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高端装备

搜索文档
这些沿海大市 要开始“抱团”发展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00:23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1] - 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5个百分点[1]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1] - 全国海岸线3.2万公里,面积超10平方千米的海湾超150个,多地探索发展海湾经济[1] 海洋中心城市群建设 - 全球约60%经济总量集中于港口海湾区域,75%大城市和70%工业资本分布在海岸带100公里范围内[3] - 深圳、上海、广州等超9座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1] - 海洋城市群以港口群为纽带,需具备分工协作港口群、全链条海洋产业链和全联通海洋朋友圈[3]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模式 - 香港定位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及海事法律仲裁枢纽,辐射东南亚航线[3] - 深圳建设海洋科技研发中试基地和智能装备总装中心,衔接香港服务与珠西制造[3] - 广州布局基础科研平台及江海联运枢纽,联动珠江西岸装备制造带[3] - 三地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通过深中通道和高铁实现"1小时产业闭环",响应速度较单核城市提升50%[4] 大湾区发展目标与国际对标 - 2030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1亿标箱,超纽约港与洛杉矶港总和[5] - 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高于挪威的3.9%[5] - 2035年氨燃料船舶占比目标15%,领先欧盟10%的目标[5] - 2030年航运融资规模目标5000亿元,挑战伦敦全球35%的份额[5] 其他区域协同案例 - 山东以青岛为中心构建全产业链:青岛聚焦技术研发,烟台承接装备制造,威海发展"海上粮仓"[7] - 浙江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加速建设甬舟铁路[7][8] 海洋经济城市排名 - 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居首,天津5659.5亿元第二,青岛5513.2亿元第三,深圳5409亿元第四[9] - 香港集装箱港口排名从20年前全球第一跌至第41位,深圳第22位,广州进入全球前10[10] - 香港、深圳、广州三地年吞吐量超7000万TEU,全球罕有[10] 城市群分工协作优势 - 深圳擅长应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广州强于基础科研,香港优势在国际化科研协作[13] - 产业重点:深圳聚焦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广州侧重船舶制造与化工,香港专精航运服务与金融[13] - 节点网络使90%涉海企业1小时内抵达配套港口或实验室,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15] 基础设施与创新支撑 - 深中通道将深圳与中山通勤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15] - 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和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16] - 青岛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及国家级海洋研究所强化海洋经济[16] - 深圳筹建海洋大学,一期2026年竣工,规划在校生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增设海洋专业[16] 制度创新与法律保障 - 最高人民法院支持深圳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17] - 自然资源部鼓励深圳依托深国仲争取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17] - 大湾区探索"一国两制"下海洋治理创新模式[16]
南沙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再添强劲动力 我国自主研发"海斗一号"海试成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0 06:11
海斗一号项目成果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海斗一号关键作业技术能力提升及科学应用"项目在南海完成10天海上试验和科学应用 [1] - "海斗一号"通过7项海试考核指标验收,包括有效载荷、工作时间、续航里程、自主作业等 [1] - 该ARV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融合自主、遥控、混合模式,可灵活切换以适应极端海洋环境 [1] 技术突破与科学应用 - 完成11次下潜,获取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质环境及生物生态数据,采集沉积物、水样等珍贵样品 [2] - 突破自主遥控多模式操控、微细光纤自动回收、普适化布放回收等核心技术 [1] - 专用水下机器人收放系统攻克深海极端环境下的安全布放回收技术,集成式收放装置经受真实海洋环境考验 [2] 产业与区域发展影响 -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研发的收放系统显著提升我国水下机器人工作母船支持技术水平 [3] - 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控深远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3] - 成果为广州市南沙区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