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理财
搜索文档
借“高科技投资”之名设局!深圳发文警惕六大非法集资陷阱
南方都市报· 2025-10-09 21:02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市委金融办发布风险提示,指出非法集资活动花样翻新,隐蔽性与迷惑性增强,不法分子借“新概念”、“新场景”设局,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1] - 为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文件详细披露了六大类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并明确金融业务特许经营原则及正规机构资质查询渠道 [1] 农业云养殖非法集资案例 - “云养黑猪”投资项目宣称投资者无需实地参与养殖,认购即可享受年化60%固定收益,平台以“系统升级”为由冻结提现功能后关闭APP,项目无真实养殖场,利用层级返利发展4万会员,涉案金额超亿元 [2] - 此类欺诈活动以“农业+科技”为噱头,炒作田园生活、有机生态、智慧农业等热点,伪造养殖、种植视频图片虚构生产场景,宣称低风险高收益但真实经营模式难以支撑承诺收益 [3] - 活动网络属性强,依托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运营,通过网上支付工具收付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资金监管和追踪难度大,并存在多种违法犯罪风险 [3] 医疗美容非法集资案例 - 某美容机构以“零成本变美”为诱饵,宣称“贷款做项目,公司替还款”,诱导消费者通过合作平台办理“美容贷”,将贷款资金全额转入机构账户,承诺分期返还本息,诱骗近千名消费者贷款6622万元,实际仅部分返款即崩盘,造成4070万元损失 [4] - 不法分子借“美丽经济”噱头,将非法集资与医美服务捆绑,通过“免费项目”、“股东分红”、“创业加盟”等幌子设置骗局,针对中青年女性、创业者等群体实施侵害,骗局隐蔽性强、涉众面广 [4] AI算力租赁非法集资案例 - 某公司宣称“购买云存储容量即可享受固定收益”,具体方案包括投资1万元购买1000GB云存储空间,年化15%-30%收益按月分红,存储满1年返还本金并额外奖励20%收益,实则以新投资者资金兑付旧投资者收益 [5] - 不法机构打着高科技投资旗号,编造包装虚假投资AI、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服务器项目,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参与,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公开虚假宣传高额收益并吸收公众资金 [5] RWA与虚拟货币非法集资案例 - 某机构以“RWA数字文旅基金”为名,引导投资者下载专属APP购买虚拟货币,并通过“拉人头抽提成”模式发展下线,声称入会可免费旅游并获高额回报,模式无任何实体文旅资产支撑,纯靠新投资者资金维持运转 [6][7] - 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通知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法律地位,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交易所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非法 [7] 假冒央企国企非法集资案例 - 某机构假冒“地方城投公司”名义,以“城市更新拆迁项目”为噱头发行债权产品,宣传“本金由市国资平台全额担保”,经调查该机构与城投公司无任何关联,“担保函”系伪造,涉案资金大部分转移至境外,投资者平均损失超20万元 [8] - 骗局核心套路是通过“贴国资标签”伪造“安全背书”,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诱导公众投入资金,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圈钱游戏,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8] 黄金理财非法集资案例 - 某公司声称“持有上海黄金交易所牌照”,对外销售“黄金生息”产品,承诺“月息1.5%,收益稳定可靠”,投资者投入50万元后以金价波动为由拒绝兑付,经核查公司无任何贵金属经营资质,实物黄金库存仅为镀金铜块 [9] - 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对黄金交易的信息差,伪造文件和假黄金骗取信任,所谓实物黄金往往价值低廉,投资者应选择黄金交易所公布的会员单位或相关机构进行咨询和交易 [9] 正规金融机构资质核查 - 我国实行金融业务特许经营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许可不得擅自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 [10] - 投资者可通过五大权威渠道查询机构资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金融机构许可证信息,证监会官网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名录,基金业协会信息公示网查私募基金管理人及产品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深圳市委金融办官网查地方金融组织名录 [10][11]
从永坤黄金到住范儿,揭秘爆雷新套路
吴晓波频道· 2025-06-27 00:47
核心观点 - 多家企业集中爆雷,涉及黄金、投资、家装、养老等多个行业,金额从几百万到数百亿不等 [6] - 爆雷企业存在共通的商业模式或欺诈套路,如承诺高收益、资金挪用与错配、虚假宣传等 [43] - 这些企业所在的产业存在共性:野蛮生长,快速迭代,做局自毁,但又生生不息 [1][45] 爆雷企业案例 - 永坤黄金:打着"年化9%保本保收益"的旗号,涉案金额高达40亿元,涉案人数多达1万人 [1] - 乾道投资:备案产品是假的,销售机构是空壳,资金全部被挪用 [7] - 江海汇集团:突然爆雷,董事长夫妇远走美国,留下约280亿元的"合同诈骗"款项 [10] - 金钥匙集团:董事长宣称13.4亿募集款项已耗尽,高调跑路 [10] - 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及其下属十几家子公司集体宣告破产 [12] - 山屿海集团:打着"旅居养老"的旗号,变相集资收割老年人 [12] - 住范儿:曾是家装行业明星公司,如今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 [13] - 广州一家居卖场:以"政府补贴"为诱饵,896万元预付款至今无着落 [18] 行业共性分析 - 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市场主体良莠不齐 [44] - 业务运营粗犷,资金运作不规范 [44] - 服务质量难控,客户权益易受损 [44] - 监管难度较大,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 [45] 欺诈套路 - 承诺高收益以吸引资金:如永坤黄金承诺5%-9%的年化收益,金钥匙集团推出年化12%的"稳盈计划" [43] - 资金挪用与错配:住范儿挪用客户"囤货款"填补团购业务窟窿,金钥匙集团将募资投入高风险领域 [43] - 虚假宣传营造实力假象:永坤黄金宣称"国资控股""上市",金钥匙集团伪造国企身份 [43] 家装行业问题 - "互联网+家装"模式埋下更大隐患:线上吹得再响,线下交付跟不上 [22] - 预付款比例高达40%-95%,远超传统装修模式的首付比例 [27] - 获客成本可能高达20%-30%,远高于行业健康值 [28] 金融投资行业问题 - 无资质公司横行,缺乏合法资质、没有实质资产 [30] - 缺乏实物交割的"黄金理财",本质上是一套资金游戏 [32] - 黄金积存业务仅限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开办,永坤黄金违规开展业务 [34]
23家金店一夜暴雷,千万富豪被套牢,损失预估41亿,警方介入
搜狐财经· 2025-06-10 17:48
核心观点 - 永坤集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庞氏骗局模式,以高收益黄金托管为诱饵,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最终爆雷导致上万名投资者资金被套 [1][3][15][28] - 公司采用"保本+高收益"双重承诺吸引客户,年化收益率最高达9%,远超银行3.45%的存款利率 [5][6] - 爆雷前仍通过促销活动加速吸金,平台流动性危机早有征兆但被刻意掩盖 [15][16][18] 商业模式分析 线下运作 - 要求客户签署三份合同:销售合同(购买黄金)、保管合同(托管至永坤仓库)、回购合同(承诺高价回收) [3] - 承诺黄金跌价原价退回,涨价则获利,形成"稳赚不赔"假象 [6] - 全国超20家加盟店,部分投资者持续投资长达8年,单客户最高投入80万元 [15] 线上运作 - 通过永坤商城平台运营,购买后需等待1-12个月发货 [8] - 赠送积分可兑换额外黄金,增强吸引力 [9] - 推出"五一大促"等活动,以"足金金豆免费送"刺激追加投资 [15] 资金规模与数据披露 - 保险文件显示: - 库存余量5359KG,核查时标的物估值超41亿元 [19] - 保险金额8.57亿元,覆盖火灾、爆炸等风险,但明确排除盗窃和哄抢 [19] - 投资者单户损失: - 典型个案:李女士投入40万元,陆女士累计80万元 [11][15] - 极端案例:全家三代投入1200万元,另有单客户被套超千万元 [20][22] 管理层背景 - 实控人汪国海自称"高级黄金分析师",名下曾注册15家公司(10家已注销) [26] - 利用专业资质背书,5月爆雷前已逃往美国 [28] - 仓库检查显示41亿元黄金库存实为空货架 [28] 投资者结构 - 超60%通过亲友推荐参与,采用家访式营销渗透社交圈层 [24] - 维权群登记金额从数千至数百万不等,包含前员工(既参与推销又自身投资) [20][22][24] 风险征兆 - 2024年起平台兑付周期持续延长: - 从最初1周延长至1个月 [16] - 到账时间由T+3变为第三个工作日 [18] - 5月20日全面停止提现和退款审核 [18]
彻底崩塌!20亿黄金骗局吞噬中产阶级,你的本金还在吗?
搜狐财经· 2025-06-10 01:29
永坤黄金爆雷事件 - 永坤黄金爆雷涉案金额超20亿,涉及长三角地区中产、小企业主及富裕家庭[2] - 公司负责人据传已乘私人飞机逃往海外,官方媒体在端午假期密集报道此事[2] - 永坤黄金及关联公司"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因无法通过登记住所联系[8] 黄金托管模式分析 - 永坤黄金采用"黄金托管"模式,投资者获得托管凭证而非实物黄金,并承诺7%-9%年化回报[4] - 该模式通过高息吸引浙江地区中小企业主和富裕家庭,资金未用于购买足额黄金,实为庞氏骗局[4][6] - 2024年黄金价格飙升至800元/克,早期客户要求兑现差价和利息,导致资金池枯竭[6][7] 投资者案例与骗局特征 - 有投资者累计投入1230万元,甚至家族三代积蓄达2000万元[6] - 公司以系统维护、手续费昂贵等借口拖延提现,5月16日起有投资者无法取出资金[7] - 员工也遭受损失,投入毕生积蓄并借款投资,最终面临公司大门紧闭[8] 行业背景与投资环境 - 近两年黄金价格史诗级上涨,收益率超越股票、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9] - 浙江中产群体出售房产、清退理财后转向黄金投资,部分选择实体金条或银行纸黄金[10][11][12] - 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低于2%,南京银行五年定存仅1.35%,江苏银行1.45%[13][14] 庞氏骗局警示 - 永坤黄金与深圳鼎益丰、福州可观珠宝等骗局类似,利用高收益承诺吸引投资者[12] - 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警告:收益率超6%需警惕,超8%极危险,10%以上可能损失本金[12] - 当前LPR利率已降至3.5%以下,高收益理财承诺需视为高风险信号[12][19] 投资原则总结 - 理财收益超过4.5%需高度警惕,超过6%为危险信号,8%以上可能血本无归[19] - 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构成"不可能三角",宣称三者兼得的产品需警惕[15][16] - 黄金价格上涨背景下,投资者需警惕非正规渠道的高息黄金理财陷阱[9][12]
知名机构出现大规模兑付异常!“存的黄金提不出来,也无法退款”,有人投了上千万元
凤凰网财经· 2025-05-31 20:01
核心观点 - 永坤黄金旗下"永坤商城"出现大规模兑付异常,投资者无法提现或兑换黄金,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2] - 公司以高收益(7%~8%年化)和保本承诺吸引投资者,部分投资者投入金额高达上千万元[3][4] - 公司总部已关闭,员工和门店店员也成为受害者,涉及资金规模可能达数亿元[14][16] - 保险公司回应称保单仅覆盖特定风险(火灾、爆炸等),不涉及平台跑路情形[23][32] 公司运营情况 - "永坤商城"宣传年化收益7%~8%,提供黄金预购、积分兑换等服务,承诺金价下跌可全额退款[4][11] - 公司注册资金1.12亿元,自称"黄金全产业链服务商",业务覆盖勘探、制造、销售等环节[12] - 总部位于杭州大关路96号,但现场发现7楼货梯通道已被封锁[14][15] - 杭州两家线下门店中,一家正常营业但店员自称受害者,另一家关门且电话无法接通[16] 投资者情况 - 有投资者分批投入1230万元购买黄金理财产品,单价560-704元/克[3] - 另一投资者账户显示8.4万元未取出,此前收益波动在正7000元至负8000元之间[3] - 公司员工和前员工也参与投资,有人表示"所有钱都投进去了"[14] 保险与资金情况 - 保单显示保险标的为黄金,总保险费4000元,保险金额约7.32亿元,库存量5409公斤[30] - 标的物声称存放于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金库,但银行回应未开展公司保管箱业务[28] - 紫金财险称2023年已终止合作,保单最长有效期至2024年[32] 法律与监管 - 律师指出非金融机构不得开展黄金投资业务,不得保本承诺[33] - 高收益承诺(超8%年化)可能涉嫌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33] - 投资者需保存投资协议、聊天记录等证据以便维权[33]
永坤黄金暴雷背后
搜狐财经· 2025-05-30 18:52
公司概况 - 永坤黄金成立于2014年,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号称拥有"从矿山到柜台"全产业链 [1] - 公司线上平台及线下门店近期出现兑付困难,涉及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波及上万名投资者 [1] 业务模式 - 业务涵盖黄金勘探、精炼制造、珠宝设计销售、进出口贸易及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2] - 通过永坤商城APP、小程序、官方网站及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以及全国30多家门店提供服务 [2] - 主要产品包括: - 黄金托管回购业务:投资者购买黄金后委托公司保管,承诺到期后按约定价格回购并支付高额固定年化收益(300万以上年利率9%,部分宣称12%-18%)[4] - 预购黄金业务:保本保利产品,期限从7天到88天不等,不涉及实物黄金交付 [4] - 超级金店/攒金计划:1克起购按月购买,赠送365天保价服务,提前赎回需扣除高额费用 [4] 问题分析 - 业务模式不可持续性:黄金非生息资产,承诺收益需依赖金价持续上涨或新投资者资金 [4][6] - 承诺年化收益率远超合法黄金投资或实体经营正常利润率,实质为资金池运作 [6] - 实物黄金不在投资者手中且缺乏监管,存在挪用黄金、虚构库存、一金多卖等问题 [6] - 公司不具备经营黄金资产管理、黄金积存等金融业务的法定资质,业务实质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 [8] 投资者受骗原因 - 公司虚假宣传"国资背景"、"银行托管"等,线下门店营造实力雄厚的假象 [10] - 投资者对金融产品风险认知不足,未深究收益来源合理性 [10] - 信任熟人推荐,在初期小利诱惑下反复追加投资,对预警信号抱有侥幸心理 [10] 防范建议 - 对超高的回报承诺保持高度警惕,投资首要原则是本金安全 [13] - 通过官方渠道核查平台资质与业务合规性,不轻信宣传 [13] - 分散投资,避免资金集中于单一平台或产品 [13] - 深入理解产品底层资产、运作逻辑和风险收益特征 [13] 维权措施 - 组织维权社群共享信息、集体发声 [14] - 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 [14] - 联合聘请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损失 [14] - 对维权结果保持理性预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