年已有6家中概股通过SPAC登陆美股,包括微牛证券、力达科技等 [1] SPAC定义与本质 - SPAC为无资产、无业务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 [2] - 通过IPO募集资金收购非上市企业,合并交易称为"De-SPAC交易" [2] - 完成De-SPAC后才成为实际运营的上市企业 [2] SPAC核心特征 - 发起人需在24-36个月内完成标的并购,专业团队是融资关键 [5] - 具有私募投资属性,投资者依赖对发起团队的信任 [6] - 募资资金托管于信托账户,可进行稳健投资 [7] - 与传统借壳上市不同,SPAC为主动造壳并购模式 [8] SPAC上市优势 - 无历史业绩要求,SEC审核简化,上市周期仅3-6个月 [10] - 发起人初始认购成本低,锁定期后可获高额收益 [11] - 投资者资金托管保障,失败可收回本金 [12] - 标的企业无需支付壳费,直接获取上市资格及资金 [13] SPAC潜在风险 - De-SPAC交易存在24-36个月时限,超期将面临清算 [14] - 创始人股份及认股权证会稀释标的企业控制权 [15] - 认股权机制可能引发投资者短期套利行为 [16] 行业趋势 - SPAC因流程简单、成本低成为境外上市重要选择 [17] - 尤其适合现金流有限但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 [13][17]
找钢网通过港交所聆讯:成立13年后终将完成De-SPAC上市,估值超100亿港元
IPO早知道· 2025-02-06 09:57
公司上市进展 - 找钢网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2025年2月5日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即将通过De-SPAC方式在港挂牌上市 [4][5] - 本次De-SPAC交易的议定估值为100.04亿港元,较2018年最后一轮融资后的85.68亿港元估值增长超16% [6] - 公司与8名PIPE投资者签订投资协议,PIPE投资所得款项总额为5.358亿港元 [6] 业务模式转型 - 2019年前公司以自营模式为主,2019年起逐渐减少中国自营业务规模,实现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转型 [5][6] - 目前公司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钢铁交易行业主要参与者,提供涵盖钢铁交易全价值链的一站式B2B综合服务 [5] 市场地位与规模 - 按2023年线上钢铁交易吨量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交易吨量4730万吨,约占中国三方线上钢铁交易总吨量的40% [6] - 2021年至2023年交易总吨量从3560万吨增至490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17.3% [6]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平台连接超14,800名注册卖家和超181,100名注册买家 [6] 客户情况 - 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总GMV中约41.3%由前500大买家产生 [6] - 2021年前500大买家中有85.8%在2024年前三季度仍与公司交易 [6] - 2021年至2023年中小企业买家的平均一年净现金留存率为131.1% [6] 国际业务拓展 - 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交易业务交易总吨量7.98万吨,较2023年同期增加205.8% [6] - 公司正逐步拓展至电子元器件、电工电气、五金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等非钢铁工业原材料市场 [5] 股东与投资机构 - IPO前获得险峰、经纬创投、真格基金、红杉中国、IDG资本、华兴资本、和玉资本、东方富海等知名机构投资 [6] - 这些机构在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后将有望实现退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