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一号
搜索文档
大国五年丨科技创新,澎湃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 2025-10-24 08:57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海斗一号"万米海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风电装机量等多项 指标领跑世界……"十四五"这五年,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引领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天入 地"重大科技突破加速涌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不断提 升。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正在加速形成和释放蓬勃的新质生产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让我们透过这组海报,共同见证科技向"新"的重大成 果,感受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力量。 "上关入地"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制华社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海斗一号"完成1万米海试 · 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 ·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馆联方物 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 新华社 · 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干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 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 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 66 雷氨增加科技设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 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 ...
数说“十四五”丨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球前十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央广网· 2025-10-23 09:27
科技事业发展成就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已跻身全球前十 [1] - “十四五”时期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发生历史性变革 [1] 重大科技成果 -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1] - 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 [1] 前沿技术布局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以开辟新赛道 [1] - 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 [1] 人形机器人产业应用 -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 [1] - 为人形机器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6.8万亿元 [2] - 西安交通大学与248家龙头领军企业共建联合研究院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 形成大学“出团队、出设备、出场地、出保障”与企业“出题、出资”并作为“阅卷人”全程参与的模式 [2] - 累计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并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2] 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 - “十五五”时期将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2]
35万亿!中国只用5年造出一个“世界第三经济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9:09
宏观经济增量 - 五年经济增量达35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相当于新增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体量之和,规模超越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1] - 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居民消费力提升体现为商场及餐饮业客流显著增长 [1] -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00万个,保障了大量家庭的基本生活稳定 [5] 产业结构升级 - 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占经济总量比重突破18%,显示经济结构正向高质量转型 [2] - 高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万家,标志着产业创新活力强劲 [2] - 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进行 [2] 科技与高端制造突破 - 在深潜领域,“海斗一号”实现万米海底探测 [3] - 在航天领域,实现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3] - 在轨道交通领域,CR450动车组实现高速运行 [3] - 在能源领域,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运营,风能、光伏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 [3] - 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被形容为“黑科技全家桶”,彰显科技实力 [4]
这五年,中国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什么
新华社· 2025-10-22 08:45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推进"十四五"规划的5年间,中国始终致力于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经济提供新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创新发展策源地、共同 繁荣促进者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践行者。 这5年,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源和稳定锚。 海外社交媒体热搜热议"中国游",国际工商人士频频谈起"做多中国"……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 卷,正以更加可感可知的方式让世界赞叹。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2021年至2024年,中国经 济年均增长5.5%,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为稳定世 界经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 场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十四五"时期,中国为世界提供了 更加广阔而多元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正日益成为'确定性的绿洲'。"全球石化巨头沙特阿美总裁纳瑟尔 感叹 ...
特稿丨这5年,中国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什么
新华网· 2025-10-20 08:26
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 -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5%,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3] - 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3] -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3] 全球创新发展策源地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 [7] - 欧盟委员会创新综合指数显示,中国得分较2020年提高3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欧美 [7] - 在人工智能、6G、新能源汽车、第四代核电站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果 [7] 共同繁荣促进者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超11万列,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10] - 中国已举办7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 [10] - 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3.9万家,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20.6万亿元人民币 [10] 开放型世界经济践行者 - 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由贸易协定 [14] - 中国推动建立“金砖+”合作模式,并在世贸组织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14] - 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15]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注入动能
经济日报· 2025-10-20 06:08
财政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2] - 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1][3] - 支持科技创新需要各方面政策打好"组合拳",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强大政策合力 [1][3] 减税降费政策成效 - 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今年前8个月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13336亿元 [2]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税收支持政策,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减税就越多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7%,体现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现了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创新动力的"乘法" [2] 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与方向 - "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 [3] - 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中基础研究累计投入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 [3] - 财政科技支出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并非"撒胡椒面",以夯实创新物质基础 [3] 政策工具协同与金融支持 - 综合运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融资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 [3] - 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配合,通过贷款贴息、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等工具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 [4] - 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提高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助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 科技创新成果与领域 -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包括"天宫"空间站、"嫦娥六号"、"海斗一号",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 [1] - 财税政策措施向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1]
特稿|这5年,中国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什么
新华社· 2025-10-19 21:55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 -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1]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1] -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1] 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欧盟委员会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得分较2020年提高31.6个百分点[3] - 新能源汽车产销领跑全球,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3] - 跨国企业将中国作为全球研发中心,利用大市场优势快速应用和迭代新技术[3] 对外开放与市场机遇 - 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20.6万亿元人民币[5] - 中国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5]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现"清零",电信、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开放试点稳步推进[5] 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超11万列,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5][7] - 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建立"金砖+"合作模式[7] - 成立中国-上合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等合作中心[7]
这5年,中国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什么
新华社· 2025-10-19 21:21
经济增长贡献 -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1] -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1] 创新发展动能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欧盟委员会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得分较2020年提高31.6个百分点 [3] - 在人工智能、6G、北斗导航、C91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第四代核电等领域取得突破 [3] - 跨国企业将中国作为全球研发中心,利用大市场优势快速应用和迭代新技术 [3] 对外开放与市场机遇 - 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20.6万亿元人民币 [5] - 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 [5] - 中国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 [5]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建立"金砖+"合作模式 [7] - 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成立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合作平台及科技创新等合作中心 [7] - 中国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7]
跨越与蝶变: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N组数据读懂中国这五年的“硬核”与“柔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7:12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2] - 内需贡献率超八成,居民消费更多了[6] 科技创新成就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1]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经济体之一[3] - 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2.4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3.6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44%提升至2.68%[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023年欧盟为2.55%)[6]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1] - 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1]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1]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6.60%提升至2024年7.90%,年均增长34.60%[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7.10%提升至2024年8.70%,年均增长16.30%[6] - "三新"经济占比超18%,产业更加高端化[6] - 新能源、高铁领跑全球,中国制造可鼎联组[6] 人力资源与就业 - 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工程师红利"全面释放[6] -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6]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6] 民生福祉改善 - 居民收入增长,百姓钱袋子更鼓了[2][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8000万人[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从3.2人提升至3.6人[6] - 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比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6]
和音:跑出创新“加速度”
搜狐财经· 2025-10-01 06:05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自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是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1]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评价中国跻身全球前十,彰显了其作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突出地位 [1] 科技创新成果与实力 -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包括“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万米海试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1]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50万家,2024年有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2] 研发投入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2497亿元 [2] - 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持续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并向企业开放政府应用场景 [2] 国际合作与影响力 - 公司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3] -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加快铺就合作创新之路 [3] - 德国《经济周刊》文章指出,中国的技术实力以及对外国投资的多样化需求鼓舞着外国投资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