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消费

搜索文档
周观点:无惧市场波动,慢牛仍在进行-20250922
长城证券· 2025-09-22 09:40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A股市场短期虽现震荡分化,但“慢牛”行情的中长期逻辑未改,当前应无惧波动[1][4][5] - “存款搬家”驱动的资金面依然活跃,居民风险偏好上升,市场“赚钱效应”形成合力,科技成长主线逻辑保持强势[1][4][5] -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与国内“资产荒”背景共同构成市场流动性支撑,市场成交集中度显示主线仍在,风格切换尚未到来[4][5][35] 市场近期表现与特征 - 2025年9月15日至19日,A股市场呈现震荡分化态势,主要指数涨跌互现,成长风格占优,创业板等科技成长板块表现较强,而大金融、资源类权重板块承压[1][10] - 市场分歧加剧,周内和日内波动加大,部分资金在美联储降息落地后选择获利了结,另一部分资金则继续布局成长主线[1][10] - A股市场成交金额集中度变化显示:7月成交金额前100、前30占比基本稳定;8月占比明显上升,反映交投情绪和主线集中;9月占比出现震荡但未明显下降,表明市场可能进入阶段性盘整,但前期主线仍偏强[5][35] 宏观环境分析:美联储政策 - 美联储于2025年9月17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为2025年首次降息,会议基调偏中性,释放“预防式降息”信号[2][11] - 此次降息被解读为“风险管理式降息”,旨在应对就业市场下行风险增加,点阵图指引隐含2025年内再降息50个基点(10月、12月各25基点),2026年降息幅度预期收窄[2][11] - 相较于6月预测,美联储上调了2025年至2027年的GDP增长预期,分别至1.6%、1.8%和1.9%,并下调了2026年和2027年的失业率预期至4.4%和4.3%[12][13] 宏观环境分析:国内经济数据 - 2025年8月中国经济数据稳中偏弱,结构分化,整体经济动能不足[3][22] - 工业生产增速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月同比增长5.2%,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制造业PMI为49.4%,仍低于荣枯线,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传统行业增速较低[3][23] - 消费增长结构承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同比增长3.4%;商品零售同比增速由前月4.0%回落至3.6%,“以旧换新”政策拉动的品类增速明显放缓[3][24] - 固定资产投资延续疲软,1-8月累计同比增长0.5%;房地产投资1-8月累计同比下降13.2%,降幅扩大;基建投资1-8月累计增速回落至5.4%[3][25] - 进出口增速均回落,出口金额8月同比增长4.4%,较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进口金额8月同比增长1.3%,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3][26] 重点投资方向 - 成长科技“强者恒强”:AI算力、固态电池、机器人、生物科技等热点不断,行情有望从前期集中的AI硬件板块扩散至成长科技其他细分领域;在自主可控战略下,国内存储芯片自给率提升为产业链带来机遇[6][45] - 港股行情机会:伴随美联储降息周期及国内外资金布局,港股流动性有望持续反弹;本轮港股行情由科技(如AI硬件)与周期(如有色金属)共同领涨;消费板块受十一长假及四季度政策预期提振,可能在市场震荡阶段有所表现[6][45]
生育刺激政策加速落地,关注消费ETF易方达(159798)、港股消费ETF易方达(513070)等投资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21:04
市场表现 - 中证消费50指数上涨0.8% [1] - 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下跌1.9% [1] 指数特征 - 中证消费50指数滚动市盈率16.8倍 估值分位处于发布以来3.6%低位 [2] - 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滚动市盈率21.6倍 估值分位处于发布以来20.1%水平 [2] - 中证消费50指数成分以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行业为主 合计占比超75% [2] - 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可选消费占比近60% [2] 政策动态 -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每孩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1] - 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享受补贴政策 [1] - 华泰证券认为中央财政发力释放重大信号 有望带动地方加速跟进生育刺激政策 [1] 行业影响 - 生育刺激政策多措并举托底消费信心 [1] - 新生人口回升预期催化母婴需求增长 [1]
[6月13日]指数估值数据(下跌的品种,何时迎来右侧上涨呢;港股估值表更新;抽奖福利)
银行螺丝钉· 2025-06-13 21:54
市场表现 - A股大盘股波动较小,小微盘股跌幅较大[2] - 价值风格及红利、价值类指数表现抗跌[3][4] - 港股整体下跌但相对坚挺,恒生指数跌幅小于A股[5][6][7] - 港股红利指数逆势上涨,科技股跌幅较大且接近低估区间[8][9] - 全球股市波动主因地区冲突,短期情绪影响大于基本面[10][11][12] 投资策略与理论 - 定投微笑曲线理论:熊市左侧定投可摊低成本,右侧上涨时无需回到原点即可盈利[14] - 指数收益公式:净值=估值×盈利+分红,其中估值呈区间波动(如沪深300市盈率历史区间8-50倍)[15][16][17][18] - 盈利增长驱动长期上涨,但呈现周期性波动(如2008、2013年负增长,2007、2021年高增长)[20][21][22] - 经济周期导致市场牛熊交替,低迷期估值压缩(左侧),景气期估值扩张(右侧)[23][24] 行业周期分析 - 港股科技:2021-2022年盈利下滑导致60%跌幅,2024年盈利恢复后进入右侧上涨[27] - 医药指数:2023-2024年盈利放缓,2024Q4起恢复增长带动估值修复[28] - 消费行业:当前处于盈利增速放缓阶段,类似两年前医药的左侧位置[29] - 港股整体:2021年盈利下降致恒生指数腰斩,2024Q1盈利同比增长16%,涨幅全球领先[30][31][32] 估值数据 - 恒生指数市盈率13.25倍,市净率1.32倍,股息率3.25%[33] - 港股科技市盈率40.97倍,市净率3.36倍,股息率0.64%[33] - 中证红利市盈率9.93倍,股息率4.98%;沪深300市盈率12.88倍,股息率2.79%[46] 投资逻辑 - 经济低迷期提供低价布局机会,过热期需警惕高估值风险[34][35] - 反周期投资:业绩下滑阶段往往出现低点,复苏后股价已上涨[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