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制造

搜索文档
AI热潮后的冷静思考,如何创造实际价值?
麦肯锡· 2025-08-19 09:24
生成式AI价值悖论 - 80%的公司使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但未显著提升价值(如收入增加或成本降低)[2] - 横向应用(如企业级AI助手)提升员工效率但未带来明显财务效益[2] - 高价值纵向用例(如职能专用场景)90%止步于试点阶段[2] AI智能体发展趋势 - AI智能体具有自治能力,能主动决策、规划并执行动作[4] - 未来从业者将管理15到20个"多智能体"团队,理论生产力可达现在的20倍[8] 中国企业部署生成式AI四大痛点 - 目标与价值不清晰:缺乏系统性布局导致AI投资碎片化[9][10] - 缺乏关键人才与协同机制:技术团队地位弱,关键技术岗位供需紧张[11] - 组织动力与转型机制缺失:缺乏清晰责任归属与推进机制[12] - 技术架构与数据治理不足:数据策略模糊,试点项目成为"孤岛"[13] 破局之道战略框架 - 制定价值导向的转型路线图:聚焦关键业务领域,端到端重构[17] - 构建人才能力和转型运营模式:技术与业务深度协同[18] - 推动变革管理:设计沟通、培训与激励机制[19] - 构建可扩展技术架构:分阶段推进混合云等路径[20] 案例一:离散制造企业端到端转型 - 梳理全公司十余个业务与职能部门关键流程,定义全局AI路线图[21] - 制造部门结合分析式AI、生成式AI和传统工具实现闭环流程[23] - 组建"数字交付工厂"和敏捷小队,两年内利润率翻倍[24][25] 案例二:高科技企业弹性架构 - 设计模块化、松耦合架构支持多样化AI应用大规模部署[26] - 构建数据层、模型与推理层、编排与服务层、体验与集成层[29][30] 案例三:互联网企业变革管理 - 从销售、编码生成及产品设计三方面部署生成式AI[31] - 通过统一认知、全员培训、嵌入机制、追踪成效四层面推进落地[34][35][38]
“AI+制造”发展论坛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成功举办
观察者网· 2025-07-29 12:56
论坛背景与规模 - "AI+制造"发展论坛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在2025WAIC期间举办,上海市委常委陈金山、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魏巍、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等出席并致辞 [1] - 来自德国、哥斯达黎加、塞尔维亚等国家的政府机构代表及300余位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参会 [1] 活动目标与任务 -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是工信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围绕政策宣贯、平台赋能等六大任务推进 [2] - 计划实现不少于100次供需对接,打造不少于50个标杆应用场景 [2] 企业技术发布 - 中国联通发布工业智脑及"UniAI·智联申城"战略品牌,推出元景万悟工业智能体开发平台,内置工业数据引擎和8大工业场景智能体 [5] - 上海被定位为中国联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阵地 [5] 关键平台推出 - 工业智算云和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在论坛发布,宝信软件打造宝联登工业智算云平台,采用"平台、算力、数据、模型、场景"五位一体思路 [7] - 上海联通联合上海工创中心面向离散制造行业提供"五包"服务组件(算力包、语料包、模型包、工具包、智能体开发包) [7] - 库帕思建设1个工业基础语料库和5类工业专业语料资源,探索嵌入式积分等激励机制 [7] 金融支持 - 八大银行联合发布4000亿元"AI+制造"授信额度,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上海分行 [9] - 金融产品将覆盖"AI+制造"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多元需求 [9] 行业洞见分享 - 钱锋院士提出构建具身智能体系("大脑"指挥、"小脑"灵动、"肢体"协同)推动制造变革 [11] - 西门子、上海电气风电、达索系统等企业分享AI赋能工业、工业Copilot、AI+风电装备等实践 [11] - 产学研多方代表从技术变革、生态构建等角度探讨"AI+制造"发展路径 [11] 未来展望 - 上海将以创新驱动和协同融合持续激活"AI+制造"新动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