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规范场论
icon
搜索文档
充实而有光辉的一生——敬悼杨振宁先生
经济观察报· 2025-10-22 20:25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尔贝规范场论,该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3] - 其科学贡献与牛顿、麦斯威尔、爱因斯坦、狄拉克等物理学巨匠相提并论,在世界科学进程中稳占一席之地[4] - 因提出宇称守恒问题而成名,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5] 杨振宁的回归历程与身份认同 - 1971年7月首次回国访问,比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仅晚一星期,此后频繁来访[5] - 1999年从石溪纽约州立大学退休,同时接受清华大学正式聘任为教授,完成回归之旅[5] - 自述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3][4] 杨振宁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 - 回归清华后,工作重点转为从多方向促进中国科学的进步[5] - 曾大力推动中美之间关系和学术交流,对1979年中美建交有相当帮助[5] - 1979年1月以全美华人协会会长身份设宴欢迎邓小平访美,是其促进中美关系的象征[5]
杨振宁的科技遗产
虎嗅· 2025-10-18 18:09
杨振宁的科教贡献与遗产 - 杨振宁于1971年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此后致力于架设中美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桥梁 [4][5][6] - 1971年11月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专访,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科学发展现状,并利用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学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8] -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并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接受培训 [8][9] 对中国计算机与AI领域的影响 - 1978年,杨振宁的建议促成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设立,为国内计算机教育普及铺平道路 [10] - 2004年,在杨振宁的推荐与支持下,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全职任教,填补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顶尖人才空白 [11] - 姚期智于2005年创办“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该班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界“黄埔军校”,是全球AI领域的人才孵化摇篮,培育出旷视科技印奇、唐文斌、杨沐及小马智行楼天城等产业界代表 [11] 对科研机构与青年科学家的支持 - 1996年,为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卖掉美国纽约一处房子,向清华捐赠100万美元,并将诺贝尔奖金部分捐给清华 [10] - 自1999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年薪人民币100万元分文不取,全部捐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坚持其倾力的基础物理学科研 [10] - 2018年,杨振宁作为联合发起人之一参与腾讯公司设立的“科学探索奖”,支持青年科学家博士毕业后5至10年关键期,并在2019年首届颁奖典礼亲自到场致辞 [18] 科学精神与人才培养理念 - 82岁高龄仍坚持为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全程站立授课,鼓励学生提问,强调做“有品味”的科学家 [18] - 在中国是否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中,撰写《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认为有限科研经费应投入芯片、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投资回报率更高领域 [16] - 其科学争论中“不圆滑、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受到学界敬佩,被评价为“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16][17]
世纪杨振宁:弦断有谁听
钛媒体APP· 2025-09-22 17:45
学术成就与贡献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该成果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是颁发最快的一次,记录迄今未被打破[6][7] - 1954年与米尔斯发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统一了除引力外的三种基本力,被评价为20世纪物理里程碑,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当[7][18] - 其理论影响深远,有6个数学界最高奖研究规范场论而来,7个诺贝尔物理奖直接利用该理论获得,此外还有几十个诺奖与其理论有关[20] - 至2021年9月,其论文已被学术引用32103次[21] - 清华大学在其90岁寿辰时赠送的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上,刻有他在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包括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23][24] 职业生涯与影响 - 34岁获得诺贝尔奖,被美国物理泰斗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2][6] -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其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8] - 师从原子能之父费米,费米称其为自己最好的学生,并在病重时表示“我把物理留给你们了”[17][18] -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期间,与李政道共同研究,其院长奥本海默最喜看到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的画面[18] 中国科教事业 - 七十年代第一次回国访问,推动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其与其他科学家的建议促成了科大少年班的建立[5] - 为资助中国科教事业筹款,曾发烧开两小时车去纽约唐人街演讲[5] - 80多岁时仍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5] - 其努力帮助清华大学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科学家,被评价为“定海神针”[26] - 百岁生日后,向中央写信建议培养人才机制,强调中国特别需要拔尖人才[26] 行业观点与展望 - 坚持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从成本效益考虑并非当务之急[28][29] - 认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The party is over"),将爱因斯坦时代比作黄金时代,自己所处为白银时代,而当前是青铜时代,理论物理短期内很难看到大的发展可能[30] - 2017年谈及人类抵达物理更深一层时表示“我认为要在很久的未来”,并自认此观点并非悲观而是务实[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