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icro - drama
icon
搜索文档
7亿用户撑起500亿市场:微短剧精品化拐点已至
新京报· 2025-09-29 11:17
9月29日,新京报新京智库发布《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下称"报告")。《报告》认为,在 行业经历了"5秒一个反转、10秒一个看点"的野蛮生长期后,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之下,微短剧逐渐呈现出精品化 的发展趋势。精品化不仅是行业自我升级的结果,更是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回应监管要求和提升产业价值的必然 选择。 7亿用户撑起500亿市场: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 中国微短剧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了一个新兴产业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精细的演进过程。相较于用户规模的 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结构的全年龄化趋势——50岁以上用户占比接近30%。这意味着微短剧不再专属 于Z世代和都市白领,也开始为更多的中老年人群体所接受,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娱乐方式。 划"单项目投入可达300万元。这些都是行业精品化发展的标志性案例。资本的加入也改变了行业逻辑,专业团队 取代作坊式创作,制作水准和叙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与电影票房对比。 微短剧用户年龄分布。 而产业规模的跃升也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12月,参与这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已超过8万家,主体构成极为多 元,既有以阅文集团、中文在线(300364) ...
505亿元!中国微短剧市场超速增长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央视网· 2025-08-17 11:3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 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1] - 横店影视城目前有150个短剧剧组正在拍摄 且数量持续上升[3] 生产模式与效率 - 微短剧生产周期极短 从筹备到拍摄完成仅需15-20天[5] - 行业拍摄节奏快 一周左右即可完成一部剧的拍摄[3] - 横店影视城每日有上百个剧组和2万多名工作人员同时运作[1] 产业生态变化 - 横店注册群众演员达14万人 短剧市场使演员出现供不应求状况[5][7] - 演员片酬大幅提升 特约演员日薪从400-800元涨至3000-10000元[7] - 横店拥有百余座摄影棚和超2000个拍摄场景 成为微短剧主要生产基地[1] 内容发展趋势 - 行业从追求爽点博眼球转向内容多元化和精品化[9] - 精品短剧平均观看时长和七日追看率是普通短剧的2至3倍[9] - 短剧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在监管下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11]
DataEye海外微短剧热榜:My Drama登顶双榜首,黑帮、师生恋题材火热
36氪· 2025-08-12 10:29
一、DataEye海外微短剧热榜 | 排名 | 剧名 | 题材 | 主投APP | ●热值 | ■ 累计热值 | | --- | --- | --- | --- | --- | --- | | 0 | The Mafia Boss | 女频、都市、黑帮、… | Dramashorts | 562.5w | 1386.3w | | 0 | Too Young to Want her Professor | 女频、情感、都市 | My Drama | 399.7w | 2122.4w | | 0 | Spark Me Tenderly | 女频、情感、都市 | My Drama | 329.4w | 7110.3w | | 4 | The Missing Master Chef | 男频、逆袭、超能、 ... | NetShort | 325.1w | 6307.8w | | 5 | Lost Before I Found You | 男频、女频、情感 | Reel.Al | 296.5w | 778.1w | | 6 | I Became My CEO's Darkest Secret | CEO、女频、情感、 ...
微短剧经费“吃回扣”观察:普遍存在,合不合理?
36氪· 2025-07-23 10:57
微短剧行业经费管理现状 - 微短剧制作成本明细曝光:65万总成本中制作费占20万、演员费14万、交通食宿11万,拍摄周期8天 [1] - 行业普遍存在经费"吃回扣"现象,表层原因为费用非标准化、人情往来及制片系统缺陷,根本症结在于缺乏统一标准 [1][8] - 经费管理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点,行业尚未形成体系化运作模式 [3] 经费操作具体案例 - 场地租赁存在价差操作空间:通过人脉可将日租金从3000-5000元压至1500元,但报价2000元形成隐性收益 [2] - 演员费用存在层级差价:熟人演员日薪2000-3000元,陌生演员报价达4000元,中间差形成资源补偿机制 [2] - 副导演从演员费用抽成现象存在,百元级抽成被视为"辛苦费",与演员台词增加等职业提升挂钩 [4] - 资源整合者可通过介绍灯光/场务人员获得溢价报酬,龙套角色按配角标准收取1000元费用 [5] - 制片环节高投入被视为效率保障,例如外景拍摄前通过送烟/水等小成本投入节省停车时间,每小时拍摄成本达5000元 [6] 行业系统性缺陷 - 成本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专业团队拍摄成本65万,学生团队仅需6.5万,婚庆团队15万即可完成 [9] - 商业效果成为终极评判标准,账面数字清洁度不如最终产出价值重要 [9] - 制片系统缺失导致严重浪费:跨城转场耗时、演员住宿分散延误拍摄、勘景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普遍 [10] - 高效制片系统需"双统筹"机制:制作统筹管控拍摄节奏,生活统筹协调后勤保障 [10] 解决方案探索 - 推行制片中心制可能成为破局关键,微短剧对统筹能力要求高于传统影视制作 [11] - 集中型影视基地可提升效率:场景集中减少转场,同一建筑内分层拍摄节省时间 [12] - 标准化勘景流程要求导演/灯光/摄影协同作业,避免选择交通不便的拍摄地 [12] - 突发状况处理依赖系统弹性:如遇大雨需快速调整拍摄方案,编剧进组便于实时修改剧本 [12] - 行业需建立制作标准框架,通过可量化的"投入-产出"评估体系替代当前无序状态 [13]
打卡!河南“新机位”丨“竖店”更有戏 各地影视人纷纷“郑”扎堆
河南日报· 2025-07-03 07:27
行业概况 - 郑州已崛起为中国的"竖屏之城",日均近100个剧组同时拍摄,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微短剧拍摄基地10余家,发展微短剧企业1000余家,吸纳固定从业人员超5万人 [2] - 大批来自横店、北京、成都的影视人正迁徙至郑州,从横店转战郑州的演员"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人" [2] - 郑州微短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剧本创作、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上线宣发 [3] 竞争优势 - 郑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剧组设备、演员、物料分分钟都能到位 [2] - 郑州场地租赁、人力等综合成本较低,一部微短剧拍摄周期最短仅需3天,每分钟制作成本可控制在2500元左右 [2] - 郑州人才储备充足,部分高校开设微短剧及相关专业,年培养人才数万名 [2] - 河南省网络文学资源丰富,网文作家数量和年度新增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是微短剧剧本创作改编的重要来源 [3] -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拍摄场景丰富、取景条件优越,知名文旅资源为短剧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和灵感 [3] 市场表现 - 演员签约量创新高、拍摄基地档期爆满、从业者薪酬持续攀升 [3] - "横店剧组'中原飞',郑州'竖店'更有戏"的产业新图景正在形成 [3] 典型案例 - 郑州市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内,4个剧组同时在30多个精心搭建的场景中穿梭拍摄 [1] - 郑州日新阅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导演张镱潇从浙江横店转战郑州,下部剧已预定 [1] - 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的写字楼内,特约演员陈云轩参与"商战对决"戏拍摄 [2] - 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梦琛看好郑州微短剧产业发展 [2] - 一夜成名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龙认为郑州微短剧充分彰显"年轻郑"的活力与创造力 [3]
章子怡、于正、杨天真、张萌集体出手,传统影视人“收编”微短剧演员?
36氪· 2025-06-17 18:30
微短剧演员签约趋势 - 核心观点:微短剧演员正被传统影视公司、MCN机构及垂直短剧制作公司争相签约,形成四类主要签约路径[3][4][5][6] - 头部微短剧演员如姚冠宇、蔡欣洋等已签约唐人影视、耀客传媒等传统影视公司[1][2] - 听花岛、星链无限等垂直短剧公司集中签约姜十七、王格格等演员以稳定爆款输出[3] - MCN机构如麦芽传媒、奇迹时代通过签约糖一、张集骏等实现短剧与短视频/直播业务联动[5] 签约公司类型及特点 垂直短剧制作公司 - 听花岛签约赵佳等演员,背靠咪蒙厂牌并专注爆款短剧制作[3] - 星链无限采用「制作人中心制」,拥有马厩/赤兔制片厂等短剧厂牌[3] 传统影视公司 - 欢娱影视(于正工作室)签约刘擎等演员,提供长剧资源如《玉茗茶骨》[4] - 耀客传媒依托张萌资源与腾讯视频合作,签约蔡欣洋[2] - 唐人影视以古偶剧优势签约"微短剧一哥"姚冠宇[2] MCN转型公司 - 麦芽传媒签约糖一,结合短剧与直播带货业务[5] - 奇迹时代从MCN转型,签约张集骏等演员强化短剧内容[5] 行业驱动因素 公司侧动机 - 低成本签约新人演员获取长期溢价,如传统影视公司视微短剧演员为"潜力股"[8] - 通过签约保障演员档期供给,提升短剧工业化生产效率[8] 演员侧需求 - 头部演员日均拍摄超12小时,年接戏量达30-50部,签约后可专注表演[9] - 获得长剧/综艺资源倾斜,如马秋元进组《明月千里》、丞磊活跃于综艺[4][9] 行业生态演变 - 演员与公司深度绑定内容生产、流量运营和商业开发,推动行业正规化[10] - 自立门户型演员如柯淳成立工作室后商务资源专业化,签约多项代言[6] - 行业面临演员流失风险,部分公司尝试通过"买股"模式培养新人[8][10]
5月微短剧月报:大盘消耗超22亿;73部新剧闯入百强;榜首连续24期上榜
36氪· 2025-06-04 11:15
微短剧市场概况 - 5月微短剧大盘总消耗达22.62亿,环比增长8%,2025年累计消耗110.29亿 [1] - 热力榜TOP2《那年阳光正好》《出手》热力值分别超4200W和3800W,41部新剧进入TOP50 [2] - 端原生热播榜178部微短剧播放增量破亿,榜首《曾逢君时花照眼》11日内达7亿播放量 [9] 头部公司表现 - 番茄、河马、麦芽、九州占据热力榜百强77席,关联热力值均破亿(番茄2.7亿/河马2.4亿/麦芽1.7亿/九州1.4亿) [3][6] - 河马包揽新品榜TOP2,番茄与河马各占新品TOP20中5席,女频题材热力值2.58亿显著高于男频1.43亿 [12] - 男频热投榜TOP20热力总额2.7亿(+17%),女频达3.5亿,新剧占比均超85% [20][21][23] 内容题材特征 - 情感题材投放554万组居首,逆袭/都市题材分别投放408万/367万组,TOP6题材投放均超百万组 [15][16] - 女频题材投放512万组远超男频203万组,情感/都市/逆袭题材在女频TOP20中占比达85% [15][23] - 端原生热播新品榜TOP20以情感(14席)、逆袭(13席)、都市(9席)题材为主 [14] 渠道与产品形态 - 抖音小程序投放796万组(占比67%)连续3月下滑,APP投放292万组(25%)持续增长 [25][26][27] - 红果免费短剧APP月活达1.73亿,仅次于主流长视频平台 [28] 行业动态 - IP化进程加速:芒果发布IP改编片单,晋江授权《折腰》,咪咕开放2万册IP库 [29][30][35] - 版权保护升级:抖音成立短剧版权中心,统一管理合作与供给 [32] - 国家队入场:新华网推出短剧剧场频道,总台献礼剧《奇迹》上线,广电总局启动百部精品计划 [33] - 小说平台入局:七猫设立现金激励,咪咕提供2000万扶持资金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