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3:16
行业概况 -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1] - 行业采用"非遗+文旅"模式,建有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发展势头良好 [1] 商业模式 - 新明泥塑工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闭环合作模式,直接带动320多人就业,形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完整链条 [3] - 通过免费培训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量化加工,统一销售 [3] - 工坊开创"文创聚集+横向联合+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的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3] 产品创新 - 破解传统泥塑易碎缺陷,研发20多个规格180多个新品种,实现"摔不烂"特性并支持流水线作业 [2] - 90后传承人开发萌宠系列、体验包等爆款产品,将泥塑图案与生活用品结合,2023年龙年生肖设计供不应求 [4] - 坚持"两变两不变"原则:造型材质可变,但保留传统纹饰(蝌蚪纹、蛙纹等8种)和五行色彩体系(白青黑赤黄) [6] 市场拓展 - 三次登上生肖邮票(2002、2003、2017年)后市场订单激增,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 - 与数十家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增加现代元素 [6] - 开发社火脸谱、剪纸等配套研学课程,年接待数万人次,覆盖中小学至高校群体 [5] 文化传承 - 通过文创大赛等形式吸纳年轻力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拓展生活场景应用 [7] - 保留传统纹样(如蝌蚪纹、云纹等)和五行色彩体系,坚守文化根脉 [1][6] - 作品蕴含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 [6]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09:20
项目启动背景与意义 -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汇聚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及非遗传承领域代表,推动传统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1] - 项目定位为系统性工程,通过全媒体矩阵和数字化技术挖掘景德镇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非遗"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1] - 景德镇被称作"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样本区",项目落地被视为对文化遗产的深度赋能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探索[1] 技术应用与成果 - 采用"学术+艺术+技术"三维传播体系,结合高校学术资源与现代科技推动非遗技艺向产业创新升级[1] - 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已用时域光学孪生技术将一万余件陶瓷器转化为数字资产,并复现明代甜白釉等失传技艺[1] - 数字技术使瓷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数字使者",凸显技术对非遗活化的关键作用[1] 项目运营框架 - 构建"数字化记录+新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三位一体生态,包括建立非遗数据库、采集口述历史资料[2] - 开展新媒体直播运营,通过多元平台展示非遗并推广销售景德镇特色产品[2] - 线下设立"数字陶瓷研究基地",开发非遗展览和艺术品数字化业务[2] 行业协同与展望 - 项目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参与,展现景德镇创新活力[2] - 未来计划从景德镇辐射全国非遗品类,通过政产学研媒协同推动数字化传承[2]
“绣”出美好新生活(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4 05:17
彝绣产业发展现状 - 楚雄彝绣有近1800年历史 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 传统彝绣以黑青为底色 搭配红黄绿等高饱和色彩 运用平绣堆绣锁绣等技法 纹样包括花鸟鱼虫太阳月亮火焰等 [11] - 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 带动数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13] 公司经营情况 - 金瑞瑞创办的公司带动牟定县周边千余名绣娘增收 [13] - 公司产品包括挂件摆件丝巾耳环笔记本等生活用品 并参与设计时尚服装登上纽约巴黎米兰时装周 [12] - 公司创新改变传统配色 采用金色蓝色渐变色等清淡素雅颜色 改进传统纹样绣法增强设计感和立体感 [12] 行业政策支持 - 楚雄州政府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 推出专门举措助力彝绣创业者 [13] - 政府提供广阔展示平台和多元政策支持 使彝绣产业成为带动妇女致富的"美丽产业" [13] 传承与创新 - 金瑞瑞作为鲁氏彝绣第八代传人 返乡传承彝绣技艺 拜访老绣娘学习更多针法技艺 [11][12] - 创新思路将彝绣与现代生活融合 从手提包开始拓展产品线 让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