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疗愈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疗愈经济爆火,万亿市场背后是谁的焦虑与渴望?
36氪· 2025-10-30 17:39
行业定义与市场潜力 - 疗愈经济并非独立业态,而是通过与其他行业结合重塑产品和服务核心价值的价值增量 [2] - 所有行业都可以用“疗愈”再做一遍,疗愈将成为所有行业的必备元素 [2] - 我国有超过8.3亿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构成疗愈经济的庞大潜在用户群体 [1][7] - 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有16.1%,心理完全健康的仅为10.3% [7] 行业融合与商业模式 - 家居业从售卖实用单品转向营造“治愈系空间” [3] - 文旅业推出更多“心灵疗愈之旅”,酒店推出冥想、瑜伽等活动,旅游目的从“出去看风景”转为“向内求” [3] - 餐饮与美容业切入情绪赛道,通过“疗愈菜单”与“芳香理疗”结合传统服务与心灵疗愈 [3] - 被贴上“疗愈”标签后消费单价显著提高,例如常规按摩收费200元,而结合音钵疗愈的身心灵SPA课时费可达上千元 [3] - 消费者支付的是情绪价值与心理慰藉,而非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 [4] 用户画像与消费驱动力 - 疗愈经济用户主要集中于江浙沪、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香港观众人数快速增长 [9] - 21~40岁的青年群体为主要用户,占比超过75% [9] - 女性用户占据绝对主导,两届博览会女性观众占比均超过75% [10] - 消费目的从实用属性转向情感共鸣、心理慰藉、自我认同等情绪价值,推动了情绪经济的崛起 [8] - 社会性的“内卷”和“焦虑”情绪是疗愈经济爆发的社会心理背景 [7]
【新华财经调查】想要疗愈却总“受伤”——透视野蛮生长的疗愈经济
新华财经· 2025-08-12 08:56
新华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由于监管机制和标准规范的缺失,疗愈行业鱼龙混杂,甚至成为违法犯罪 的"温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使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情绪刚需催生蓝海市场 周五下班,在深圳CBD工作的王女士并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另外一幢写字楼。她要去一个自然疗愈空 间,花上二三百元,睡一觉。 "我体验的是颂钵音疗助眠。现场有十来个人。疗愈师会先进行冥想引导,然后敲击颂钵。"王女士 说,"环境很安静舒适,只有颂钵的悠长泛音,让人感到放松,有的人能很快入睡。" 由于工作压力,近一年来难以摆脱的睡眠困扰让王女士不得不寻求外界帮助,从最开始在直播间听颂钵 音疗,到后来线下体验。"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一周给自己一次精神按摩,我觉得还是很值。" 像王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心理健康并愿意为"情绪买单"。心理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好 心情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国民心理压力增加,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 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仅有36%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状况良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供应不足,再加上更多人并非确诊心理疾病,而是处 ...
疗愈不等于“买了即治愈”
人民日报· 2025-06-09 15:30
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 疗愈经济应运而生,针对精神需求推出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如芳香精油、冥想APP、心灵工坊和治愈系玩具 [1] - 声音疗愈话题在某平台播放量超35亿次,心灵疗愈、催眠、颂钵疗愈话题播放量也超亿次 [1] - 商家推出快餐式服务如"心灵SPA套餐"和"7天减压课程",以及"治愈系盲盒"等碎片化抚慰产品 [1] 行业问题与乱象 - 行业缺乏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标准,导致收费高但效果存疑 [1] - 部分商家以疗愈之名行"割韭菜"之实,制造焦虑并推销高价产品和服务 [2] - 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情绪价值难以量化,缺乏质量评价标准和定价规范,消费者难以举证货不对板 [2] - 过度商业化和表面化的供给导致精神慰藉贬值,易使消费者陷入"买了即治愈"的消费主义陷阱 [1][2] 行业发展建议 - 需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建立资格认证机制和行业准入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 [2] - 可推动成立国内专业协会,订立行业公约以强化行业自律 [2] - 引入公开透明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帮助消费者提高甄别能力 [2] - 行业需在经济发展与心灵关怀间找到平衡点,既带来经济活力又提供精神滋养 [2]
别让“疗愈经济”沦为收割焦虑的资本游戏
证券时报· 2025-05-27 02:15
行业现状 - 全球疗愈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预计今年将突破7万亿美元 [1]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项目收费高昂但效果存疑,存在"收割焦虑"争议 [1] - 我国超六成居民存在睡眠障碍,近三成民众受抑郁困扰,催生庞大市场需求 [2] 商业模式 - 各类疗愈产品与服务快速涌现,包括颂钵音疗、冥想课程、AI情感陪伴、"疗愈旅行"等 [1] - 普通颂钵贴上"疗愈"标签后价格暴涨数十倍,催眠课程存在"精神传销"现象 [2] - 广告宣传常以医疗效果混淆视听,将情绪需求异化为牟利工具 [2] 行业问题 - 产业横跨心理、健康、美容等多领域,准入门槛低、评价体系缺位 [2] - 监管部门对"伪疗愈"认定模糊,往往需待欺诈事件曝光后才介入处置 [2] - 消费者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易陷入"价高即有效"的认知陷阱 [2] 发展建议 - 需建立资格认证机制,明确疗愈服务定义与范围,设置从业准入标准 [3] - 监管部门可推行信用评价制度,依据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等指标对机构评分公示 [3] - 行业协会需强化自律,制定公约、组织合规培训,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 [3] - 社会应通过教育科普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