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搜索文档
非遗+旅游:超越“打卡”的创新之道
中国青年报· 2025-11-21 07:13
寿千年"的不朽文脉,让一张薄纸承载起研学体验、文创开发的千钧之力。 这些来自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现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旺盛生 命力。 一方蓝印花布"秀"出乡村文旅新路径 今年国庆期间,福建漳州古城举办"闽南大观园 好戏看漳州"主题活动,游客观看非遗线狮表演。受访 者供图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推进文旅深度融 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重要部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 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浙江东阳,林栖三十六院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秀场",让蓝印花布技艺在田野间重获新生;在福 建漳州,古城以沉浸式体验为路径,让非遗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安徽泾县,宣纸小镇深植"纸 9月,学生在浙江东阳蓝印花布工坊观摩刮浆工艺。受访者供图 坐落于浙江东阳群山深处的三单乡,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足3000,以留守老人为主, 地方文化与民俗传统日渐式微。 这里有着一项传承了1400年的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当地的婚嫁传统中,一床蓝印花 布"荷花被"是新娘必不 ...
“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7 06:11
非遗旅游行业趋势 - 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创新业态,通过文化赋能旅游和旅游激活非遗实现双向促进 [2] - 行业创新案例涵盖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古城古镇、民宿、文创、演艺、节庆等多业态 [4] - 非遗已成为驱动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旅游产品设计、目的地品牌塑造及体验创新提供丰富素材 [8] 代表性项目与创新模式 - 安徽泾县宣纸小镇打破单一工艺展示局限,打造覆盖全流程的体验场景,包括原料种植区、工艺体验区和文化创作区 [5] - 宣纸小镇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4.74万人次,同比增长13% [5] - 河北吴桥发力"杂技+文旅"打造全时段场景,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32.83万人次,同比增长94.3% [6] - 广东佛山南海区推出"南海龙超"品牌整合特色龙舟赛事,实现"月月有赛事、镇镇有特色" [8] 经济效益与乡村振兴 - 浙江东阳"林栖三十六院"非遗综合体2024年实现营收4458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395万元 [9] - 陕西留坝县"非遗+民宿"套餐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400余名妇女通过非遗体验岗位月均增收2500元 [10] - 湖北宣恩县将"宣恩烤活鱼"打造成非遗美食品牌,年销售额超3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万人 [11] 未来发展方向 - 科技赋能非遗产品迭代创新将成为显著特征,如依托数字云端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 [11] - 非遗技艺可转化为数字沉浸式体验、数字藏品等新业态,针对年轻群体开发虚拟体验、游戏皮肤等数字产品 [11]
文化味、烟火气、国风潮,假期文旅活动特色鲜明
人民日报· 2025-10-05 17:01
行业核心观点 - “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以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之力,持续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成为推动消费的新契机 [1] 市场表现与需求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跟着非遗去旅行”成为新时尚,各地文旅活动中非遗元素突出 [1] - 除了传统观光,游客越来越期待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熏陶,对非遗体验需求旺盛 [2]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在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显示出“非遗游”的强大吸引力 [3] 业态与场景创新 - 非遗通过沉浸式、场景化的展陈方式融入多元场景,如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提升了烟火气和“能见度” [2][4] - 具体案例包括河北沧州大运河非遗联展划分“运河技艺、运河美食、运河杂技表演”三大板块 [2],以及陕西文化馆举办游园会,全景式呈现近2000件非遗精品 [4] - 非遗传承舞台广阔,活动设计让非遗从“被观看”的对象变为“可参与”的体验,走向活态传承 [4] 产品开发与消费趋势 - 非遗与研学、文创、演艺、潮玩、节庆等深度融合,催生出多样化的潮流文创产品和新业态 [7] - 传统非遗产品进行现代化创新,例如广西靖西壮锦从被面、背带演化成新中式马甲、手提包等生活用品,融合民族美学与现代材质,受到年轻人欢迎 [7] - 游客消费行为从赏非遗、体验非遗,发展到把非遗“带回家”,带动了丝巾、挂画、饰品等上百种文创产品的销售 [7] - 非遗研学等创新形式让游客感受古老技艺的现代活力,同时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收益 [7] 未来发展前景 - “活”起来、“潮”起来的非遗项目不仅拓展了更广阔的文旅消费市场,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8] - 行业专家认为非遗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需实现活态保护并与现代科技、创意结合,推动产业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