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仪器

搜索文档
新芝生物(430685)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3 19:35
会议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是2025年5月9日,采用网络远程方式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召开 [3] - 参会人员为通过网络参与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周芳等 [3] 行业与市场前景 - 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处于成长阶段,生命科学仪器受益于法规政策,下游多领域应用突破推动国内企业发展 [4] 经营业绩数据 - 2024年境外销售额1496.86万元,同比增长95% [4]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66.13万元,同比增长19.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0.15万元,同比增长121.46% [10] 业务模式与订单情况 - 采用备货生产和定制生产两种模式,定制产品以销定产,非定制产品备货生产,订单交货周期1 - 3周左右,某一时点在手订单以定制产品为主 [5] 盈利增长点与发展战略 - 围绕客户需求创新,聚焦核心产品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控制成本 [5] - 利用品牌、产品组合和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布局拓展新产品,整合资源强化合作 [5] - 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和渠道投入,提升市场占有率 [5] 财务与资本运作 - 财务状况稳健,现金流和负债率健康,并购是关注方向,需与主营业务协同,优先考虑内生增长 [6] - 拟使用不超过2.5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保本或低风险理财产品,2023 - 2024年累计回购股份2637454股,支付金额28208376.26元 [7] 核心竞争力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化领域,提供一站式实验室解决方案 [7] - 研发能力强,产品线齐全,核心产品分三大类,涵盖百余款产品型号 [7] - 采用直销与非直销结合方式,通过广泛渠道覆盖市场、服务客户 [7] - 品牌知名度高,客户基础广泛,坚持自主创新 [7] 投资者回报与市值管理 - 2023 - 2024年累计回购股份2637454股,支付金额28208376.26元,2024年度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0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5998127.66元 [9] - 通过业绩增长、现金分红、加强与投资者交流增强持股信心 [9] - 重视以企业价值为核心的市值管理,聚焦主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持现金分红政策,加强投资者交流 [9]
曝光!如何一次性“捕获”20多位“野生”生命科学仪器厂商CEO
仪器信息网· 2025-05-03 22:13
第七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 - 论坛将于2025年5月13日在上海松江召开,作为第十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论坛定位为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汇聚行业领袖、技术专家与产业精英 [3] - 参会价值包括战略视角、技术前沿和资源对接三大方向 [6] 出席嘉宾 - 论坛将汇集来自30余家企业的创始人、总经理或高管,包括大龙兴创、瑞孚迪、成都齐碳、上海汇像等公司高层 [5] - 嘉宾涵盖董事长/总经理(15位)、首席科学家(4位)、市场/产品总监(7位)等不同职能高管 [5][6] - 国际企业代表包括安捷伦助理副总裁李坚、东曹生物中国区总经理潘明祥等 [5] 分论坛议题 - 高端生命科学工具:聚焦中美博弈与自主创新硬科技企业打造 [9] - 生命科学行业洞察:探讨机遇和未来趋势 [9] - 我国仪器生物传感器自主创新及产业化症结 [9] - AI4S智慧实验室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9] - 国产仪器出海:技术适配、生态共建与品牌升维 [9] 行业趋势 - 论坛将覆盖AI融合、传感器微型化、后市场服务等热点技术议题 [6] - 战略层面关注国际巨头本土化战略与国产企业创新突围 [6] - 资源对接环节提供与头部企业决策层直接对话机会 [6]
回应关税冲击,丹纳赫Q1财报出炉!
仪器信息网· 2025-04-25 14:11
财报表现 - 公司2025年Q1营收57.41亿美元,同比下降0.95% [4][6] - 核心业务收入持平,好于预期的低个位数下降 [7][8] - 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为29.6%,超出预期的约26.5% [8] - 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88美元 [8] - 自由现金流约11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与净收入转换率约110% [8] 业务板块表现 - 生物技术核心收入增长7%,生物工艺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高个位数增长 [7][10] - 生物工艺订单较2024年第四季度逐步增加,第一季度订单出货比大于1 [7][10] - 生命科学核心收入下降4%,生命科学仪器个位数下降 [7][10] - 诊断核心收入下降1.5%,赛沛呼吸业务收入约6.25亿美元 [7][10] - 临床诊断业务(不包括中国市场)实现中个位数增长 [7][10] 关税应对措施 - 公司相信通过调整制造布局、优化供应链、增收附加费及其他成本控制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抵消当前关税影响 [2][8][11] - 加速供应链重组与本土化布局成为应对潜在新政风险的必要之举 [3]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剩余时间的终端市场需求与第一季度相对一致 [11] - 公司提供了2025年第二季度和全年的核心收入增长、调整后营业利润率及调整后每股收益的预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