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深挖涉海大数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9 09:47
涉海产业大数据挖掘技术多源数据来源示意图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自2023年以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三 年行动,紧密围绕"两统一"职责,系统布局了10个重点专项和43个重点项目,在聚焦主责主业履职尽责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深度融合。目前,北海局已进入科创赋能三年行动的攻坚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 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全面了解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广泛、及时且相对稳定的海洋经济数据是有效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的重要基础, 是掌握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变化的客观需求,也是制定海洋经济政策的基础保障。大数据技术和工具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支持不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场景,具有处理海量且多样化和实时性数据的能力,为海洋领域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工具和新范式。 北海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北海局科创赋能三年行动,牵头开展北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监测与评估项目,会同北海海域海岛中心、北海预报减灾中 心、北海机关事务中心、天津海洋中心和烟 ...
上半年,滨州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27.2亿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14:43
下一步,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将坚决扛牢"走在前、勇争先"的使命担当,锚定"大海洋、强渔业"发展目 标,聚力打好"三大战役"、抓好"三大行动",坚决完成年度任务目标,书写滨州"向海向洋向未来"高质 量发展新篇章。 夯实"齐鲁粮仓",品牌兴海实现新拓展。丰富养殖业态。建成并启用全国首个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 台,引进罗氏沼虾、青蟹等新品种5个,普及新模式、新技术5项,推广应用面积2.2万亩,亩均效益提 升1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凡纳滨对虾大水面棚塘接力养殖技术入选全省农业主推技 术、"广泰1号"入选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发展设施渔业。新增设施养殖水体23万方,改造池塘3000亩, 建立淡水池塘虾鱼、虾蟹贝多营养层级养殖示范基地3处。全省率先成立"党徽闪耀渔海间"滨州市渔业 科技服务队,开展渔业技术指导。博兴渔业绿色循环试点争取补助1.3亿元,为滨州市近年来单笔支持 资金最多的渔业项目。千乘文旅、止河数字渔业现代产业园开工建设,家旺渔业产业园投入使用。快检 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案例获农业农村部二等奖。塑强渔业品牌。乔庄镇依靠对虾 产业成功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博兴清江鱼"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 ...
国家海洋局局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新浪财经· 2025-09-26 08:16
海洋经济战略定位 -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走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超10.5万亿元 2025年上半年达约5.1万亿元 增速约5.8%[6] - 明确"五个更加注重"原则:创新驱动 高效协同 产业更新 人海和谐 合作共赢[4]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 海洋油气产量贡献显著 2024年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新增产量占全国增量比重分别达75%和11%以上[7] - 海水淡化产业规模扩大 "十四五"以来淡化水产量超14亿吨 工业冷却海水用量7200亿吨[7] -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 全球领先 海洋能总装机规模超1.2万千瓦[7] - 海盐产量占全国原盐产量超20% 海水制氢产业化进程加速[7] 科技创新与装备突破 - 自主研制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并网运行超40个月 保持世界领先水平[7] - 实现可燃冰试验性试采 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从水深300米到1500米跨越[8] - 建成"南极秦岭站"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8] - 海洋药物领域突破 壳聚糖 海藻酸钠等原料级产品占全球份额超80% 自主研发药物品类约占全球上市总品类近30%[7] 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 - "十四五"以来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9858平方千米 盘活利用存量围填海159平方千米[6] - 实施用途管制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沿海政绩考核[6] - 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5.1万平方千米 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8]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96.8亿元 实施8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8] - 整治修复海岸线480千米 滨海湿地330平方千米 新营造红树林88平方千米[8] - 争取超长期国债资金70.34亿元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8]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海洋领域合作协议 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大会等国际会议[9] - 牵头成立"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 获批1个协作中心 4个实施伙伴 5项大科学计划和9个项目[9] - 签署BBNJ协定 与欧盟 葡萄牙等建立蓝色伙伴关系 与印尼 马来西亚签署海洋合作协议[9] 未来发展规划 - 研究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谋划重大目标指标和战略任务[10] - 培育深海产业 海洋数字产业等未来产业 推动海洋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12] - 支持企业牵头国家海洋科技攻关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 - 实施"蓝色人才"专项计划 培养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11]
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在珠海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8:09
论坛背景与意义 - 中国铁建主办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 汇聚中国海洋大学 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1] - 论坛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旨在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动能[1] - 广东省以新质生产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论坛在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双重驱动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 核心议题与技术突破 - 深入探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 海上通用混凝土浮体 海洋资源开发 渔业开发及装备制造等核心议题[3] - 重点讨论漂浮式风电发展及海工通用UHPC浮体设计建造关键技术 通过政产学研平台加速技术转化[3] - 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浮体技术可显著降低浮体造价 突破成本瓶颈 加速商业化应用 技术路线成熟且经济性优势显著[4] - 混凝土收缩控制与超高性能化技术体系已应用于智能化养殖工船和深海采矿装备等重大工程[6] 战略布局与产业生态 - 中国铁建成立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 将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策优势 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研发平台[6] - 构建"3+5"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生态体系:3大支柱产业包括海工通用UHPC浮体 海洋牧场 海底光电缆 5大潜力领域包括海岸带绿色采矿 海洋深层水高值开发 深海矿产开发 海岛经济圈 海洋工程装备[6] - 集中攻坚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 破解海洋产业发展瓶颈[6] - 中国铁建港航局作为研究院运营单位 将发挥海洋工程全产业链能力 提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解决方案[7]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资产配置高峰论坛在青岛举办
中证网· 2025-09-19 13:11
论坛概况 - 论坛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资产配置为主题 吸引200余位企业和投资机构代表参与[1] - 聚焦十五五规划下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布局 资本赋能路径及资产配置策略[1]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 十五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将走向智能化 绿色化和高端化[1] - 产融结合和跨域融合的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建设趋势明显[1] - 海洋传统产业转型 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将协调推进[1] 金融支持作用 - 资本市场在产业整合 技术创新及资产优化配置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2] - 金融支持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持续发挥金融+实业综合服务优势[1] - 提供战略咨询 并购撮合和融资方案设计等综合金融服务[2] 产业重点领域 - 重点关注海洋装备制造 海洋生物医药 海水综合利用和海运物流领域[2] - 推动项目洽谈与合作落地 实现政策解读-市场研判-资源匹配全链条服务[2] 平台建设成效 - 举办海洋产业投融资闭门对接会 设置项目路演 一对一洽谈和资源对接环节[2] - 为海洋产业与金融领域协作搭建交流平台 推动资本赋能路径共识[2] - 促进企业创新成果展示与资本需求对接[2]
“短板”破万亿,沿海大省江苏再踩油门
搜狐财经· 2025-09-17 16:48
核心观点 - 江苏海洋经济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 但低于广东 山东 福建 浙江和上海 仅排全国第六 [2][6] - 江苏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为7.3% 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 且产业结构偏重二产 三产发展滞后 [9] - 江苏正通过科技创新和区域协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沿海三市南通 连云港 盐城被赋予差异化定位 [10][17][19] 海洋经济现状 -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7.8% [2]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 同比增长但比预期目标晚4年 [2][6] - 沿海三市(南通 盐城 连云港)GDP占全省比重18.1% 低于2025年20%的目标 [4] - 海洋经济占GDP比重7.3% 低于广东(约14%)和全国平均水平 [9] 产业基础与优势 - 海洋船舶工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全国:2024年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占全国份额47.4% 46.2%和47.1% [10] - 盐城拥有全球最大海上风电装备研制基地 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11] - 2024年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 [13] 发展挑战 - 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第三产业比重低 [9] -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未形成优势 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14] - 海洋科研教育资源偏重基础理论 与产业融合度不高:2024年科研教育增加值684亿元 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447.6亿元 合计占比21.2%(低于全国22.6%) [14] - 沿海三市对海洋经济支撑能力不足 且存在资源分散和无序竞争问题 [15][21] 战略方向与区域定位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10] - 南通定位为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 [17][19] - 连云港定位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 突出海洋运输业优势 [17][19] - 盐城定位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强化新能源产业 [17][19] - 通过跨区域协同提升整体影响力 避免"各自为战" [21]
山东日照打造海洋经济“样板间”!工厂化养虾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文鱼全链冲刺千亿级,“南马北育”激活大产业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日照市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正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创新高地[16][17] - 构建"生态筑基 科技赋能 产业聚链"的现代渔业体系 实现从传统渔区到三产联动的跨越[17][18][86] - 山东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日照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构建彰显优势的临港产业体系[75][77][78] 工厂化养虾产业 -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达70万立方米 同比增长10%以上[24] - 循环水模式实现全年连续生产 单产提升3-5倍 药物使用量减少60%[25][26][27] - 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通过自动化管理系统节水30倍以上 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30][31][32] 海水育苗体系 - 建成海水育苗场230余家 总育苗水体达90多万立方米[33] - 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15家 培育出6个优良品种[34] - 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超75% 辐射河北 辽宁等北方省份[35][36] 三文鱼全产业链 - 开创全球首座全潜式智能养殖网箱 构建"陆基-近海-深远海冷水团"养殖模式[40][41] - 财金"海上粮仓壹号"单箱水体6万立方米 可养殖1000吨三文鱼 6座网箱投产后年产6000吨[44][48][49] - 现有三文鱼育养企业7家 养殖水体25万立方米 2024年产量目标6000吨 2030年产能规划10万吨[54][55] 海马养殖产业 - 突破膨腹海马规模化养殖技术 2024年2月中国(日照)海马产业园正式投产[61][62][63] - 物联网系统监控12项水质指标 膨腹海马成活率从30%提升至82% 年育苗量突破6000万尾[66][67] - 冻鲜海马产品单公斤干品收购价突破1万元 京津冀和珠三角订单占比65%[68]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全市8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构筑立体生态养殖体系 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80][81] - "海马—藻类—饵料"生态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70% 形成零污染闭环[70][71] - 通过"南马北育"模式带动环黄渤海30多家养殖户发展50万尾以上规模养殖[70]
“短板”破万亿,沿海大省再踩油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2:48
会议与政策背景 - 江苏召开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省委书记和省长出席 要求南通 连云港 盐城三市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海洋强省建设[1] - 这是江苏连续第二年举行高规格会议部署沿海发展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7.8%[1] - 2024年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收官之年 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进入提速阶段[1] 海洋经济现状与短板 - 江苏海洋经济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达10046.2亿元 但比预期目标晚了4年[1][4] - 海洋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六 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 山东超1.8万亿元 福建浙江均在1.2万亿元以上 上海超1.1万亿元[4] - 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仅7.3% 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是江苏的两倍左右[9] - 沿海三市GDP占全省比重仅18.1% 明显低于2025年20%的目标[3] 产业结构特征 - 海洋经济明显偏重二产 三产比重不高 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9] - 海洋科研教育和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合计684亿元和1447.6亿元 占比21.2%略低于全国22.6%平均水平[13] - 传统优势领域突出:海洋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全国 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份额47.4% 46.2%和47.1%[11] - 新兴产业势头强劲: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四成以上 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基地之一[11][16] 发展机遇与转型方向 - 短板意味着增长空间 沿海是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9] -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聚焦有潜力领域 加快培育科技力量[10] - 2024年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 为科创融合提供应用场景[12] -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划定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提质路径[10] 区域发展格局 - 海洋生产总值呈现沿海沿江地区各半特征 沿海三市支撑能力相对不足[14] - 三市差异化优势明显:南通形成船舶与海工装备规模优势 连云港具海洋运输业枢纽优势 盐城拥有56%海岸线和新能源产业优势[16] - 最新规划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连云港国际枢纽港 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南通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18][22] - 需破解三市"各自为战"倾向 通过跨区域协同提升整体影响力[22]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聚焦大连!
经济日报· 2025-09-16 09:25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大连市被国务院批复为"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7] - 2024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海洋经济成为新增长点[11] - 提出"六个建设"目标任务,聚焦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协同发展[7][48] 海洋产业基础与优势 - 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32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海水养殖产量全国第一[12] - 海参年产量8.2万吨(占全国28%)、虾夷扇贝16.8万吨(占全国90%)、裙带菜17.8万吨(占全国70%)[13] - 船舶制造业诞生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超大型油船、航母等90多个"第一"[15]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重组整合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与瓦轴集团,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27%,2024年上半年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11.1%)[15] - 恒力重工收购STX资产,150天完成产业园改造,"海洋工厂"2023年运营,造船订单排至2029年[40] - 曲轴公司研制全球首支24000TEU甲醇双燃料船用曲轴,2025年产能跃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三[16] 科技创新与突破 - 遨海科技研发VDES系统打破国外垄断,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1][23] - 大连中车柴油机研制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获中国船级社认证[18] - 科迈尔实现ICCP+CPMS系统国产化替代,应用水深从100米拓展至300米[24][25] 海洋科技产业生态 - 大连拥有高校30余所、科研院所14家,科技创新平台612家(含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27] - 技术合同成交额600.3亿元(增长18.7%),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43%[27] - 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设立金石湾实验室、凌水湾实验室聚焦海洋生物医药[47] 港口与开放布局 - 大连港开通"大连—南美"等4条新航线,填补东北与南美、南亚直航空白[44] - 辽港集团整合后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TEU,创5年新高[45] - 航线覆盖全球160个国家、300余个港口,外贸航线通达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44] 文旅与生态协同 - 2024年旅游总收入1765.3亿元(同比增长18.2%),接待游客1.73亿人次(同比增长27.2%)[36] - 拆除非法养殖网箱3000余组,修复海域生态,建设泊石湾生态公园[31][33] - 推动旅拍产业升级,整合婚纱摄影、酒店、景区资源提升旅游吸引力[37]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16 08:04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5.9%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1] - 海洋船舶新接订单量 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能 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 引领海洋经济向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跃升 [1] 政策与制度保障 - 辽宁 山东 浙江 上海 福建 广东等省份先后出台文件 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1] - 形成协同高效的政策体系 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各类要素保障 [3] -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引导具有专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持续加大投入 [3] 产业发展方向 - 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海洋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2] - 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跃升 [2] -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路径 [2] 科技创新能力 - 国家在海洋科研投入方面持续发力 推动高水平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 [2] -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2] - 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2] 区域协调与资源整合 - 坚持陆海统筹 加强要素联动 科学规划海湾经济 优化港口布局 [3] - 增强港口与腹地间的产业联动 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需整体布局和稳步推进 [3]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 防灾减灾 蓝色经济合作 [3] -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提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 依托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 拓展合作领域 提升相关项目的深度广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