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元江千人共跳棕扇舞
中国新闻网· 2025-11-16 11:22
云南元江千人共跳棕扇舞 中新网玉溪11月16日电 (苏龙孙)15日,一场规模宏大、别开生面的千人棕扇舞展演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 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举行。千余名身着民族盛装的各族民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同舞动棕扇,场 面壮观,气氛热烈。 元江县位于滇中南部,因元江流经而得名,年平均气温24.1摄氏度,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许多游 客避寒旅居的目的地。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陈俊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11月15日,元江千人共跳棕扇舞。 苏龙孙 摄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棕扇舞作为哈尼族重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 展演现场,在棕扇舞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当地民众和游客手持棕扇,动作时而轻柔舒缓,如白鹇鸟 在林间漫步;时而刚劲有力,模仿着先民狩猎耕作的情景,构成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充分展现了棕扇 舞轻柔、古朴的艺术特色和哈尼族民众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
文化味、烟火气、国风潮,假期文旅活动特色鲜明
人民日报· 2025-10-05 17:01
行业核心观点 - “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以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之力,持续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成为推动消费的新契机 [1] 市场表现与需求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跟着非遗去旅行”成为新时尚,各地文旅活动中非遗元素突出 [1] - 除了传统观光,游客越来越期待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熏陶,对非遗体验需求旺盛 [2]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在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显示出“非遗游”的强大吸引力 [3] 业态与场景创新 - 非遗通过沉浸式、场景化的展陈方式融入多元场景,如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提升了烟火气和“能见度” [2][4] - 具体案例包括河北沧州大运河非遗联展划分“运河技艺、运河美食、运河杂技表演”三大板块 [2],以及陕西文化馆举办游园会,全景式呈现近2000件非遗精品 [4] - 非遗传承舞台广阔,活动设计让非遗从“被观看”的对象变为“可参与”的体验,走向活态传承 [4] 产品开发与消费趋势 - 非遗与研学、文创、演艺、潮玩、节庆等深度融合,催生出多样化的潮流文创产品和新业态 [7] - 传统非遗产品进行现代化创新,例如广西靖西壮锦从被面、背带演化成新中式马甲、手提包等生活用品,融合民族美学与现代材质,受到年轻人欢迎 [7] - 游客消费行为从赏非遗、体验非遗,发展到把非遗“带回家”,带动了丝巾、挂画、饰品等上百种文创产品的销售 [7] - 非遗研学等创新形式让游客感受古老技艺的现代活力,同时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收益 [7] 未来发展前景 - “活”起来、“潮”起来的非遗项目不仅拓展了更广阔的文旅消费市场,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8] - 行业专家认为非遗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需实现活态保护并与现代科技、创意结合,推动产业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 [8]
“非遗+旅游”,消费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文章核心观点 - “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正通过文化赋能旅游和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作用,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并成为推动消费的新契机 [1] 非遗旅游的吸引力与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跟着非遗去旅行”成为新时尚,非遗元素在各地文旅活动中频繁出现 [1]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在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显示出非遗旅游的强大吸引力 [3] - 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更期待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熏陶,例如重庆游客张书志父子在贵州体验蜡染制作等非遗技艺 [2][3] 非遗展示与体验的多元化场景 - 非遗传承舞台日益广阔,融入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等多元场景,提升了非遗的“能见度”和烟火气 [6] - 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幻乐城举办2025年大运河非遗联展,以“运河技艺、运河美食、运河杂技表演”三大板块打造沉浸式非遗文旅体验 [2] - 陕西文化馆举办“月圆国盛——非遗拾趣游园会”,全景式呈现近2000件非遗精品,使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可参与的体验 [6]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大型综合性展馆,设有四大基本陈列和五大专题展,假日期间其手工体验课区域吸引大量游客排队参与 [6][7] 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商业化 - 非遗与研学、文创、演艺、潮玩、节庆等深度融合,催生出多样化的潮流文创产品和文旅新业态 [8] - 广西百色市靖西壮锦展示馆将国家级非遗壮族织锦技艺应用于新中式马甲、手提包等生活用品,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感的文创产品 [8] - 贵州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设计出丝巾、挂画、饰品等上百种基于蜡染、刺绣的文创产品,并通过非遗研学让技艺传承 [8] - 创新的非遗产品使游客从赏非遗、体验非遗发展到把非遗“带回家”,拓展了更广阔的文旅消费市场 [8][9] 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前景 - 非遗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需实现活态保护并与文化土壤共生共存 [9] - 通过借助现代科技与创意,将非遗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可推动其与文旅产业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 [9]
文化味、烟火气、国风潮交织 假期文旅活动特色鲜明 “非遗+旅游” 消费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10-04 05:42
行业核心观点 - “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正以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之力,持续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成为推动消费的新契机 [1] 市场表现与需求 - 国庆、中秋假期,“跟着非遗去旅行”成为新时尚,例如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1][3] - 除了传统观光旅游,人们越来越期待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熏陶,对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活动需求增长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非遗活动通过沉浸式、场景化的展陈方式打造全新文旅体验,如河北沧州的大运河非遗联展分为“运河技艺、运河美食、运河杂技表演”三大板块 [2] - 非遗传承舞台日益广阔,融入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等多元场景,例如陕西省文化馆举办游园会,全景式呈现近2000件非遗精品 [4] - 非遗与研学、文创、演艺等深度融合,催生多样化潮流文创产品,如广西百色的壮锦演化出新中式马甲、手提包等生活用品 [7] 商业模式与消费趋势 - 游客消费行为从赏非遗、体验非遗,扩展到把非遗“带回家”,推动文创产品开发,例如贵州的合作社设计出丝巾、挂画等上百种产品 [7] - “活”起来、“潮”起来的非遗项目拓展出更广阔的文旅消费市场,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新可能性 [8]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天山南北“特色村”绘就新疆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4:14
小分子村发展模式 - 新疆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通过吸引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实现转型,从早年人均收入不高的贫困村转变为拥有26名艺术家工作室的文化旅游村[1] - 当地政府投入1.06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公路通至家家户户,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基础[3] - 村民借助政策开办民宿和农家乐,旅游旺季3个月收入可达6万多元,并将废弃羊圈改造为网红酒吧,形成稳定收入来源[4] 土陶村发展路径 - 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恰克日库依村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探索"非遗+旅游"乡村发展新路径[6] - 当地艺人通过开设"土陶艺人之家"体验馆并利用网络平台销售产品,旅游旺季月纯收入达5万元[6] - 该村已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的旅游景区,带动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并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称号[6] 新疆农村整体发展成果 - 截至2020年底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100%通动力电[7] - 2024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27元,较2012年增加12551元,增幅超过180%[7]
旅博会现场“真乡”了!数字赋能乡游引发关注热潮
南方农村报· 2025-09-14 13:04
平台定位与核心功能 - 全国首个乡村旅游服务平台 通过构建乡村旅游"数字基础设施"以"媒体+"深度融合赋能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3][4][5][6] - 整合全省优质乡村旅游资源 构建集线路规划、民宿预订、特产选购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28] - 平台上线超百条精品线路 覆盖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区域 汇聚30万注册用户和1000多家商户 日均吸引6万用户"云游乡村" [29][30] 行业标准化建设 - 联合广东省旅游协会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发起2025年广东省非遗民宿等级评价活动 吸引全省13个地市25家民宿报名 [12][13] - 经过多轮严谨选拔后16家优秀民宿获评省级白金、金牌与银牌等级 严格依照《非遗主题民宿评价规范》从非遗主题元素到体验活动设计等多维度全面考量 [13][14][15][16] - 获评民宿具备较强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 为非遗民宿在产品设计、文化内涵植入与品牌化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17][19] 内容生态与IP运营 - 组建由数百名三农记者和乡游爱好者构成的推荐官队伍 通过真实体验提供权威真实的乡游内容 [33][34][35] - 打造"跟着古人游广东"系列掀起岭南文化打卡热潮 五一"避世计划"专题观看量突破百万并带动饶平民宿预订量增长40% [40][41][42] - "红色地图"专题实现革命故事年轻化传播 "清远吃鸡榜"特色活动预计带动商户客流增长60% [42][48][49] 未来发展规划 - 内容传播求"深":持续深耕"跟着古人游"等IP 挖掘百个乡村故事 [51][52] - 资源整合求"广":建设覆盖超2000个乡村旅游点的数据库 推出"非遗手信榜" [54][55][56][58] - 智慧服务求"暖":为青年开发智能推荐系统 为家庭研学提供"课程+场地+交通"一站式打包方案 [59][60][61]
揭榜!广东省首批非遗主题民宿等级名单公布
南方农村报· 2025-07-26 18:05
活动概况 - 广东省首批非遗主题民宿等级评价活动终审会于7月25日在广州举办,正式揭晓等级名单[2][3] - 活动自5月启动,吸引全省13个地市25家民宿报名,经过初审、筛选和实地评审,最终16家进入终审阶段[8][9] - 活动由广东省旅游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南方农村报、广东旅粤家民宿学院与真乡平台联合发起,多家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协办[35][36][37][38] 评审标准与过程 - 依据T/GDTAS 005—2023《非遗主题民宿评价规范》,聚焦非遗主题元素、特色文化符号、非遗体验活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14][15] - 评审不仅关注民宿达标佐证材料,还从非遗传承、商业化创新、福及村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综合评判[11][12] - 专家指出部分民宿存在共性问题:非遗元素运用停留在"贴标签"层面缺乏互动体验,过度商业化忽视文化内涵深度挖掘[19][20][21] 评选结果 - 共评选出白金级非遗民宿5家、金牌级8家、银牌级3家,总计16家民宿获得等级认定[25][26][27] - 白金级包括瑶客共生山原色民宿、梅州三舍综艺民宿、纸言纸语古法造纸非遗主题民宿、壮瑶风采民宿、连南故里客栈[40][41][42][43] - 金牌级包括广州古荔园精品民宿、星旅居、美好院望•聚星里民宿、龙归里龙舟文化•湖景民宿、仁化县原色客栈、仁化县禅语精品客栈、乐意居民宿、程公馆[43][44][45][46][47] - 银牌级包括唐园山房客栈、东源县云上仙湖民宿、东源县万绿客家驿站[48][49][50] 行业影响与后续措施 - 此次活动是对广东非遗民宿发展成果的检阅,推动"非遗+旅游"融合的重要举措,使"民宿+非遗"融合更趋多元[28][29][30] - 获评民宿将获得联合授牌成为全省非遗民宿"官方认证"标杆,优先纳入行业宣传矩阵,入选"非遗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2][33] - 获评民宿将在真乡平台专属频道、南方农村报等媒体平台矩阵曝光,并登上《广东非遗民宿发展报告》成为行业发展案例[33][34] - 评价结果公示期为7月26日至8月1日,公示期间可向协会秘书处反馈异议[50]
“非遗+旅游”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非遗+旅游的市场表现 - 潮汕地区英歌舞成为文旅"顶流IP"后,今年春节文旅订单量同比激增795%,带动汕头市接待游客6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4.77%),旅游收入62.65亿元(同比增长43.47%)[1] - 重庆荣昌区依托"荣昌卤鹅"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1] - 非遗的技艺流程和仪式表演具备可观赏、可参与、可转化特性,契合"意义消费"和"场景消费"趋势[1] 非遗+旅游的核心优势 - 融合文化价值、体验价值与情感价值,避免文旅产品同质化:非遗项目蕴含地方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及传承人独特性[2] - 拓展旅游体验深度:通过沉浸式手工艺制作(如剪纸、陶艺、刺绣)产生消费增值效应[2] - 满足深层文化需求:动态呈现方式(技艺表演、节庆参与)更易唤起情感互动[2] 非遗+旅游的发展路径 - 构建产业生态:横向融合"非遗+教育/康养/演艺/文创",纵向贯通上下游(如荣昌卤鹅从生态养殖到非遗技艺研究院)[3] - 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虚实结合",推动体验模式向多感官交互转型[3] - 资源整合:空间维度融入民宿/公共空间,时间维度开发"非遗夜市"延长消费时段[3] 非遗+旅游的未来方向 - 开发非遗主题线路和休闲街区,集聚展演、体验、文创等多元业态[4] - 通过创新活化手段唤醒沉睡资源,推动产品服务升级以释放消费潜力[4]
山东移动:5G“织”网,文旅“焕”新
齐鲁晚报· 2025-07-10 09:43
网络覆盖与基础设施升级 - 公司在曹州古城、水浒好汉城、青龙山景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一域一案"网络保障策略,新开通5G-A基站66处,实现主要景区连续覆盖 [2] - 景区单日网络承载量提升至60万人次,现场网速达700M/s,支持直播、短视频等高流量场景流畅运行 [2] - 高速网络保障客流高峰期扫码入园"秒速完成",并满足游客实时分享文化活动现场需求 [2] 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创新 - 公司构建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园区广播、视频监控等应用,优化游客预约、错峰、限流管理 [4] - 通过300余处监控点位实现"一张网、一个大屏"实时监控,提升高峰期接待效率与智能化管理水平 [4] - 曹州牡丹园部署AI智慧沉浸式体验空间,打破季节限制,提供牡丹历史互动体验 [4] 文化IP数字化创新 - 公司推出"非遗+旅游"新模式,结合VR全景直播技术,实现线上穿越齐鲁花海、观赏非遗制品 [6] - VR技术推动牡丹文化传播与创新转型,吸引线上用户线下体验非遗魅力,塑造牡丹文化新IP [6] - 数字技术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美学结合,助力非遗技艺市场化 [6] 数智化战略与未来方向 - 公司以"数智化"为核心,持续输出技术能力与场景化解决方案,赋能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 [7] - 千兆网络与传统文化结合,打造"云端"数据与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 [7]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鄂尔多斯分会场集中展演落幕
新华网· 2025-07-08 12:10
活动概述 -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主题为"原生天籁韵民歌中华情",旨在展示我国民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1] - 活动包括开幕演出、民歌节文化大集、原生民歌集中展演、文化惠民走基层、闭幕演出等内容 [1] - 共有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参与展演 [1] 鄂尔多斯分会场 - 鄂尔多斯作为分会场之一,于7月4日至5日举办活动,以山河为幕搭建跨越时空的舞台 [1] - 展演内容包括田歌、山歌、牧歌、渔歌、号子、小调、丝竹等多种传统音乐形式 [1] - 7月4日晚在鄂尔多斯大剧院音乐厅举办演出,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原生民歌与器乐表演 [1] - 蒙古族长调表演获得观众热烈反响,掌声经久不息 [1] 响沙湾旅游区演出 - 7月5日在响沙湾旅游区举办演出,十余首精选节目次第呈现 [2] - 演出曲目包括山西左权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河曲民歌《放羊汉唱起爬山调》、江苏高邮民歌《隔趟栽》等 [2] - 终场压轴节目为山东邹城平派鼓吹乐《集贤宾》,展现传统鼓吹乐的非凡魅力 [2] 活动意义 - 活动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成果的集中体现 [2] - 展现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 [1][2] - 鄂尔多斯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2] - 活动让原生民歌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彰显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