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服务
搜索文档
3个履约周期成交474亿!碳市场新政释放信号
中国电力报· 2025-09-29 14:10
政策文件发布与市场新阶段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碳市场被明确定义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1] - 这是中国碳市场领域的首份中央文件,释放了政策强化信号 [1] 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全国碳市场已完成3个履约周期,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1] - 市场覆盖范围自2024年度起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覆盖企业从2000余家增至约3600家 [2] - 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从45亿吨增至8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0%以上 [2] 发电行业参与与减排成效 - 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积极参与政策设计和实践 [3] - 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经营活动 [3] - 电力企业履约完成率持续提升,第1周期99.5%,第2周期超99%,第3周期达99.98% [3] - 2018至2024年,电力行业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1%,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2% [4] - 煤电企业减排意识提高,供电标准煤耗302.4克/千瓦时,同比增加0.51克/千瓦时,电网线损率4.36%,同比降低0.18个百分点 [4] 配额分配机制演变 - 当前采用强度控制的基准线法免费分配配额,与实际产量挂钩且未设排放上限 [5] - 《意见》明确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推行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有序提高有偿比例 [5] - 从强度到总量控制、从完全免费到有偿结合,将增强市场约束力并更真实反映减排成本 [6] - 新机制将赋予碳排放配额稀缺性价值,推动企业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减排 [7] 碳价趋势与企业成本管理 - 长期来看碳价处于缓慢抬升态势,高碳价信号倒逼发电企业加大减排技术投入 [7] - 配额基准线收紧和碳价上升将增加发电企业履约成本,供需失衡可能加剧企业压力 [8] - 发电企业碳成本尚无法通过容量电价等方式向下游传导,影响企业现金流和投资能力 [8] - 企业短期可采取分阶段低价位采购规避履约期集中采购,长期应开发绿电、绿证、CCER等组合资产 [10] 碳金融市场发展 - 《意见》支持丰富碳金融产品、扩展交易主体,推动碳金融成为绿色低碳发展融资机制 [11] - 碳配额是天然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可帮助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并完善碳价形成机制 [11] - 全国碳市场换手率从2023年2.0%提升至2024年3.5%,但仍低于欧盟等成熟市场 [11][12] - 欧盟碳市场期货交易量占比81%,期权占18%,现货仅1%,投资公司和信贷机构交易份额达56% [13] - 政策支持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等工具,帮助企业将碳资产转化为低碳发展资金 [13] 金融机构参与前景 - 国内部分券商已获准以自营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少数银行通过碳质押间接参与 [14] - 未来金融机构参与范围将拓展至受托资金,银行、证券等或直接参与交易,提供做市报价等服务 [14] - 金融机构参与将提升市场流动性,缓解碳市场潮汐效应,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14]
碳市场发展壮大,碳服务如何才能跟上?
中国环境报· 2025-05-07 07:21
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统一碳市场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包括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1] - 强制碳市场涌现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技术审核等专业服务[1] - 自愿碳市场出现项目设计文件编制、碳汇计量监测、减排量核算报告编制、项目审定等服务模式[1] - 新增问题诊断、交易咨询、履约咨询、碳资产咨询、碳会计、碳金融、能碳数字化等服务需求[1] 行业发展问题 - 强制碳市场需求不足:覆盖行业有限、配额分配宽松、未引入有偿分配,企业配额管理意愿低[2] - 自愿碳市场需求受限:项目方法学有限、开发项目少、消纳途径有限、跨境机制不明确[2] - 专业服务发展不均衡:检定校准、核算核查初具规模,碳资产管理等服务不成熟[2] - 行业准入门槛低:除个别环节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项扶持政策[2] 发展建议 - 健全产业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扩大市场规模,制定指导性政策文件[3] - 培育机构矩阵:推动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节能环保等领域机构转型[4] - 丰富服务场景:提升多口径核算、数据审核等传统服务,培育能碳数智化等新业态[4] - 构建监管机制:落实机构准入机制,制定服务评价标准,强化跨部门监管联动[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