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制造与发射

搜索文档
长二丙火箭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看点解析
新华社· 2025-09-18 16:30
火箭技术创新 - 长征二号丙火箭采用新型星箭连接和分离装置 提升整流罩空间利用效率及卫星分离安全性[2] - 火箭应用共用惯组技术和复合材料卫星支架 通过多项措施提高运载能力[2] 卫星生产模式革新 - 银河航天构建云边端卫星批量生产测试模式 采用柔性岛式脉动产线设计实现传统箱体式到开敞式平板卫星的灵活适配[3] - 通过智慧大脑系统实现自动测试与数据一致性对比 测试效率提升且周期压缩[3] - 卫星生产线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运作 单机交付和现场排故流程精简[3] 卫星能源系统突破 - 卫星采用轻质可卷绕全柔性太阳翼 重量和体积进一步优化[4] - 太阳翼展开面积约标准会议室大小 卷起后直径仅相当于保温杯 适配多星堆叠发射模式[4] 商业航天发展前景 - 全球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 需激发商业航天主体活力加速星座建设[5] - 规模化卫星网络将覆盖沙漠海洋山区等传统网络盲区 支持全球通信及6G网络发展[5]
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观察者网· 2025-08-20 08:20
中国星网星座部署计划 - 中国星网计划部署约1.3万颗卫星,需在2034年前完成全部部署 [3] - 国际电联要求部署节点:7年内至少1颗卫星入轨,9年完成10%(约1300颗),12年完成50%(约6500颗),14年完成100%(约1.3万颗) [3][5] - 近期21天内完成5次发射,显示部署节奏显著加速 [1][10] 国际竞争格局 - 星链已超前部署数千颗卫星,通过大规模超额部署锁定频谱并开展全球商业服务 [6] - 亚马逊柯伊伯计划部署3200颗卫星,目前仅100多颗入轨,面临发射资源依赖SpaceX的困境 [6][7] - 欧洲Rivada虽未发射卫星,但凭借160亿美元合同获得国际电联豁免延期 [17][18] 发射能力与挑战 - 当前采用多箭并行策略:长征五号乙(一箭10星)、长征八号(一箭9星)、长征六号(一箭5星)、长征十二号(一箭9星) [11][14] - 按当前能力测算:2029年需年均发射36次(四型均分),2032年需110次,2034年需170次以上,单箭5-10星模式不可持续 [11][12] - 需将单箭搭载量提升至20-30星,配合复用火箭将年发射次数压缩至50次左右 [12][15] 技术演进方向 - 长征十二号直径3.8米,配备7台YF-100K发动机,具备可复用演进潜力 [14] - 民营公司如蓝箭航天完成10公里级垂直回收试验,箭元科技实现海上平台回收试验 [15] - 长期需依赖复用火箭和重型运载平台(类似星舰)支撑高频发射需求 [15] 战略路径与时间压力 - 当前阶段通过多箭并行维持节奏,同时为复用化、规模化做技术储备 [15] - 国际电联规则允许豁免,但需证明资金保障、制造合同和发射计划等实际进展 [18][19] - 2029-2034年为关键窗口期,需持续加速以锁定频谱资源并避免项目削减 [3][19]
我国“海哨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央视新闻· 2025-08-19 17:10
卫星发射与入轨 - 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33分 AIRSAT-05星/海哨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技术参数与功能 - 主载荷为X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 支持多种工作模式 [3] - 成像最高分辨率优于1米 最大观测幅宽超300千米 [3] - 集成了智能化在轨处理模块 可实现高质量在轨雷达成像和冰、海信息智能提取 [3] - 可与地面移动载具实现星地信息的双向互联互通 大幅提升遥感卫星观测服务时效性 [3] 应用领域与运行体系 - 卫星纳入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AIRSAT星座运行 [3] - 对海洋环境与安全、极地科考与航运、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应急等应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 研制单位与项目支持 - 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 [3] - 得到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3]
中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
环球网资讯· 2025-08-04 23:09
卫星发射成功 - 中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 - 这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3] 银河航天 - 卫星由银河航天承担研制[3] - 卫星由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出厂[3] - 工厂应用智能装配机器人等装备以及数字化制造系统、自动综合测试系统等先进软件平台[3] - 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3] - 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千克级卫星[3]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 -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3] - 是中国首款4米级单芯级运载火箭[3]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3] - 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3] - 本次任务是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第2次发射[3] - 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87次发射[3]
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发射成功,下半年发射节奏有望提速
选股宝· 2025-07-30 22:59
行业发射与技术进展 - 7月30日长征八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起飞主动漂移控制、过冷液氧加注等多项技术创新 [1] - 低轨卫星可降低功率衰减和通信时延 但需多星组网覆盖 轨道和频段资源稀缺 L/S/C等优质频段殆尽 Ku/Ka频段协调难度大 [1] - 国际电信联盟要求运营商2年内完成10%卫星部署 5年内50% 7年内100% 以锁定资源 导致竞争加剧 [1] 国内星座计划与时间表 - 中国星网"国网"计划12992颗卫星 垣信"千帆"超15000颗 蓝箭"鸿鹄-3"计划10000颗卫星 [1] - 卫星互联网低轨01-04组于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发射 05组于7月27日由长征六号改发射 [1] - 蓝箭"鸿鹄-3"星座预计2025年底组网 2025-2030年将迎来国内低轨卫星加速发射阶段 [1] 行业发射节奏预测 - 2024年我国发射次数未达预期 2025年下半年起发射节奏有望提速 [2] 产业链公司业务布局 - 亚光科技产品包括微波组件和模块、芯片、半导体器件、微波电路基板 应用于雷达、航天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 低轨卫星互联网是主要应用方向 [3] - 陕西华达电连接器及互连产品覆盖高轨卫星、低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火箭等航天各领域 [3]
电动车模式上太空?“中美太空竞争发生重大转变”
观察者网· 2025-07-10 22:09
中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成功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包含12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 - 卫星采用自研智能网联平台,搭载AI载荷和星载智能计算机,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3] - 每颗卫星具备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能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和太空在轨计算[3] - "星算计划"规划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建成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3][5] 太空计算技术优势 - 轨道数据中心可避免数据传输回地球的带宽瓶颈和地面站可用性限制[5] - 利用太阳能并散热到太空,降低能耗和碳足迹[5] - 卫星搭载AI模型可独立处理数据,不依赖地面数据中心[5] - 系统能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如卫星图像和海军动向,减少延迟[5]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该技术被视为中国跳过旧技术、在新兴领域建立领导地位的典型案例[5] - 建成后将助力中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3] - 系统在军事冲突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不易受地面攻击且可作安全通信中继[5] - 标志着太空竞争的重大转变,可能加剧太空竞赛激烈程度[5][6] 美国航天领域动态 - 特朗普政府拟将NASA科学预算从73.3亿美元削减至39亿美元[9] - 预算削减可能终止包括火星探测器在内的大量太空项目[9] - 美国军方持续扩张外空军力,同时炒作中国"太空威胁"[9] - 美国推进部署"金穹"导弹防御系统,被指违反《外空条约》原则[10]
【建筑建材】国内低轨星座建设加速,钙钛矿或成为降本突破口——低轨卫星行业研究系列之一(孙伟风)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19 22:06
全球低轨卫星布局 - 全球多个国家龙头企业已公布大规模星座计划 未来几年将迎来数万颗卫星发射高峰 [3] - SpaceX在该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4年产能达每周5000个用户终端 每月120颗卫星 平均9天发射一次 [3] 国内星座建设进展 - 商业航天被定位为新兴产业 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4] - "国网"星座计划12992颗卫星 已发射46颗 2030年前完成约10%发射 之后五年内完成剩余约1万颗组网 [4] - "千帆"星座计划超1.5万颗卫星 已发射90颗 规划2025年底完成648颗 2027年底1296颗 2030年完成全部组网 [4] 卫星小型化与成本差距 - 模块化、标准化微小型卫星成为产业趋势 契合"密集发射、快速补网"需求 [5] - Starlink卫星制造成本50万美元/颗(约350万人民币) 国内同类产品成本3000万人民币/颗 差距达8.5倍 [5] - SpaceX"猎鹰9号"发射成本约2700美元/kg 国内民营火箭报价8-11万元/kg 成本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5] 钙钛矿电池技术突破 - 卫星电源系统成本占平台成本22% 太阳能电池布设面积扩大导致成本占比提升 [6] - 当前主流砷化镓电池单位功率成本上千元人民币/W 商业化渗透率低 [6]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比功率达23W/g 较砷化镓(0.4W/g)提升显著 同等功率下重量仅需43.5公斤 降幅超98% [6]
马斯克钱包大幅缩水,星链大规模坠毁,是意外还是另有隐情?
搜狐财经· 2025-06-16 19:41
星链卫星大规模坠落事件 - 2024年1月起SpaceX星链卫星已坠毁120多颗 平均每天4颗 形成可见火球景观[1] - 单颗卫星制造成本达30-50万美元 120颗卫星损失金额显著[3] 卫星坠毁原因分析 - 官方解释为部分卫星完成使命后主动受控坠入大气层[3] - 太阳活动高峰期(第25周期)引发强烈太阳风暴 导致卫星减速及轨道偏移[5] - 2022年曾有40颗星链卫星因太阳风暴坠毁 本次事件存在类似自然因素[6] - 第一代卫星设计寿命4-5年(2019年发射) 部分主动坠毁属正常报废处理[6] 主动坠毁的积极意义 - 清除太空垃圾为后续发射腾出轨道空间 优于放任失效卫星滞留[8] - 需精确控制坠落位置 避免残骸危及人口密集区或重要设施[8] 行业改进方向 - 需提升卫星抗太阳风暴等自然干扰能力 降低非计划性坠毁率[10] - 全行业应协同解决卫星碰撞风险 保障太空可持续发展[10]
甘肃张掖“太空信使”划破苍穹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20:45
发射任务与技术特点 - "神启号02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是甘肃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发射的第2颗商业SAR卫星 [1] - 该卫星为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搭载天仪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 [3] - 卫星具备业务化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能力,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干涉测量周期最短压缩至4天 [3] 应用领域与商业价值 - 卫星在自然资源管理、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监测、海洋与海岸监测、灾害应急管理等民生关键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3] - 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常态化、高品质、自主可控的商业SAR图像数据服务 [3] - 与天仪研究院在轨卫星联合拓展干涉成像服务可将干涉成像测量周期进一步缩短至3天 [3] 行业地位与战略布局 - "神启号02星"入列使张掖SAR星座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化运营C波段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 [3] - 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已具备国际一流的星座运营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 [3] - 公司计划加快构建高时空分辨率全球减灾防灾干涉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加速推动数据国产化 [5] 未来发展目标 - 公司旨在打破国外数据垄断枷锁,扭转行业对进口数据依赖局面 [5] - 未来将为地质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重要领域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5] - 致力于赋能空间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生态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5]
天仪研究院完成第20次太空任务 累计将37颗卫星送上太空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19:40
发射任务概述 - 北京时间5月17日12时12分,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6颗商业卫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 [1][3] - 此次是天仪研究院首次一箭6星任务,也是该公司第20次太空任务,至此已成功完成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 [5] 卫星类型及技术特点 - 6颗卫星包括1颗商业SAR遥感卫星"天仪42星",2颗光学遥感卫星"天仪29星""天仪35星",以及3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天仪34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 [3] - "天仪42星"是一颗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搭载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可实现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 [3] - "天仪29星"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研制的高光谱地质遥感智能小卫星,攻克了高可靠性一体化光机系统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 [4] - "天仪35星"搭载的多光谱相机采用先进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在水体环境遥感应用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4] - "天仪45星"与"天仪46星"搭载太空服务器、星算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将开展6G智能语义通信传输等多项空天信息技术前沿成果在轨验证 [4] 公司发展里程碑 - 此次发射标志着公司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5] - 公司已构建起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