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制造与发射

搜索文档
中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
环球网资讯· 2025-08-04 23:09
卫星发射成功 - 中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 - 这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3] 银河航天 - 卫星由银河航天承担研制[3] - 卫星由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出厂[3] - 工厂应用智能装配机器人等装备以及数字化制造系统、自动综合测试系统等先进软件平台[3] - 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3] - 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千克级卫星[3]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 -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3] - 是中国首款4米级单芯级运载火箭[3]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3] - 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3] - 本次任务是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第2次发射[3] - 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87次发射[3]
电动车模式上太空?“中美太空竞争发生重大转变”
观察者网· 2025-07-10 22:09
中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成功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包含12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 - 卫星采用自研智能网联平台,搭载AI载荷和星载智能计算机,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3] - 每颗卫星具备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能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和太空在轨计算[3] - "星算计划"规划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建成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3][5] 太空计算技术优势 - 轨道数据中心可避免数据传输回地球的带宽瓶颈和地面站可用性限制[5] - 利用太阳能并散热到太空,降低能耗和碳足迹[5] - 卫星搭载AI模型可独立处理数据,不依赖地面数据中心[5] - 系统能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如卫星图像和海军动向,减少延迟[5]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该技术被视为中国跳过旧技术、在新兴领域建立领导地位的典型案例[5] - 建成后将助力中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3] - 系统在军事冲突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不易受地面攻击且可作安全通信中继[5] - 标志着太空竞争的重大转变,可能加剧太空竞赛激烈程度[5][6] 美国航天领域动态 - 特朗普政府拟将NASA科学预算从73.3亿美元削减至39亿美元[9] - 预算削减可能终止包括火星探测器在内的大量太空项目[9] - 美国军方持续扩张外空军力,同时炒作中国"太空威胁"[9] - 美国推进部署"金穹"导弹防御系统,被指违反《外空条约》原则[10]
【建筑建材】国内低轨星座建设加速,钙钛矿或成为降本突破口——低轨卫星行业研究系列之一(孙伟风)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19 22:06
全球低轨卫星布局 - 全球多个国家龙头企业已公布大规模星座计划 未来几年将迎来数万颗卫星发射高峰 [3] - SpaceX在该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4年产能达每周5000个用户终端 每月120颗卫星 平均9天发射一次 [3] 国内星座建设进展 - 商业航天被定位为新兴产业 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4] - "国网"星座计划12992颗卫星 已发射46颗 2030年前完成约10%发射 之后五年内完成剩余约1万颗组网 [4] - "千帆"星座计划超1.5万颗卫星 已发射90颗 规划2025年底完成648颗 2027年底1296颗 2030年完成全部组网 [4] 卫星小型化与成本差距 - 模块化、标准化微小型卫星成为产业趋势 契合"密集发射、快速补网"需求 [5] - Starlink卫星制造成本50万美元/颗(约350万人民币) 国内同类产品成本3000万人民币/颗 差距达8.5倍 [5] - SpaceX"猎鹰9号"发射成本约2700美元/kg 国内民营火箭报价8-11万元/kg 成本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5] 钙钛矿电池技术突破 - 卫星电源系统成本占平台成本22% 太阳能电池布设面积扩大导致成本占比提升 [6] - 当前主流砷化镓电池单位功率成本上千元人民币/W 商业化渗透率低 [6]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比功率达23W/g 较砷化镓(0.4W/g)提升显著 同等功率下重量仅需43.5公斤 降幅超98% [6]
马斯克钱包大幅缩水,星链大规模坠毁,是意外还是另有隐情?
搜狐财经· 2025-06-16 19:41
星链卫星大规模坠落事件 - 2024年1月起SpaceX星链卫星已坠毁120多颗 平均每天4颗 形成可见火球景观[1] - 单颗卫星制造成本达30-50万美元 120颗卫星损失金额显著[3] 卫星坠毁原因分析 - 官方解释为部分卫星完成使命后主动受控坠入大气层[3] - 太阳活动高峰期(第25周期)引发强烈太阳风暴 导致卫星减速及轨道偏移[5] - 2022年曾有40颗星链卫星因太阳风暴坠毁 本次事件存在类似自然因素[6] - 第一代卫星设计寿命4-5年(2019年发射) 部分主动坠毁属正常报废处理[6] 主动坠毁的积极意义 - 清除太空垃圾为后续发射腾出轨道空间 优于放任失效卫星滞留[8] - 需精确控制坠落位置 避免残骸危及人口密集区或重要设施[8] 行业改进方向 - 需提升卫星抗太阳风暴等自然干扰能力 降低非计划性坠毁率[10] - 全行业应协同解决卫星碰撞风险 保障太空可持续发展[10]
甘肃张掖“太空信使”划破苍穹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20:45
发射任务与技术特点 - "神启号02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是甘肃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发射的第2颗商业SAR卫星 [1] - 该卫星为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搭载天仪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 [3] - 卫星具备业务化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能力,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干涉测量周期最短压缩至4天 [3] 应用领域与商业价值 - 卫星在自然资源管理、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监测、海洋与海岸监测、灾害应急管理等民生关键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3] - 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常态化、高品质、自主可控的商业SAR图像数据服务 [3] - 与天仪研究院在轨卫星联合拓展干涉成像服务可将干涉成像测量周期进一步缩短至3天 [3] 行业地位与战略布局 - "神启号02星"入列使张掖SAR星座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化运营C波段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 [3] - 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已具备国际一流的星座运营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 [3] - 公司计划加快构建高时空分辨率全球减灾防灾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加速推动数据国产化 [5] 未来发展目标 - 公司旨在打破国外数据垄断枷锁,扭转行业对进口数据依赖局面 [5] - 未来将为地质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重要领域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5] - 致力于赋能空间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生态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5]
天仪研究院完成第20次太空任务 累计将37颗卫星送上太空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19:40
发射任务概述 - 北京时间5月17日12时12分,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6颗商业卫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 [1][3] - 此次是天仪研究院首次一箭6星任务,也是该公司第20次太空任务,至此已成功完成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 [5] 卫星类型及技术特点 - 6颗卫星包括1颗商业SAR遥感卫星"天仪42星",2颗光学遥感卫星"天仪29星""天仪35星",以及3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天仪34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 [3] - "天仪42星"是一颗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搭载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可实现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 [3] - "天仪29星"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研制的高光谱地质遥感智能小卫星,攻克了高可靠性一体化光机系统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 [4] - "天仪35星"搭载的多光谱相机采用先进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在水体环境遥感应用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4] - "天仪45星"与"天仪46星"搭载太空服务器、星算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将开展6G智能语义通信传输等多项空天信息技术前沿成果在轨验证 [4] 公司发展里程碑 - 此次发射标志着公司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5] - 公司已构建起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 [5]
刚刚,武汉这所高校成功发射卫星,可探测地质矿藏
长江日报· 2025-05-17 15:24
卫星发射与技术突破 - "地质一号"卫星于5月17日12时1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 [1] - 该卫星在地质勘查和监测卫星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 - 卫星采用地质行业高光谱谱段集中精细化设计,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系统体积大、重量大、能效利用低等问题 [3] - 全球能够捕捉1000纳米以上的在轨高光谱遥感卫星不超过10个,"地质一号"在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研发团队与合作单位 -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联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浙江省地质院等单位共同研制 [2]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担任工程总师 [2] - 载荷主任设计师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谌一夫副教授 [3] 技术特点与应用领域 - 在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内针对水、土、矿、植被等进行探测 [2] - 短波红外区间可精确识别特定矿物和蚀变带,优化找矿模型 [2] - 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1] - 可大幅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找矿成功率 [2] 研发历程与未来规划 - 卫星历经近三年研发,2025年年初研制成功 [3] - 研究团队将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 [3] - 计划加速构建高光谱地质环境资源星座 [3]
将AI送上太空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央视新闻· 2025-05-14 16:25
发射任务成功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首发星座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8] -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次发射 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 [8] 技术突破 - 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 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 [10] - 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10] - 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满足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10] - 每颗卫星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 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11] - 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11] -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 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 [11] 应用场景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11] - 配置对地遥感载荷 探索验证数据实时在轨处理 [11] - 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 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11] - 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11] - 搭载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 对伽马射线暴等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 [12] - 实现秒级判断和99%识别准确率 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12] 战略意义 - 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10] - 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 [10] - 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10]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快讯· 2025-05-14 15:24
太空计算星座发射 - 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成功,标志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1] - 本次采用一箭12星方式发射,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1] - 星座建成后将达千星规模,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1] 技术突破 - 首发12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2]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2] - 突破传统"天感地算"模式,解决仅10%有效数据传回地面及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1] 研发分工 - 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研制 [2] - 国星宇航承担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2] 行业影响 - 项目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试验任务 [2] -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边界,对空天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