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走路骑车都能“赚钱” 北京碳普惠新政激励市民减排
科技日报· 2025-11-05 07:59
不久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的《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 施行,旨在进一步推动碳普惠机制从试点探索向规范化、纵深化发展。今后,北京市民选择绿色生活方 式,如走路、骑行,不仅能减排,还能通过碳普惠机制"变现",获得实际收益。 "《管理办法》将为构建全民参与、市场驱动的低碳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助力首都碳中和目标高质 量实现。"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于凤菊说。 市民参与渠道多样 碳普惠是一种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机构)的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 的创新机制。 早在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北京市交通委就率先在绿色低碳出行领域启动试点,探索碳普惠机 制,运用北京市碳市场,为参与低碳行动的公众提供经济激励。例如,碳普惠"低碳出行"项目已吸引超 过570万市民参与,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过46万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协同 推进格局。 于凤菊介绍,前期碳普惠机制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对碳普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参与的积 极性不断提升,《管理办法》的出台有需求、有基础。《管理办法》旨在结合目前市场运行情况,明确 碳普惠体系建 ...
“苏超”总决赛实现碳中和
新华日报· 2025-11-05 07:13
赛事碳中和实施 - 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总决赛通过绿色办赛和接受减碳量捐赠 成功实现碳中和[1] - 赛事组委会采取倡导观众绿色出行、简化氛围布置等节能降碳举措 并提交近百组数据供碳核查使用[1] - 经第三方核查确认 总决赛共产生1163.59吨温室气体排放量[1] 碳中和核查与鉴证 - 北京绿色交易所全程监督碳排放核算 第三方核查报告及减碳量注销情况 并出具碳中和证书[2] - 该鉴证服务提升了赛事碳中和承诺的公信力 为赛事品牌注入绿色价值[2] - 江苏省公共机构向赛事组委会捐赠1163.59吨碳普惠减碳量 用于中和总决赛排放[2] 减碳量来源构成 - 用于中和的减碳量全部来自江苏省公共机构碳普惠平台 其中个人用户捐赠0.79吨 公共机构捐赠1162.80吨[2] - 泰州市公共机构捐赠的1162.80吨减碳量主要来自其光伏项目 仅去年该市新建37个光伏项目 年降碳达4605.6吨[2] - 个人捐赠者通过步行、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累积减碳量并捐出 例如一名学生捐赠了66.35千克减碳量[3] 碳普惠平台发展 - 江苏省拥有近3万家公共机构 约2000万用能人员[3] - 2024年江苏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启动公共机构碳普惠活动[3] - 此次赛事碳中和行动旨在提升社会效应 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碳普惠活动[3]
苏州碳普惠调研:如何“以电算碳”减少企业降碳成本?
新浪财经· 2025-10-30 11:41
2025年6月,《苏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广工业园区碳普惠平 台,支持工业园区升级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推进跨区域碳普惠交易。9月30日,苏州发改委发布 《关于在全市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服务机制的通知》,在全市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服务机制。 据了解,"苏州碳普惠数字服务平台"(简称"苏州碳普惠")主要由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简称"苏州供 电")牵头建设、运营,在方法学开发、减排场景形成、减排量交易、市场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 了自愿碳减排"量化-确权-交易-消纳"的管理机制。 供电企业如何打通电与碳,建立碳普惠平台,帮助企业算清碳排放、减少碳排放?10月17日至22日期 间,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调研苏州碳普惠,并与项目相关负责人、通过平台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碳普惠专 家深入沟通。调研发现,企业在推进"双碳"工作时,需要既懂电力又懂碳管理的综合服务商。供电企业 向低碳服务延伸,契合市场需求。推动碳普惠,还需让践行"碳中和"的企业从中真正获益。 为何建碳普惠平台?需满足并协调政、企降碳需求 江浙地区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苏州工业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企 业来 ...
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体系服务500家企业
江南时报· 2025-10-22 21:42
江南时报讯10月17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立25周年——走进国家电网"活动举行。据悉,我国首个 市场化碳普惠体系——苏州碳普惠体系运行两年来,已服务企业近500家,核发碳减排量35万吨(相当 于种植230万棵树),完成交易14万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为全球中小微企业参与碳市场提供了 创新解决方案。 今年7月,山东聊城交运集团通过苏州平台完成首笔跨省交易,将新能源公交车低碳行为量化为904吨碳 资产,其中200吨以20元/吨价格售出,实现收益4000元。 目前该体系已吸引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全国四省十地开展跨区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碳资产 全流程可追溯。未来,苏州碳普惠体系还将逐步推进更多减排项目的开发和低碳场景的创建。 该体系创新经验被纳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5周年典型案例库。"苏州碳普惠体系有效挖掘了分散的碳 资产价值,为碳减排量供需双方架起了桥梁。我希望有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碳普惠合作,为各国可持续 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斐济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外国驻沪领团团长Dr.Yok Yee Chan 表示。 (黄蕾 黄飞英)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关键攻坚期,碳中和不仅是各国可持续发 ...
碳市场系列研究报告之四:中国碳市场:市场扩容,创新产品激发市场活力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2 11: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碳市场建设已进入扩容发展期,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首次行业扩围,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且密集出台碳足迹管理政策 [3][9] - 全国和试点碳市场中广东最为活跃,全国碳市场截至2025年10月20日累计成交量7.42亿吨,成交额504.61亿元,试点碳市场中广东省控排企业数量最多、交易量最大 [3][26] - 碳市场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如湖北建立“电—碳—金融”联动市场、北京细化配额回购原则、重庆实现“碳市场—碳抵消—碳普惠”联动机制 [3][4] - 广州碳交易所助力大湾区低碳发展,开发5种碳金融产品,收紧免费碳配额比例,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碳市场建设:已进入扩容发展期 - 全国碳市场扩容,密集出台碳足迹管理政策,2024 - 2025年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出台多项政策,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不断扩容,目前覆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6][9] - 八大试点碳排放交易权管理办法修订,2024年5月起施行相关条例要求试点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制度,各试点陆续制定碳排放、碳交易管理办法 [10][13] - 碳市场进入扩容发展期,经历了2011 - 2013年试点、2014 - 2019年建立总体框架、2020年至今全国统一碳市场上线及行业扩围等阶段 [15]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四大措施,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7] 全国 + 试点碳市场:广东最为活跃 - 交易量/额方面,截至2025年10月2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42亿吨,成交额504.61亿元,临近年度履约期放量交易,以大宗交易为主,目前以免费碳配额为主 [26] - 碳价方面,2024年持续攀升,均价91.82元/吨,2025年1月1日至10月20日下跌,均价76.73元/吨,不同年份价格变化受政策等因素影响 [28][29] - 成效方面,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排放强度大幅下降,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 [33] - 八大试点区域中,2024年广东省重点排放单位最多,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的碳价均有下跌,除天津外,从下跌幅度看,广东省下跌最多,北京市最少 [40] - 碳价/交易量方面,广东试点较为活跃,交易量上广东试点最活跃,碳价上北京最高,福建和重庆碳价较低 [44] 碳市场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 试点碳市场创新机制以湖北、北京、重庆为例,湖北建立首个省级“电—碳—金融”联动市场,北京细化配额回购原则,重庆实现“碳市场—碳抵消—碳普惠”联动机制 [46] - 湖北建立“电—碳—金融”联动市场,2024年5月相关方签署协同协议,背景是控排企业绿电部分未进行碳排放量抵扣 [50] - 北京细化配额回购原则,2024年3月、10月发布相关办法,明确可通过有偿竞价发放、回购等手段调节市场价格,背景是碳价波动与供需失衡 [53] - 重庆实现“碳市场—碳抵消—碳普惠”联动机制,2024年8月建立相关体系和平台,2025年5月平台吸引超370万人参与,搭建超30个低碳应用场景,超208家企事业单位注册,减排量登记管理约200万吨 [56] 广州碳交易所:助力大湾区低碳发展 -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发展历程丰富,从2009年挂牌运营到2023年发布碳中和登记平台等,不断发展进步 [59] - 广东碳市场政策形成“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 公众参与”的协同减排生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创新碳金融工具,以碳普惠为补充 [60] - 成交额/量方面,广东碳市场成交额下降,主要因履约时间推迟降低配额购买需求,随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大,试点碳市场交易量将逐步下降 [67] - 碳价方面,2023年后碳价开始下降,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时间推迟,导致碳价有所下降 [71] - 广碳所开发5种碳金融产品,碳配额回购交易金额和交易量最多 [72] - 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大湾区碳市场,广碳所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与多方机构合作,开展多项研究和项目 [76] - 碳普惠方面,横琴粤澳合作区“琴碳星人”小程序鼓励个人通过打卡低碳行为获得碳积分兑换礼品等,已推出多个低碳生活场景和积分激励方式,吸引多家企业入驻 [81][83]
为企业“降碳”这事儿,国网江苏电力是认真的!
江南时报· 2025-10-21 15:32
面对气候治理、能源转型、生态保护的全球性命题,企业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如何实现降碳",已成为所有企业必 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能源行业作为贡献气候行动、构建可持续现代能源体系的 "主力军",更是连接 "绿色发展" 愿景与现实的关键纽带。10月17日,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 立25周年走进国家电网活动中,与会嘉宾通过深度对话与实践观摩,近距离了解到国家电网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优秀实践。 国网江苏电力两个为企业降碳的"金点子"——以"碳足迹"摸清家底和用"碳普惠"汇聚合力,备受嘉宾"好评"。 电力大数据+碳足迹管理 中国创新解锁绿色转型新路径 活动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优秀SDG创新实践成果。 产品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废弃处理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企业而言,掌握产品碳足迹是实现碳减排和绿色转型的重要 一步。 "电力大数据+碳足迹管理"服务体系是指利用电力大数据实时、精准的特点,自动获取企业用能数据,构建覆盖产品全链条的碳足迹智能核算模型。该体 系能对产品生产、非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动态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估减碳路径、挖掘 ...
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机制服务500家企业 实现碳交易14万吨
扬子晚报网· 2025-10-20 09:58
10月17日,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立25周年走进国家电网活动现场,记者获悉,我国首个市场化碳普 惠体系——苏州碳普惠体系运行两年来,已服务企业近500家,核发碳减排量35万吨(相当于种植230万 棵树),完成交易14万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为全球中小微企业参与碳市场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关键攻坚期,碳中和不仅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核心议题。碳普惠作为我国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量化个人和企业的低碳行为, 使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苏州是工业大市,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园区内聚集了各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这 些企业绿色能源应用、碳减排意愿强烈。 为有力促进碳普惠市场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一直积极主动作为。2022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依托 苏州工业园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的产业优势,联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新加坡MVGX集团 等,构建核查-减排-交易-认证-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覆盖居民节电、湿地碳汇等六大减排场景,充分 激活了分散的碳资产。"卖家能通过减排行为获取额外收益,买家为环境权益付费,助力社会低碳转型 是一种双 ...
苏州碳普惠体系两年完成碳交易14万吨创新经验纳入联合国典型案例库
新华日报· 2025-10-19 07:25
体系概况与运行成果 - 我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体系苏州碳普惠体系已运行两年[1] - 体系服务企业近500家 核发碳减排量35万吨 相当于种植230万棵树[1] - 完成碳减排量交易14万吨 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1] 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 - 体系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及新加坡MVGX集团等于2022年构建[1] - 构建"核查—减排—交易—认证—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1] - 覆盖居民节电 湿地碳汇等六大减排场景 激活分散碳资产[1] 跨区域合作与交易案例 - 体系吸引浙江 安徽 山东 四川等全国四省十地开展跨区合作[2] - 山东聊城交运集团通过体系完成首笔跨省交易 将新能源公交车行为量化为904吨碳资产[2] - 其中200吨碳资产以20元/吨价格售出 实现收益4000元[2] 技术应用与国际认可 - 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碳资产全流程可追溯[2] - 创新经验被纳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5周年典型案例库[2] 未来发展方向 - 体系未来将逐步推进更多减排项目开发和低碳场景创建[2]
苏州碳普惠体系两年完成碳交易14万吨
新华日报· 2025-10-19 06:06
碳普惠体系核心成果 - 苏州碳普惠体系是我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体系,运行两年服务企业近500家,核发碳减排量35万吨(相当于种植230万棵树),完成交易量14万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1] - 该体系为全球中小微企业参与碳市场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1] 体系构建与运营模式 - 体系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新加坡MVGX集团等构建于2022年,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的产业优势[1] - 采用"核查—减排—交易—认证—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覆盖居民节电、湿地碳汇等六大减排场景,激活分散碳资产[1] - 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碳资产全流程可追溯,创新经验被纳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5周年典型案例库[2] 市场参与与交易案例 - 体系吸引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全国四省十地开展跨区合作[2] - 山东聊城交运集团通过体系完成首笔跨省交易,将新能源公交车低碳行为量化为904吨碳资产,其中200吨以20元/吨价格售出,实现收益4000元[2]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体系将逐步推进更多减排项目开发和低碳场景创建[2]
广州加快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广州日报· 2025-10-09 07:01
全城织就低碳网络 作为超大城市交通减排的破局者,广州的探索始于2017年。8年间,广州以"车辆电动化、能源清洁化、运营 智能化、电池循环化"为核心路径,构建起全链条绿色公交体系: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与巡游出租车100%纯电 动化,累计投运纯电动公交车1.2万辆、电动出租车近1万辆,配套建成400座充电站与8000台充电桩,织就覆 盖全城的绿色出行网络。数据见证转型成效:项目实施以来,广州公共交通能耗降低50%,累计减少碳排放 近100万吨,PM2.5浓度下降40%,市民出行体验与城市空气质量同步提升。 广州累计投运纯电动公交车1.2万辆。王燕 穗外事 公交宣摄 由广东省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牵头推进的"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项目成功入围"为地球奋斗奖""清洁空气"类 别决赛,标志着广州在绿色交通转型领域的探索已跻身世界前沿,成为中国"双碳"实践走向全球的鲜活注 脚。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及粤港澳大湾 区核心引擎,牢牢锚定"双碳"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处理好高质量发展 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加快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