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三彩的千年窑火“零碳”新生
新华社· 2025-09-03 10:04
随着时代的进步,烧制唐三彩的窑炉从柴火窑逐步变为煤窑、气窑、电窑,燃料也从松柴发展到化石能源、清洁能源,传承中蕴含着创新。 唐三彩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唐代,工匠们聚集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一带,砍柴伐木、投窑点火。在烈烈窑火中,一件件瑰丽的唐三彩诞生,开启了一段关于色彩与技艺 的传奇。 时光流转,千年后的今天,位于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的南石山村以生产唐三彩而闻名。村头的三彩主题公园和街道两侧,农家小院的屋脊和门楼 上,到处摆放着唐三彩,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如今的南石山村集制作、销售、研学为一体,汇聚了专业烧制艺人1600余人、文化企业81家。 当地积极推动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馆、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唐三彩文化研学所等优化升级,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丰富乡村文旅内涵,助 力乡村振兴。 ...
四川丹棱:“幸福山货”出山 产业“赋能加码”
中国经济网· 2025-08-12 22:42
产业概况 - 顺龙乡拥有1.2万余亩脆红李产业园,年均产量达1.5万余吨,主打产品高山脆红李以清甜脆爽微酸为特色 [2] - 当地发展300余亩石斛基地,培育叠鞘石斛、铁皮石斛等品种,并开发石斛茶、石斛花茶系列产品 [2] - 8400余亩高山茶园产出清甘沁心的绿茶,海拔达800米 [2] 产品与供应链 - 传统工艺熏制腊肉香肠、山林散养跑山鸡与土鸡蛋、野花蜂蜜构成特色农产品矩阵 [2] - 通过"幸福山货节"活动整合山货展销、非遗体验、民宿招商等多元业态 [1][3] 文旅融合 - 幸福古村依托生态资源(十里花田、银杏长廊等)打造四季旅游主题 [1] - 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展示拓印技艺及"活字"文创产品,结合茶艺表演强化文化体验 [2] - 闲置农房改造民宿项目签约落地,官厅村、青云村与两家民宿主理人达成合作开发协议 [3] 发展战略 - 未来将持续举办季节性"幸福山货"系列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4] - 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支撑、文化为灵魂,目标打造都市圈休闲旅游首选地 [4]
石榴花开北疆红·籽籽同心家国情 | 在非遗里触摸“文化脉动”
央广网· 2025-07-29 19:2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展示丰富文创产品和非遗技艺 包括马头琴演奏 民族服饰秀和蒙药香包制作 [1][3] - 中心还原兴安盟六个旗县市特色建筑场景 集中展示销售全盟非遗 文创和手工艺品 [3][7] 蒙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于2008年 专注马头琴制作与非遗技艺传承 员工从2人增至20人 其中80%为当地农牧民 [2] - 通过马头琴制作带动20人就业 每人月增收3000至5000元 并向村民捐赠乐器并提供免费演奏培训 [2] 非遗技艺产业化案例 - 非遗古法制香传承人闫海杰将蒙药与首饰制作结合 开发兼具疗效和美观的蒙药首饰产品 [3] - 内蒙古首个非遗主题体验馆自2022年10月开放 成为北疆文化宣教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7]
巴彦淖尔市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工坊模式助跑共富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10:50
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2019年,内蒙古九曲佰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 立了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工坊采用"生产+培训""创作+研学实践"的模式,成效显著。在非遗保护、 就业增收、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巴彦淖尔市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把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战略,让传统工艺成为讲好 中国故事、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道 路。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中,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成功入选。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模式,通过"非遗+文旅""非遗+产业"等举措,让传 统技艺重焕生机。 ...
探访鲁绣匠心,解码非遗传承
齐鲁晚报· 2025-06-16 09:36
5月17日上午九点,由山东女子学院经济学院孙博文领衔的研学团队开启鲁绣深度研学之旅,团队成员走进山东女子学院市 中玉函校区泉艺坊山东泉艺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实地调研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千年非遗"鲁绣"技艺 的文化密码,探寻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济南作为鲁绣的重要传承地,承载着深厚的刺绣文化底蕴。此次研学以"溯源鲁绣技艺,赋能传统新生"为目标,团队成员 先后走访当地鲁绣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及文化展馆,围绕鲁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产业生态及未来发展展开系统性调 研。在国家级鲁绣传承人的讲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鲁绣自春秋战国时期萌芽,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以"齐纨鲁缟"为基 础、融合齐鲁文化特质的独特技艺体系。其粗犷豪放的针法、鲜明浓烈的色彩,既彰显着北方文化的大气磅礴,又蕴含着 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在实地考察环节,团队深入鲁绣制作一线,观摩从图案设计、面料选材到刺绣、装裱的完整流程。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锁 绣、打籽绣、盘金绣等经典针法,并指导成员亲手实践。从勾勒轮廓到填充色彩,每一针每一线都凝结着传统技艺的智 慧,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鲁绣"一丝一缕皆匠心"的精髓。此外,团队通过与从业 ...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3:16
行业概况 -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1] - 行业采用"非遗+文旅"模式,建有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发展势头良好 [1] 商业模式 - 新明泥塑工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闭环合作模式,直接带动320多人就业,形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完整链条 [3] - 通过免费培训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量化加工,统一销售 [3] - 工坊开创"文创聚集+横向联合+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的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3] 产品创新 - 破解传统泥塑易碎缺陷,研发20多个规格180多个新品种,实现"摔不烂"特性并支持流水线作业 [2] - 90后传承人开发萌宠系列、体验包等爆款产品,将泥塑图案与生活用品结合,2023年龙年生肖设计供不应求 [4] - 坚持"两变两不变"原则:造型材质可变,但保留传统纹饰(蝌蚪纹、蛙纹等8种)和五行色彩体系(白青黑赤黄) [6] 市场拓展 - 三次登上生肖邮票(2002、2003、2017年)后市场订单激增,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 - 与数十家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增加现代元素 [6] - 开发社火脸谱、剪纸等配套研学课程,年接待数万人次,覆盖中小学至高校群体 [5] 文化传承 - 通过文创大赛等形式吸纳年轻力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拓展生活场景应用 [7] - 保留传统纹样(如蝌蚪纹、云纹等)和五行色彩体系,坚守文化根脉 [1][6] - 作品蕴含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 [6]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09:20
项目启动背景与意义 -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汇聚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及非遗传承领域代表,推动传统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1] - 项目定位为系统性工程,通过全媒体矩阵和数字化技术挖掘景德镇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非遗"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1] - 景德镇被称作"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样本区",项目落地被视为对文化遗产的深度赋能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探索[1] 技术应用与成果 - 采用"学术+艺术+技术"三维传播体系,结合高校学术资源与现代科技推动非遗技艺向产业创新升级[1] - 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已用时域光学孪生技术将一万余件陶瓷器转化为数字资产,并复现明代甜白釉等失传技艺[1] - 数字技术使瓷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数字使者",凸显技术对非遗活化的关键作用[1] 项目运营框架 - 构建"数字化记录+新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三位一体生态,包括建立非遗数据库、采集口述历史资料[2] - 开展新媒体直播运营,通过多元平台展示非遗并推广销售景德镇特色产品[2] - 线下设立"数字陶瓷研究基地",开发非遗展览和艺术品数字化业务[2] 行业协同与展望 - 项目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参与,展现景德镇创新活力[2] - 未来计划从景德镇辐射全国非遗品类,通过政产学研媒协同推动数字化传承[2]
“绣”出美好新生活(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4 05:17
彝绣产业发展现状 - 楚雄彝绣有近1800年历史 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 传统彝绣以黑青为底色 搭配红黄绿等高饱和色彩 运用平绣堆绣锁绣等技法 纹样包括花鸟鱼虫太阳月亮火焰等 [11] - 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 带动数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13] 公司经营情况 - 金瑞瑞创办的公司带动牟定县周边千余名绣娘增收 [13] - 公司产品包括挂件摆件丝巾耳环笔记本等生活用品 并参与设计时尚服装登上纽约巴黎米兰时装周 [12] - 公司创新改变传统配色 采用金色蓝色渐变色等清淡素雅颜色 改进传统纹样绣法增强设计感和立体感 [12] 行业政策支持 - 楚雄州政府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 推出专门举措助力彝绣创业者 [13] - 政府提供广阔展示平台和多元政策支持 使彝绣产业成为带动妇女致富的"美丽产业" [13] 传承与创新 - 金瑞瑞作为鲁氏彝绣第八代传人 返乡传承彝绣技艺 拜访老绣娘学习更多针法技艺 [11][12] - 创新思路将彝绣与现代生活融合 从手提包开始拓展产品线 让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 [12]
全国首例!南京有了非遗产业园,首批十余个项目已入驻
扬子晚报网· 2025-04-23 20:50
扬子晚报网4月23日讯(记者 范晓林)"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构建一个新的 南京城市综合性体、打卡地。"今天下午,"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推介会暨金箔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会"在 宁召开。据悉,同日亮相的非遗产业园项目在全国尚属首例。 此次会议的举办,不仅展现了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真金线制作技艺的时代生命力,更为传统文化与 现代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该产业园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提升园区经营效益与招商能力,共同谱写非遗传承与产业创新的精彩篇章。 会上,一批非遗项目的落地进园,众所周知的如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南京剪纸、金陵竹刻、南京瓷刻、 南京泥人、南京仿古木雕、南京仿古牙雕以及扬州漆器等非遗;还有钟山手表、天王手表、艺术共创空 间等传承文化精髓、融合发展的典范项目。同时,轻纺集团还与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林业大 学等高校展开各类共建项目,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成果,形成系统性转化。 "南京金箔非遗进校园"成果汇报集中展示了金箔非遗的新成果;《南京金箔口述档案》通过记录金箔匠 人的口述历史,系统梳理了南京金箔发展脉络,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