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走路骑车都能“赚钱” 北京碳普惠新政激励市民减排
科技日报· 2025-11-05 07:59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北京市正式施行《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旨在推动碳普惠机制从试点探索向规范化、纵深化发展 [1] - 政策目标是为构建全民参与、市场驱动的低碳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助力首都碳中和目标高质量实现 [1] - 管理办法结合目前市场运行情况,明确碳普惠体系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要求及规范,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监督保障 [2] 市场参与与初步成效 - 碳普惠是一种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的创新机制 [2] - 前期试点中,“低碳出行”项目已吸引超过570万市民参与,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过46万吨 [2] - 相关问卷调查显示,碳普惠活动对80%的用户转向绿色低碳出行起到促进作用 [4] - 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平台企业信心倍增 [2][4] 企业参与模式与案例 - 高德软件有限公司通过“低碳出行”项目,将审核后的用户减排量在碳市场交易,收益以优惠券、代金券或公益捐赠形式返还用户 [3] - 市民可通过高德地图“绿色出行碳普惠”项目开通碳能量账户,使用骑行、步行、公交导航出行即可查看、收集相应碳减排能量 [3] - 除高德外,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桔行科技有限公司也参与了“低碳出行”项目 [4] 项目分类与管理机制 - 管理办法构建“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将碳普惠项目分为一类项目和二类项目 [5] - 管理原则为“一类严格控量、二类适度扩面”,一类项目需履行审核、公示、登记程序并签发减排量,二类项目仅公开信息不签发减排量 [5] - 此举旨在兼顾广泛性与高效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推动碳普惠健康、持续发展 [6] 激励机制与资金管理 - 管理办法创建激励约束制度,推动全社会广泛自愿参与减排活动 [6] - 强化资金分配刚性约束,构建“事前报备、事中审计和事后监管”的资金使用约束机制 [6] - 事前要求一类项目开发方制定组织实施方案,原则上出售减排量收益扣除管理费后全部用于反馈参与用户 [6] - 事中要求委托专业审计机构定期编制审计报告并公开,事后将减排量签发与项目运行、收益资金使用挂钩 [6] - 管理机制旨在让减排行为价值更多惠及公众,形成激励闭环,确保公众体验到“收益反哺、权益保障” [7] 未来发展方向 - 北京市将优先支持鼓励个人、家庭、社区参与的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申报 [4] -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社会组织探索碳普惠机制创新,带动全社会更多主体参与碳普惠行动 [4] - 期待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能通过“变现”成为生活习惯,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汇聚活力 [7]
低碳有“价” 释放节能降碳新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6-26 02:46
全国节能宣传周与碳普惠机制 - 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 [1] - 碳普惠机制广泛落地,绿色行为从可量化发展为可"变现",推动"环境有价"理念加速实现 [1] - 全国已有27个地区搭建起碳普惠体系,碳账户普及成为新风尚 [2] 碳普惠平台运营与用户增长 -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营,市民通过"随申办"开通个人碳账户,绿色出行行为自动转化为碳积分 [2] - 武汉"武碳江湖"碳普惠平台上线两年多,近两个月新增用户达27万 [2] - 市民乘坐5次公交车积累的碳减排量可抵扣2元银行贷款利息,低碳行为与金融实惠挂钩 [3] 碳普惠机制扩展与创新 - 江苏、湖北等地将碳普惠机制延伸至公共机构,建立"行为减排-碳积分累积-权益兑换"激励机制 [3] -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成果可转化为"碳资产",用于抵消排放或兑换奖励 [3] - 碳普惠平台覆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等场景,探索与碳市场对接路径 [3]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 《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4] - 湖北宜昌中锰科技公司获得1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排放配额成为融资"硬通货" [4] - 湖北一家公司通过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获得6亿元银行贷款 [5] 排污权交易与碳市场发展 - 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为90家企业办理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授信额81.92亿元,总贷款额12.59亿元 [5] - 湖北实现个人碳普惠减排量纳入碳市场配额抵销机制,1吨碳普惠减排量可抵销1吨碳排放配额 [5] - 北京、广东、深圳、重庆、上海、湖北等试点碳市场明确碳普惠减排量可作为补充抵销机制 [6]
碳普惠重在可持续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1
碳普惠机制创新 - 全国首个个人碳普惠减排量抵扣银行贷款利息的案例在武汉落地 一位市民通过积累4.5万克碳减排量成功抵扣90元贷款利息 [1] - 碳普惠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激励机制 通过量化个人低碳行为(如公共交通出行 节约用电等)赋予其经济价值 形成"绿色行为-碳积分-金融优惠"闭环 [1][2] - 武汉模式创新点在于用数字化手段量化个人环保贡献 并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价值转换 比传统宣传或纯公益活动更具可持续性 [1] 行业参与与商业模式 - 互联网平台 便利店 餐厅 金融机构等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开发绿色低碳模式 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2] - 银行通过金融手段将个人减排行为与经济利益挂钩 既可将碳减排量投入碳市场交易 又能履行社会责任 [2] - 深圳"低碳星球"小程序将减排量转化为虚拟成长值 北京MaaS平台用积分兑换共享单车月卡 显示跨行业合作趋势 [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进一步丰富衣 食 住 行 用等生活场景的碳减排评价规范 完善核算标准并拓展应用范围 [2] - 推动碳普惠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 使个人减排量成为可交易资产 促进绿色生活从"小众选择"向"大众习惯"转变 [2] - 当前实践表明 当环保政策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时 可实现社会效益 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三赢格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