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研究

搜索文档
Science子刊:2024年的生物医学论文,至少有14%利用了AI辅助写作
生物世界· 2025-07-04 14:47
大语言模型对学术写作的影响 - 2022年11月ChatGPT的推出标志着大语言模型(LLM)首次广泛用于学术写作,显著改变了文本生成和修改方式 [2] - 2024年PubMed收录的150万篇生物医学论文中,约20万篇(13.5%)摘要存在LLM生成文本迹象,部分子领域比例高达40% [3][5] - 使用比例在不同国家、学科和期刊差异显著,中国、韩国及计算机/生物信息学领域超20%,MDPI和Frontiers系列期刊使用率更高 [10] 研究方法与词汇特征 - 研究团队采用"超额词汇"分析法,识别2024年454个出现频率异常升高的风格词(如delves、showcasing、unparalleled) [7] - 相比COVID-19相关词汇(2021年新增190个名词),LLM引发的词汇变化主要为形容词/动词的风格化特征 [9] - 标志性词汇如"delves"在2024年底使用率下降,显示作者已开始主动规避AI特征词汇 [12] 发展趋势与潜在问题 - LLM辅助写作呈现加速态势:2024年上半年1/9论文含AI痕迹,全年比例升至1/7 [3][4] - 学术写作中AI使用存在合理边界,文本润色和翻译可接受,但大规模生成可能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13] - 现有评估方法(如训练分类模型)因数据集滞后性和作者适应性而面临挑战 [6][12]
FDA紧急叫停涉“细胞流至敌对国家”临床试验,对华生物技术限制或再升级
仪器信息网· 2025-06-24 15:02
FDA审查基因工程临床试验 - 美国FDA宣布立即审查涉及将美国公民活体细胞送往中国及其他"敌对国家"实验室进行基因工程的临床试验 [4] - 审查原因是国际转移和基因工程操作可能在患者不知情或未获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5] - 该行动可能导致美国人的敏感基因数据被外国政府滥用 [5] 监管漏洞与政策变化 - 拜登政府2024年12月的数据安全规则对临床试验生物样本设置了"全面豁免"成为监管漏洞 [5] - 该豁免甚至允许中资控股企业参与相关临床试验 [5] - FDA此次行动暴露了美国在技术开放与安全管控间的摇摆 [5] 未来政策趋势 - FDA此次审查预示未来对华生物技术限制将更趋严格 [5] - FDA专员强调要保护患者、重建公众信任并捍卫美国的生物医学领导地位 [5] - 上届政府被批评对此问题视而不见 [5]
Cell Stem Cell:北京大学王凯团队等开发快速生成功能性血管类器官的新方法
生物世界· 2025-06-15 14:56
血管类器官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正交激活转录因子ETV2和NKX3.1的新方法,可在5天内从iPSC快速生成直径约250 μm、结构统一的功能性血管类器官 [4][10] - 该方法摆脱了传统类器官制备对基质胶和生长因子的依赖,显著降低了分化成本并改善了异质性 [10][14] - 生成的血管类器官在嵌入细胞外基质后可进一步成熟,形成更大且结构更完善的血管 [10] 技术原理与创新 - 采用ETV2与NKX3.1正交激活策略,分别诱导iPSC向内皮细胞(iEC)和血管壁细胞(iMC)分化,通过预诱导中胚层祖细胞后按1:1比例混合3D培养 [10] - 单细胞RNA测序显示转录因子激活时长可调控血管细胞命运:短时激活ETV2(1天)获动脉样iEC,长时激活(3天)获静脉样或高血管新生潜能iEC [10] - 该方法建立了可调控的血管谱系差异模型,实现按需构建特定类型血管网络的"命运开关" [10][12] 应用验证 - 体内实验证实血管类器官植入免疫缺陷小鼠后形成有血液灌注的血管,在下肢缺血模型和胰岛移植模型中有效促进血管重建 [11][12] - 该技术平台在缺血再灌注治疗和胰岛移植领域展现出明确的应用潜力 [4][12] 行业意义 - 该研究为血管建模、疾病研究和再生细胞疗法提供了快速且多用途的血管类器官平台 [14] - 相比传统方案,解决了分化异质性大、耗时长、成本高等痛点,显著提升临床转化潜力 [2][14] 相关研究进展 - 同一团队此前利用干细胞技术和基因组编辑生成iPSC来源静脉内皮细胞,成功构建静脉畸形模型并通过深度学习筛选出潜在治疗药物博苏替尼 [15]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了4篇Cell论文:强制线粒体自噬;多模态遗传筛选平台;抗衰老间充质祖细胞疗法;补体蛋白攻击的开关
生物世界· 2025-06-15 09:12
华人学者Cell期刊研究突破 - 本周华人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发表4篇研究论文,涵盖线粒体对多能性的影响、完整组织的多模态遗传筛选平台、抗衰老间充质祖细胞疗法、补体蛋白攻击的开关 [1] 线粒体对哺乳动物多能性的影响 -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军教授团队开发强制线粒体自噬新技术,可减少或完全去除线粒体 [3] - 研究发现线粒体数量降低会导致着床前小鼠胚胎发育延迟 [3] - 该技术为探索线粒体在发育、疾病和跨物种生物学中的作用开辟新途径 [3] 哺乳动物完整组织的多模态遗传筛选平台 - 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团队开发Perturb-Multi新技术,首次实现哺乳动物整个组织中数百个基因并行扰动 [7] - 该技术同步完成基因表达谱、亚细胞形态和空间位置的三维解析 [7] - 为细胞功能机器学习模型提供关键训练数据 [7] 抗衰老间充质祖细胞疗法 - 中科院动物所刘光慧团队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长寿基因通路进行重编程 [11] - 成功构建具有抗衰老、抗应激、抗恶性转化三重抗性的工程化人类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SRC) [11] - 灵长类动物模型验证SRC可显著延缓多器官衰老进程 [11] 补体蛋白攻击的关键开关 -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现补体系统激活取决于潜在补体附着位点表面密度 [16] - 当密度达到临界阈值时,补体激活呈现显著跃升 [16] - 计算模型揭示补体反应的阈值行为来源于核心蛋白子网络的渗流型相变 [16] - 该发现为长效药物载体和生物相容性植入器械开发提供新范式 [17]
南京农业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1 08:37
冠状病毒研究 - 研究团队从养殖水貂中分离并鉴定了一种新型MERS-CoV样水貂冠状病毒(MRCoV),该病毒使用ACE2受体进入细胞,并能感染水貂、蝙蝠、猴和人类细胞 [2][5] - MRCoV与SARS-CoV-2的RBD存在结构差异,但结合ACE2受体的位点相同,且SARS-CoV-2的蛋白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断MRCoV感染 [5] - 研究发现与MRCoV密切相关的蝙蝠冠状病毒HKU5-33S可通过两个氨基酸替换适应水貂ACE2,揭示了冠状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潜在机制 [5] 医学期刊与专题 - 《Nature Medicine》创刊30周年,聚焦医学的未来与挑战 [1][7] 基因治疗技术 - 星摩生物通过基因治疗技术研发,旨在改善千万中国人的视力问题 [8] 疾病监测技术 - 卡斯百科系列开发家用无线电设备,用于追踪和汇总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数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