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
搜索文档
不用AI的设计师只剩1%
第一财经· 2025-11-05 13:06
AI技术能力的快速演进 - AI生成内容的能力在不到一年内提升了近两三倍,以往难以实现的复杂镜头现在已能轻松搞定[2] - 早期模型对提示词的遵守能力较弱,生成复杂画面容易出现崩坏,制作《故宫猫猫上班记》时一个镜头反复尝试甚至耗费2000多元[4] - 技术门槛显著降低,从2022年需要在电脑上配置环境使用ComfyUI,发展到如今提示词都可以借助ChatGPT完成,创作者只需提供简单想法[7] - 20多秒的超长镜头现在能用AI延长功能一次生成,可能一到两次尝试就能成功,制作流程已变得流畅[5] 设计行业工作流的深度变革 - 设计师社区站酷的用户中,从来不用AI的设计师已不到1%,日均使用AI超过一小时的用户高达七成[7] - AI正在重塑设计师角色,使其从只做视觉设计转变为参与功能定义、市场运营、商业决策等全链路的"一人成团"[7] - AI让小型工作室或个人具备了挑战传统大型机构产能和创意的潜力,行业的组织形态与就业市场正在被重构[10] - 项目执行日益碎片化,好莱坞大型动画制作被拆分成无数环节全球竞标,AI普及将进一步加剧此趋势,并催生专门撰写提示词等新兴角色[10] 新兴创作者生态与市场格局变化 - AI为小型创作者提供了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新生代创作者可跳过基层琐碎工作,直接磨炼核心创作能力[11] - 出现由3-5人组成的小团队通过AI制作出与传统大型公司水平相当作品的趋势,这可能替代原来由大公司承接的工作[12] - 00后设计师ZayG从环境设计专业成功转型为AIGC博主并加入Midjourney中国团队,体现了AI带来的新职业路径[11] - 创作者面临持续学习压力,AI工具快速迭代可能导致过往学习经历清零,需要极短时间内调整心态适应新工具[12] 对AI技术应用的反思与人文价值探讨 - 西方资深艺术家对AI抱有较强抵触情绪,认为AI"剥削了他们的生产力",几分钟内就能做到他们几十年学习的成果[14] - 人类创作者真实的笔触、探寻的过程以及作品中的"人味"和情绪,被认为是当前算法无法复制的独特价值[16][18] - 创作流程从"想法在先,执行在后"转变为"想法和执行同步迭代",AI作为提案助手和数据支援,但最终打动人的内容仍需人类打磨[16] - 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个人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将变得更珍贵,效率并非设计的全部[16]
当大学生来到“葡萄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1 11:52
项目背景与动因 - 前衙村是河北曲周县的葡萄种植专业村,但面临葡萄收益下滑明显和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村里人气少活力少的挑战[2] - 中国农业大学团队长期扎根当地进行农业科技赋能,今年携手四川美术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营,旨在探索可复制的协同振兴模式并培养农科与艺术复合型人才[2]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实践 - 两校师生对前衙村的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包括设计草编香包、草编裙子、草编镜框以及打造带有葡萄文化印记的“葡萄娃娃”人偶玩具[2] - 通过简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曲周龙灯的工艺,创作二十四节气非遗布贴画灯笼,使前衙村焕然一新成为网红打卡地[2] - 工作营期间构思了一场特别的“村晚”,吸引周边10多个村庄200多名村民观看,其中草编时装秀由学生和村民共同设计制作[4] 项目成果与产出 - 在20天暑期工作营中,师生们创作完成45幅乡村画作、100余件艺术拓染作品以及3套村落公共空间改造方案[4] - 项目开设了5场“乡村美育工作坊”艺术疗愈课堂,并激发了当地农村青年的艺创热潮,有村民将废弃墙面通过墙绘转化为文化景观[4] 未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 工作营结束后,两校在曲周共同成立“丰艺社·曲周共生”联合育人实践基地[5] - 未来计划建立艺术遗产活化与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平台,组织开展公共艺术装置、生态美育节、乡土美育工坊等活动以持续探索乡村振兴实践样本[5]
当大学生来到“葡萄村”(乡见)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项目背景与目标 - 项目核心为探索“科艺融合、人文共生”的可复制乡村振兴模式,旨在通过农业科技与艺术美育结合赋能乡村产业,并培养“农科+艺术”复合型人才 [1] - 项目由两所高校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团队长期扎根当地进行农业科技赋能,今年携手四川美术学院开展首届“美育中国·曲周行”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营,共有40余名师生参与 [1] - 项目启动的直接原因是前衙村作为葡萄种植专业村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葡萄收益明显下滑,以及年轻人外流造成乡村活力不足的问题 [1] 艺术与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 - 艺术团队对当地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与产品开发,具体成果包括设计草编香包、草编裙子、草编镜框等工艺品,打造具有葡萄文化印记的“葡萄娃娃”人偶玩具,并简化国家级非遗曲周龙灯工艺创作二十四节气非遗布贴画灯笼 [2] - 通过艺术包装将前衙村打造为“网红打卡地”,使其焕然一新,其方法是用青年人的视角对乡土文化进行重新包装和输出 [2] - 项目策划了特色“村晚”活动,成功吸引周边10多个村庄共200多名村民前来观看,其中草编时装秀成为重头戏,由学生与村民共同使用玉米皮、小麦秆和芦苇等材料设计制作,并优化加入棉布内衬提升舒适度 [3] 项目成果与产出 - 在为期20天的暑期工作营中,师生们创作完成了45幅乡村画作、100余件艺术拓染作品,并产出3套村落公共空间改造方案 [3] - 项目开设了5场“乡村美育工作坊”艺术疗愈课堂,直接激发了当地农村青年的艺术创作热情,例如有村民受感染后主动将废弃墙面通过墙绘转化为文化景观 [3] - 工作营结束后,两校共同成立了“丰艺社·曲周共生”联合育人实践基地,计划建立“艺术遗产活化+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平台,未来将持续组织开展公共艺术装置、生态美育节、乡土美育工坊等活动 [4]
五校联展 毕业生与城市的美学对话
杭州日报· 2025-05-12 10:31
展览概况 - 第五届"城市艺术生活季"毕业设计作品展在杭州图书馆展览艺术中心开幕,展出百余件来自五所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1] - 活动由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等机构指导,杭州图书馆联合省内多所高校共同举办[1] - 展览作为"杭州设计周"重要单元,延续往届特色并强调艺术分享、文化传达和美育教育普及[1] 参展作品与主题 - 作品涵盖视觉传达、环境设计、数字媒体等多个艺术门类[2] - 浙江工商大学展区以"此刻·交响"为主题,聚焦绿色可持续和数字生态创新[2] - 浙江理工大学展区以"丝域"为主题,表达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代"视域"[2] - 杭州师范大学展区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为主题,展现艺术与时代的思考[2] - 浙江财经大学展区以"一起新章"为主题,涵盖文化挖掘与乡村振兴等多元主题[2]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展区以"未完智续"为主题,结合AI技术展示人机协同作品[2] 活动意义与安排 - "城市艺术生活季"已成为杭州文化领域的亮丽名片和公共图书馆与高校资源融合的典范[2] - 活动是艺术教育、文化传播与城市创新的重要桥梁[2] - 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5月10日各学院设立专门咨询点提供报考指导服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