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广东清远香坪镇:一针一线绣出振兴路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5:23
(乡村行·看振兴)广东清远香坪镇:一针一线绣出振兴路 中新网清远10月11日电 (记者 张璐)走进位于广东省清远市的龙水村瑶绣工坊(以下简称"工坊"),浓郁的 文化气息与鲜活的产业活力扑面而来。 截至目前,工坊已吸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润粤苗"实践团等12个团队、约900余人到访体验,创新推 出文创定制、农家烹饪、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 来访人员望着院子里晾晒的瑶绣裙、窗边灵动的扎染玩偶,以及墙壁上绣着本土地标的刺绣作品,纷纷 感叹:"这不仅是个产业工坊,更是身边的文化宝藏。" 据悉,香坪镇党委、政府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金太阳幼儿园达成合作,盘活原龙水村良圩小学1250平 方米闲置地块,投入约30万元打造"非遗"瑶绣工坊。如今,这个集非遗传承、研学教育、文旅体验于一 体的乡村振兴平台正式运营,不仅让龙水村实现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更让古老非遗成为惠及民 生的"幸福密码"。 依托本土农业文明、深厚文化基因及毗邻连山的区位优势,该工坊精心规划三大功能区,配套完善服务 设施,让非遗"可看、可学、可体验"。三大功能区各展特色:瑶绣区里,绣娘飞针走线,将山水草木绣 入布面;扎染区中,白坯布在染料里晕染出自然纹路;农 ...
江门新会陈皮村国庆中秋消费集市热闹迎客
搜狐财经· 2025-10-06 18:10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潮流十足的流行乐队现场演出,为集市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随着非遗文创日的火爆,更多特色的主题活动已蓄势待发,其中,10月5日至6日的"中秋主题日"将邀请 知名的"深井烧饼"团队驻场,10月7日至8日的"文化体验日"则为新会陈皮短剧《邑城风云》粉丝送上福 利。(完) 在主广场美食区里,陈皮雪糕、陈皮糕点等统侨乡美食与陈皮创意料理形成味觉交响。而在陈皮村市场 内,标注"四标溯源"认证的新会陈皮琳琅满目,商户现场演示"三刀开皮"古法技艺,讲解如何通过油室 饱满度、猪鬃纹辨别正宗新会陈皮。 本次双节集市期间,共设置了"非遗文创日""中秋主题日"和"文化体验日"三大主题日活动。作为"非遗 文创日"的核心亮点,非遗手工体验成为亲子家庭的打卡首选。在新会葵艺课堂上,传承人手把手指导 游客裁剪葵叶、编织纹样,原本普通的葵叶经折、编、修等工序,变身成精致的装饰摆件。 新会鱼灯制作课堂期间,竹篾扎骨、糊纸描彩的传统技法,让盏盏鱼灯在午后阳光下灵动生辉。而在茅 龙笔制作工坊课堂上,茅草经剪、锤、泡、刮、扎等工序逐渐成型,家长与孩子协作完成的毛笔,成为 最具意义的文化纪念品。 江门新会陈皮村国庆中秋消费集市热闹迎 ...
月映湾区非遗生辉,麻章匠心珍品首秀湾区飞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9 22:33
活动概述 - 2025年麻章区非遗产品走进湾区首发仪式宣传活动以"宝诞庆中秋 匠心贺丰收"为主题 在广州市白云区设计之都举行[2][3] - 近100名来自广州市白云区和湛江市麻章区的领导、商会代表、企业代表及媒体记者参与活动[4][5] 战略意义 - 活动是麻章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为两地资源互补和产业协同创造新机遇[9][10] - 麻章区通过湾区平台推动更多"麻章优品"走向全国[10] 平台建设 - "麻章优品选品中心"正式揭牌 作为麻章非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常设展销与对接平台[13][17] - 该中心助力实现品牌化、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 标志麻章与湾区协作进入实体化运营新阶段[13][14][15] 文化展示 - 湛江傩舞表演展现"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通过灵动舞姿和独特服饰彰显地方智慧[18][19][22] - 国家级非遗雷剧表演由林奋女士呈现 生动展示雷州半岛风土人情[20][21] 市场推广 - 活动设置非遗市集、文化展板与互动体验区 吸引众多观众驻足[23][26] - 中秋限定款宝诞饼礼盒推出5折优惠、买赠活动及消费满额抽奖促销措施[25][27] - 消费者可通过品尝非遗美食支持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28] 后续规划 - 麻章区将开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论证会等活动[31] - 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32] - 广东乡村振兴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湛江麻章湾区飞地运营团队 将融合政府引导力、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35][36] - 通过多渠道矩阵传播与资源精准链接 推动麻章非遗产品行销全国[37][38]
非遗文化焕新生
金融时报· 2025-09-16 10: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特色经济的"活名片"。近年来,中国人民银 行达州市分行牵头建立"非遗产业链金融服务联盟",紧盯非遗"保护难、传承难、变现难"困局,强对 接、强创新,以金融活水润泽非遗文化土壤。在金融助力下,刘氏竹编、东柳醪糟、灯影牛肉三大达州 代表性非遗项目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提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盘活非遗技艺 千年竹丝传承古韵 近期,四川达州渠县《竹丝汉宫春晓图》等作品在全国非遗博览会上大放异彩,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的 焕新,正源于现代金融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碰撞。 渠县刘氏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细如发丝、轻如鸿羽、透如蝉翼"的工艺闻名,其编织技 法可追溯至唐宋,历经数十代匠人匠心淬炼,于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指 尖上的千年诗行"。然而,这项非遗传承面临耗时久、收益慢、核心技艺濒临断代的困境,部分竹编企 业有技艺缺规模、有产品缺资金。 百年匠心凝聚薄翼 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传承保护单位,拥有 32项专利,其生产销售的"川汉子"灯影牛肉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以" ...
三彩的千年窑火“零碳”新生
新华社· 2025-09-03 10:04
行业历史与地位 - 唐三彩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拥有1300余年历史 [1] - 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唐代工匠聚集于洛阳市孟津区进行生产活动 形成传统产业聚集区 [1] 生产工艺演进 - 窑炉技术从柴火窑逐步升级为煤窑 气窑 电窑 [3] - 燃料从松柴发展为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 体现能源结构创新 [3] - 南石山村成为现代唐三彩生产中心 村内设有三彩主题公园和大量展示品 [3] 产业规模与结构 - 南石山村汇聚专业烧制艺人1600余人 文化企业81家 [6] - 形成制作 销售 研学一体化产业体系 [6] - 建设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馆 陶艺博物馆 文化研学所等专业设施 [6] 文旅融合发展 - 通过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丰富乡村文旅内涵 [6] - 产业升级直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6] - 特色文化展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促进旅游消费 [3]
四川丹棱:“幸福山货”出山 产业“赋能加码”
中国经济网· 2025-08-12 22:42
产业概况 - 顺龙乡拥有1.2万余亩脆红李产业园,年均产量达1.5万余吨,主打产品高山脆红李以清甜脆爽微酸为特色 [2] - 当地发展300余亩石斛基地,培育叠鞘石斛、铁皮石斛等品种,并开发石斛茶、石斛花茶系列产品 [2] - 8400余亩高山茶园产出清甘沁心的绿茶,海拔达800米 [2] 产品与供应链 - 传统工艺熏制腊肉香肠、山林散养跑山鸡与土鸡蛋、野花蜂蜜构成特色农产品矩阵 [2] - 通过"幸福山货节"活动整合山货展销、非遗体验、民宿招商等多元业态 [1][3] 文旅融合 - 幸福古村依托生态资源(十里花田、银杏长廊等)打造四季旅游主题 [1] - 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展示拓印技艺及"活字"文创产品,结合茶艺表演强化文化体验 [2] - 闲置农房改造民宿项目签约落地,官厅村、青云村与两家民宿主理人达成合作开发协议 [3] 发展战略 - 未来将持续举办季节性"幸福山货"系列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4] - 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支撑、文化为灵魂,目标打造都市圈休闲旅游首选地 [4]
石榴花开北疆红·籽籽同心家国情 | 在非遗里触摸“文化脉动”
央广网· 2025-07-29 19:2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展示丰富文创产品和非遗技艺 包括马头琴演奏 民族服饰秀和蒙药香包制作 [1][3] - 中心还原兴安盟六个旗县市特色建筑场景 集中展示销售全盟非遗 文创和手工艺品 [3][7] 蒙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于2008年 专注马头琴制作与非遗技艺传承 员工从2人增至20人 其中80%为当地农牧民 [2] - 通过马头琴制作带动20人就业 每人月增收3000至5000元 并向村民捐赠乐器并提供免费演奏培训 [2] 非遗技艺产业化案例 - 非遗古法制香传承人闫海杰将蒙药与首饰制作结合 开发兼具疗效和美观的蒙药首饰产品 [3] - 内蒙古首个非遗主题体验馆自2022年10月开放 成为北疆文化宣教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7]
巴彦淖尔市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工坊模式助跑共富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10:50
公司发展 - 内蒙古九曲佰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设立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 [1] - 工坊采用生产加培训以及创作加研学实践模式 [1] - 工坊在非遗保护就业增收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行业模式 - 巴彦淖尔市探索非遗加文旅以及非遗加产业等创新模式 [1] - 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战略 [1] - 传统工艺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富裕的工具 [1] 荣誉成就 - 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 [1] - 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1] - 传统技艺重焕生机并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道路 [1]
探访鲁绣匠心,解码非遗传承
齐鲁晚报· 2025-06-16 09:36
核心观点 - 研学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与沉浸式体验深度挖掘鲁绣技艺的文化价值并探索其现代传承与创新路径 [1][3][4] 行业历史与技艺特征 - 鲁绣自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以齐纨鲁缟为基础融合齐鲁文化特质的独特技艺体系 [3] - 技艺呈现粗犷豪放的针法与鲜明浓烈的色彩 彰显北方文化大气磅礴并蕴含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 经典针法包括锁绣 打籽绣 盘金绣等 完整流程涵盖图案设计 面料选材 刺绣及装裱 [3] 当代发展现状 - 面临技艺传承断层 市场需求转型 品牌创新不足等现实挑战 [3] - 济南作为重要传承地承载深厚刺绣文化底蕴 产业生态涵盖工坊 非遗传承基地及文化展馆 [3] 创新实践与未来规划 - 团队通过从业者访谈与产业数据采集剖析发展机遇 积累文创开发与技艺数字化传播的详实资料 [3][4] - 计划通过创新设计 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 使鲁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4] - 将持续关注产业发展 建立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对话桥梁 [4]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3:16
行业概况 -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1] - 行业采用"非遗+文旅"模式,建有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发展势头良好 [1] 商业模式 - 新明泥塑工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闭环合作模式,直接带动320多人就业,形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完整链条 [3] - 通过免费培训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量化加工,统一销售 [3] - 工坊开创"文创聚集+横向联合+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的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3] 产品创新 - 破解传统泥塑易碎缺陷,研发20多个规格180多个新品种,实现"摔不烂"特性并支持流水线作业 [2] - 90后传承人开发萌宠系列、体验包等爆款产品,将泥塑图案与生活用品结合,2023年龙年生肖设计供不应求 [4] - 坚持"两变两不变"原则:造型材质可变,但保留传统纹饰(蝌蚪纹、蛙纹等8种)和五行色彩体系(白青黑赤黄) [6] 市场拓展 - 三次登上生肖邮票(2002、2003、2017年)后市场订单激增,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 - 与数十家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增加现代元素 [6] - 开发社火脸谱、剪纸等配套研学课程,年接待数万人次,覆盖中小学至高校群体 [5] 文化传承 - 通过文创大赛等形式吸纳年轻力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拓展生活场景应用 [7] - 保留传统纹样(如蝌蚪纹、云纹等)和五行色彩体系,坚守文化根脉 [1][6] - 作品蕴含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