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小光盘”汇聚“绿动力”,“碳惠日照”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齐鲁晚报网· 2025-08-07 23:1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隋忠伟 "今天,你光盘了吗?""20碳积分已到手!"在日照惠佳食堂,对准"光盘"拍照,上传"碳惠日照"小程序 便可获得10个碳积分。不仅惠佳食堂,在日照市生态环境局、日照银行等职工餐厅,小小餐盘也悄然掀 起一场绿色低碳的"舌尖革命"。 近年来,日照市贯彻落实双碳战略,践行"生态立市"战略,创新打造山东省首个市级碳普惠平台 ——"碳惠日照",用"小积分"链接"大场景",将绿色公交、绿色金融、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30个低碳 场景纳入"碳账本",对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环保行为进行量化,赋予"碳积分"价值,建设一 套全民碳减排"可记录、能衡量、有收益"的碳普惠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凝聚绿色发展的 强大合力。 机关先行:职工"光盘行动"成就集体"碳账户" 进入市政府机关食堂,"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干部职工列队井然有序,按需取 餐、按量盛饭,餐盘回收桶里的剩饭剩菜减少了许多。 职工用餐结束后,对着空餐盘打卡上传"碳惠日照"就可以获得10个碳积分。每一次 "光盘",都能变成 实实在在的碳积分,这个简单的动作,正在改变着大家的用餐习惯,让绿色低碳从口号变成了可触摸的 ...
苏州碳普惠体系成功跨省应用
苏州日报· 2025-07-25 08:22
碳普惠服务体系跨省应用 - 山东聊城交运集团冠县汽车站通过苏州碳中和普惠服务体系完成首笔碳交易,标志着市场化碳普惠体系成功实现跨省应用 [1] - 该案例为全国分散的碳减排资源流动提供创新范本 [1] -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自2021年启动碳普惠创新项目,2022年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成市场化交易体系,2023年引入国际权威认证标准 [1] 苏州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成果 - 2024年联合多方共建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提供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中和认证一站式服务 [1] - 截至2024年6月底,平台已发布六类碳减排方法学,累计服务企业500余家,开发碳减排量超34万吨,完成碳交易超14万吨 [1] - 依托专用车充电桩碳普惠方法学,成功服务苏州公交集团完成全国首单1062吨公交充电碳交易、苏州市政府屋顶光伏770吨碳交易,跨市服务南京公交集团完成2500吨碳资产核查与交易 [1] 山东聊城合作案例细节 - 2024年聊城市全面更新冠县50台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公交100%新能源化 [2] - 山东聊城交运集团利用专用车充电桩碳普惠方法学,核证碳资产904吨,与赫锐德(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200吨碳减排量交易,获利4000元 [2] - 碳普惠平台技术支撑全程贯通,构建从碳核证到交易变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2] 未来发展规划 -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将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促进从"绿色激励"向"绿色资产"转变 [2] - 打造具有苏州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苏州方案" [2]
北京市出台碳普惠管理办法鼓励全社会更多主体参与 市民低碳行为将能“变现”
快讯· 2025-07-10 11:17
碳普惠政策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政策旨在量化绿色行为减排量并获取激励,实现"低碳行为有价值" [1] - 优先支持个人、家庭、社区参与的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申报 [1] 激励措施 - 符合条件的减碳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 [1] -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 [1] - 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有望"变现" [1] 覆盖领域 - 低碳交通包括乘坐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等行为 [1] - 其他领域包括绿色建筑、资源能源节约及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园林美化、农业农村等 [1]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全国居首
新京报· 2025-07-09 18:22
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管理办法旨在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是全国碳普惠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 [1] 碳普惠机制与项目 - 碳普惠是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自愿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价值的创新机制 [2] - 北京市自2020年开始以低碳出行为切入点实施碳普惠机制 [2] - 已发布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支持开展5个碳普惠项目 [2] - 高德软件、百度网讯、桔行科技参与"低碳出行"项目 [2] - 中和新兴能源科技研究院、中都物流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 [2] 低碳出行项目成果 - 3个公众参与的"低碳出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560万 [2] - 公众低碳出行行为可转化为"碳资产"并在碳市场交易 [2] - 目前已累计审核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2] 收益分配机制 - 项目实施方将碳市场交易收益以优惠券、代金券等形式反馈给参与用户 [3] - 也可通过公益捐赠方式返还收益 [3] 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 涵盖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分布式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4] - 包括总则、方法学管理、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等六章35条 [4] - 碳普惠方法学实施分级管理与动态评估 [4] - 优先支持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公众参与度高的领域 [4] - 一类项目减排量可在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 [4] 社会参与 - 鼓励社会公益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碳普惠行动 [5] - 传递"低碳行为有价值"信号,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 [5]
从公交卡到碳市场,上海碳普惠串起绿色生活价值链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0:01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 -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正式推出碳普惠平台,市民可通过绿色出行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兑换权益 [1][14][16] - 平台提供77种兑换权益包括数字人民币、商品券、热门IP周边等,涵盖"蛋仔派对异形抱枕"等潮品及各类服务券 [1][14] - 试运行8个月期间已吸引13万用户参与,典型案例显示市民每日地铁通勤可积累6.23千克减排量(对应6230积分),42万积分可兑换48.9元数字人民币 [1][16] 碳普惠机制设计 - 采用"1克减排量=1碳积分"的标准化计量方式,积分通过"沪碳行"商城转化为可交易减排量进入碳市场 [16] - 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体系,实现减排行为激励与市场化机制衔接 [11][23] - 已接入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车4大核心减排场景,覆盖市民日常出行 [12][24][37] 个人碳账户体系 - 依托"随申办"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解决多场景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减排量自动归集 [12][24] - 账户具备三重功能:碳账本(记录管理)、碳资产(市场定价)、碳信用(金融应用) [12][25] - 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建立20余个访问入口支持多渠道登录 [35] 商业运营模式 - 积分商城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允许权益方将聚集积分转化为减排量通过碳市场交易 [26] - 市场联动机制使10站地铁(约6.2千克减排量)或2-3次公交即可兑换1元权益,支付宝推出1折兑换活动放大权益价值 [27] - 减排量已应用于碳配额履约、生态赔偿、活动碳中和等场景,30余家企业获"优秀合作伙伴奖" [30] 政策与技术支撑 - 2021-2025年出台《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明确减排量法律属性及市场衔接机制 [32] - 制定7个碳普惠方法学(含Ⅰ/Ⅱ类),交通场景精确到克级核算(如每公里地铁减碳97克) [33][34][37] - 应用隐私计算/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监管,未来将拓展旧衣回收等生活场景 [35]
地铁里程兑咖啡券,种树获碳汇收入,专家呼吁建立碳普惠市场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3:06
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 - 碳普惠机制已从政策概念融入日常生活,覆盖上海地铁里程兑换咖啡券、哈尔滨农民苗木碳汇交易、山西民众减排查询等多场景实践 [1] - 全国27个省份将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并发布相关政策,成为推动"双碳"行动的主要措施 [2] - 支付宝出行碳普惠覆盖全国1300城6亿用户,连接8大场景,"绿色出行寻惊喜"活动两周吸引1.9亿人次参与 [3] 减排数据与市场潜力 - 哈尔滨"碳汇冰城"平台日均减碳764吨,亚冬会"捐1kg碳"行动募集近10万吨减排量 [2] - 哈尔滨新区玉林村开发462万株苗木碳汇资源,预计年减碳7920吨,首笔碳资产交易达23.6万元 [3] - 饿了么"无需餐具"订单超20亿单,"小份餐食"商户超100万家,覆盖超1亿人次 [3] - 支付宝与饿了么设定2035年目标:带动生态伙伴实现消费端累计碳减排超15亿吨 [4] 公众参与效果 - 山西省碳普惠平台用户超800万,累计减碳26万吨,16个减排场景企业参与 [6] - "干预用户"人均减排次数71.18次(非干预用户2.58倍),人均减碳量14.25千克(非干预用户10.05千克) [7] - 100%受访者认为碳平台计量功能重要,60%重视积分兑换功能,47%关注减排证书 [7] - 人均收入每增1元带动减排人数增0.06人、减排次数增6.83次、减排量增1.72千克 [7] 机制创新建议 - 建议建立独立"碳普惠市场",区别于现有碳交易市场,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8] - 需破解区域发展失衡与标准碎片化,将碳普惠纳入地方考核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6] -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行"的公众参与机制 [8]
碳普惠让减排更便捷
经济日报· 2025-07-01 06:10
碳普惠体系建设进展 - 上海、南昌、苏州、西宁等多个城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公众参与减排提供便捷渠道[1] - 碳普惠是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鼓励个人、中小微企业等践行绿色低碳行为,通过方法学量化并赋予价值[1] - 广东2015年率先推行碳普惠制度,随后武汉、河北、成都、北京陆续开展试点[1] 上海碳普惠平台运营情况 - 上海碳普惠平台试运营期间吸引13万名市民体验,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2] - 平台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提供4种减排场景: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乘用车[2] - 市民碳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商品优惠券等[2] 苏州碳普惠服务特色 - 苏州碳普惠机制重点赋能外向型企业,满足其绿色用能和认证需求[2] -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多方建立苏州碳普惠服务体系,2024年升级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2] - 服务中心已促成超500家企业参与,交易碳减排量超14万吨[3] 南昌碳普惠体系特点 - 南昌打造全国首个"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以高质量碳信用为核心[3] - 平台围绕市政公用、农业等基础产业及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定制减排方法学[3] - 目标培育一批国家级减排标杆企业[3] 碳普惠发展现状与挑战 - 碳普惠针对中小减排项目优化设计,大幅降低开发成本[3] - 目前缺乏系统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整体仍处探索阶段[3] - 需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实现从"绿色激励"向"绿色资产"转变[3]
武汉绿色低碳先行一步,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益
长江日报· 2025-06-30 08:40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推出全国首个"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闭环系统,居民可通过日常低碳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并用于抵扣房贷和消费贷款利息 [1][2] - 截至报道时,已有39位居民累计抵扣贷款利息740元,碳减排量实现与个人金融利益的直接挂钩 [1] - 民生银行实施"1千克碳减排量=2元"的利息抵扣政策,用户可通过"武碳江湖"平台将减排行为转化为实际金融收益 [7] 个人碳减排实践 - 典型用户案例显示,通过地铁通勤(78.4克/公里)、共享单车骑行(93.3克/公里)等绿色出行方式,每月可积累26千克碳减排量 [5] - 家庭节能行为(如节电习惯)每月可额外产生12.6千克减排量,快递包装回收可贡献4.5千克/月,个人月度总减排量可达43千克 [5] - 用户累计491千克碳减排量曾用于兑换实物奖品或公益捐赠,现可直接转换为贷款利息抵扣 [6][7] 平台运营与规模 - "武碳江湖"平台上线10个月累计记录市民减排行为827万次,存储碳减排量3万余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的环保效益 [11] -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公司累计交易6.68亿吨碳配额,成交额459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运营机构 [11] - 平台注册用户达170万,通过量化减排行为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普及 [11] 企业级碳资产应用 - 瑞博宏新能源通过聚合20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年产生14万吨减排量,创造400万元收益 [12] - 格林美产业园屋顶光伏项目实现年省电费500万元,并通过碳交易增收16万元 [12] 新能源基础设施进展 - 汉十高速建成400公里新能源示范线,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 [13] - 长江流域投入运营三款新能源船舶(纯电动游轮、甲醇动力货轮、氢能船舶),实现零排放与低噪音技术突破 [14]
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 实现“生态+司法”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14:04
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 - 上海碳普惠经过8个月试运行后正式上线,累计吸引13万名民众参与,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1] - 碳普惠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民众绿色行为(如公交出行)量化成减排量,可转换为"碳积分"兑换各类权益,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1] - 上海环交所负责碳积分商城建设和运营,已引入十多家权益方,上线超70种权益商品,包括数字人民币、出行优惠券等现金类权益及各类实物虚拟商品 [2] 碳普惠市场机制 - 已上线2种减排量产品,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单位可购买减排量用于清缴履约,企业也可自愿注销用于碳中和 [2] - 实现"生态+司法"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方可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履行替代修复责任 [2] - 碳积分市场流动形成"市民低碳有激励,权益贡献有回馈"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和上海低碳转型 [2] 低碳日活动与配套措施 - 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以"碳路先锋,绿动未来"为主题,展现减污降碳协同成果 [1] - 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将通过民众捐赠的碳普惠积分和碳信用实现碳中和 [3] - 设置低碳市集,颁发"上海碳普惠优秀合作伙伴奖"给30家参与单位 [3] 政企合作与行业协同 -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与上海环交所、检察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强公益诉讼运用碳普惠机制 [3] - 发布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秀案例,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和管理经验 [3] - 举办碳普惠共建单位圆桌论坛,电力、交通、金融等多领域企业代表探讨机制落地路径 [4][5] 低碳宣传与创新产品 - 发布上海低碳主题游线视频,提出"一江一河"低碳生态主题Citywalk倡议 [3] - 推出"碳险乐园"主题桌游,增加碳排放量维度,设置"碳交易所"模拟交易过程 [4]
充电即创收!武汉新能源车主充电碳减排变现了
人民网· 2025-06-26 10:06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在碳管理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碳普惠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个人低碳行为进行普惠型激励的创新机制[1] - 碳交易主要针对纳入强制减排义务的大型工商业企业和发电厂,而碳普惠则聚焦个人低碳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1]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3年提出打造全国首个行业级碳普惠体系,牵头申报3项碳普惠方法学并发布全国首个电力类碳普惠聚合服务平台"鄂电碳普惠"[1] 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实施 - 新能源汽车出行作为碳普惠体系重要减排场景,可量化用户低碳行为减排价值,助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1]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贯通"e充电"APP与"武碳江湖"平台数据通道,实现充电电量自动核准及碳普惠减排量认证[2] - 武汉地区充电用户通过"e充电"APP一键签约碳普惠活动,流程耗时不足1分钟[2] 碳普惠交易进展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汇集个人碳减排量,积累至一定数值后参与核定和交易,6月25日完成国网系统首单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交易,交易量66吨[2] - 公司为让用户即时享受优惠,先行垫付碳减排量对应收益,截至6月15日参与活动用户累计充电81.07万千瓦时[3] - 武汉市609座国网充电站参与活动,签约车主3294位,每日碳普惠减排量从初期几十千克增至超2吨[3] 未来规划 - 国网湖北电力将健全湖北电力碳普惠体系,支撑"一城一普惠"建设,助力湖北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