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研
搜索文档
杨振宁的科技遗产
虎嗅· 2025-10-18 18:09
杨振宁的科教贡献与遗产 - 杨振宁于1971年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此后致力于架设中美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桥梁 [4][5][6] - 1971年11月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专访,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科学发展现状,并利用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学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8] -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并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接受培训 [8][9] 对中国计算机与AI领域的影响 - 1978年,杨振宁的建议促成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设立,为国内计算机教育普及铺平道路 [10] - 2004年,在杨振宁的推荐与支持下,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全职任教,填补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顶尖人才空白 [11] - 姚期智于2005年创办“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该班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界“黄埔军校”,是全球AI领域的人才孵化摇篮,培育出旷视科技印奇、唐文斌、杨沐及小马智行楼天城等产业界代表 [11] 对科研机构与青年科学家的支持 - 1996年,为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卖掉美国纽约一处房子,向清华捐赠100万美元,并将诺贝尔奖金部分捐给清华 [10] - 自1999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年薪人民币100万元分文不取,全部捐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坚持其倾力的基础物理学科研 [10] - 2018年,杨振宁作为联合发起人之一参与腾讯公司设立的“科学探索奖”,支持青年科学家博士毕业后5至10年关键期,并在2019年首届颁奖典礼亲自到场致辞 [18] 科学精神与人才培养理念 - 82岁高龄仍坚持为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全程站立授课,鼓励学生提问,强调做“有品味”的科学家 [18] - 在中国是否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中,撰写《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认为有限科研经费应投入芯片、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投资回报率更高领域 [16] - 其科学争论中“不圆滑、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受到学界敬佩,被评价为“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16][17]
吴琪:扎根西藏 助计算物理在高原“加速”
中国青年报· 2025-09-18 07:39
科研背景与决策 - 2014年11月,26岁的理论物理博士吴琪放弃博士后研究机会,决定前往西藏大学工作 [1] - 吴琪2006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后赴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激发态动力学 [1] - 博士毕业后,吴琪成为西藏大学理学院的特聘教授,将理论物理前沿方向带入高原 [1] 科研挑战与初期发展 - 2015年工作初期面临既缺人又缺设备的局面,学院当时尚无硕士点 [2] - 至2019年,随着研究生加入,科研团队逐渐形成,科研设备配齐,并正式成立“多尺度材料模拟与应用研究实验室” [2] - 高原科研环境存在挑战,氧气浓度约为内地一半,长时间工作易头痛且不能熬夜 [2] 研究方向与计算物理应用 - 2019年,吴琪团队开始研究利用西藏丰富太阳能驱动电解水制氧,以替代传统高成本的锂分子筛材料制氧方法 [3] - 研究关键是通过理论计算物理,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和蒙特卡洛模拟,筛选设计具有氮氧分离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3] - 计算物理方法大大缩短材料试错时间成本,为材料合成提供方向,极大加速合成效率 [4] 科研成果与产业化潜力 - 团队电解水制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估算其生产1立方米氧气成本约为2到3元,低于当前钢瓶液氧每立方米5元的价格 [4] - 团队借助理论计算物理,开始寻找传统锂电池替代产品,计划在电池界面表征、多尺度模拟及材料电子结构等领域开展研究 [4] 教学贡献与人才培养 - 吴琪讲授的《力学》课程因采用可视化演示等教学方法,于2020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5] - 吴琪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质,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调整科研节奏,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 [5] - 从实验室毕业的10名学生中,有3名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6] 西藏高等教育与科研发展 - 西藏高校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地区发展,如西藏农牧大学攻关牧草培育、藏香猪养殖技术,西藏藏医药大学深耕藏医药传承创新 [6] - 截至2024年,西藏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13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53万人,每10万人口本科在校生人数达838人,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占比超50%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