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 drama
搜索文档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微短剧产业进阶
新华网· 2025-11-10 10:21
市场规模与前景 -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今年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 [2] 产业升级:精品化趋势 - 行业经历剧烈“品质洗牌”,平台年内已三次大幅提升审核标准,倒逼创作者转向打磨剧本逻辑与人物塑造 [5] - 单部短剧制作成本从2022年约5万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约150万元,精品化投入显著增加 [5] - 传统影视公司入局,将长剧的工业化标准注入微短剧生产,例如为还原场景进行实地采风和学习方言 [5] - 用户审美快速提升,对粗制滥造容忍度下降,市场展现出为高质量内容付费的强烈意愿 [5] - 精品剧集市场号召力强劲,例如《盛夏芬德拉》以电影级质感实现上线十几天播放量破30亿的成绩 [5] 商业模式:跨界融合 - “微短剧+”模式链接多领域产生乘数效应,例如与品牌合作定制剧,实现产品卖点自然融入剧情并撬动4.5亿话题曝光 [8] - 文旅融合模式推进“一剧一线一特色”项目,将内容与地方文旅资源深度绑定 [8] - 内容产业内部实现“长短联动”,通过矩阵式开发延长IP生命周期,例如将长剧与热门综艺IP衍生为微短剧 [8] - 商业模式从单一付费投流拓展至分账、品牌合作、产业带动等多元路径 [10] 技术应用:AI赋能 - AIGC在创作端辅助编剧、自动生成分镜已成为标准流程,使前期策划效率提升50%以上,后期制作成本下降30% [11] - 用户侧通过眼动仪、皮肤电等技术分析用户情绪反哺内容优化,体验端通过互动剧、个性化弹幕提升用户参与感 [11] - AI生成内容商业价值井喷,例如漫剧市场日流水从年初100万飙升至目前2000万,降低了高风险题材制作门槛并避免同质化 [11] 内容导向:人文价值回归 - 用户需求从追求“即时解馋”的浅层爽感升级为渴望“营养与回味”的情感共鸣,情感刻画细腻的作品用户评论数、粘性和停留时长显著提升 [12] - 精品创作回归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小人物和真生活,兼具社会关怀与文化底蕴的作品成为市场新宠 [12] - 行业发布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旨在借由微短剧形态打通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的情感连接 [12] 全球化发展:出海战略 - 微短剧出海进入“全球本土化”2.0阶段,从简单译制输出发展为针对海外市场定制开发 [15] - 头部公司在海外建立本土团队,出海渠道转向专门面向海外的短剧App,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 - 出海题材从古装、言情向都市、悬疑、现实主义等多元类型拓展,例如有公司一年上线300-500部海外本土拍摄剧及1500-2000部国产剧译制出海 [15]
9月微短剧月报:红果热度再破新高、热力值大盘累计近193亿,听花岛、马厩制片厂领跑免费,一厂商All in漫剧赛道
36氪· 2025-10-15 16:43
大盘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微短剧年度累计消耗达192.99亿,月均消耗21.44亿,市场整体规模稳定提升但增速较2021-2023年明显收窄,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期[1] - 9月微短剧大盘消耗20.9亿,经历连续3个月下滑后重新回稳,较8月提升10.43%,主要由《别惹真千金,她爸是超级女儿奴》等强劲作品带动[1] - 9月TOP100微短剧总热力值达9.38亿,占当月大盘总数的44.88%,其中新剧占59部,投放热度明显提升[2] 平台与关联方竞争格局 - 百强热剧关联方中,番茄遥遥领先占38席,河马占24席,麦芽占11席,九州占8席,快创占6席,头部平台方呈现明显梯队分化[3] - 山海虽仅占3席,但凭借自制爆款《别惹真千金,她爸是超级女儿奴》实现单点突破,该剧热力值超4300W,是近3个月唯一单月热力值超4000W的微短剧[3] - 爱奇艺、花生、掌阅等平台采取"自制+跨平台同步投放"策略,借助头部平台流量池放大爆款效应,在数量劣势下寻求生存空间[3] 热门题材趋势 - "逆袭"仍是最火热题材关键词,关联521部微短剧,热力总值达14.01亿,较上期短剧数增加10部,热力值增加2亿[4] - 现代言情题材位居第二,累计热力值达5.21亿,家庭伦理题材位居第三达4.96亿,尽管关联短剧数下降但热力值逆势增长[5] - 男频题材热度攀升,《这个保镖太无敌了》和《消失的拳王》闯入TOP3,通过"隐藏马甲+女追男"、"拳击+复仇"等元素融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5][6] - 都市日常题材热力值排名由TOP2降至TOP4,累计热力值4.42亿,较上期下降2.13亿,关联短剧数下降59部[4] 抖音端原生微短剧表现 - 9月抖音端原生百强热播剧中新剧占64部,较上期增加19部,其中28部新剧闯入TOP40[7] - TOP40微短剧播放增量共计128.39亿,单部播放增量均超2.4亿,《阴差阳错,成了老板的女仆》以6.23亿播放增量登顶[9] - 逆袭、家庭伦理、现言甜宠、都市日常、古装五大题材占据TOP5,动态漫微短剧本月累计播放量达36.33亿,奇幻脑洞和悬疑推理题材闯入TOP30[11] 漫剧市场发展 - 9月抖音端原生百强漫剧新剧占39部,累计播放增量达36.34亿,占抖音端原生播放增量大盘的2.14%[12] - 动态漫类型占比达45%,沙雕漫类型账号次之,3D动漫和CG漫剧产能相对较低但仍有市场空间[18] - 逆袭和玄幻仙侠题材在漫剧供给中占据主导,关联短剧数分别达207部和155部,女频题材类的"现言甜宠"虽厂商涉及较少但市场占比不低[18] - 部分制作方如酱油放弃真人短剧全面转型漫剧赛道,其作品《神文时代:神文竟是汉字》单日消耗破百万[19] 红果平台短剧生态 - 9月微短剧总体热度达102亿,较8月提升1.16%,超8000W热度微短剧占11席,其中1部破亿[21] - 登上红果日榜微短剧共499部,新剧占357部占比71.54%,新剧数量较8月有所增加[21] - 马厩制片厂《盛夏芬德拉》创年度热度峰值1.23亿,听花岛采用"以量覆盖"策略共有22部微短剧在榜[24][25] - "上线即巅峰"成主流,TOP40中有14部微短剧24小时内飙升到最高热度,热度攀升时间差越来越短[30] 内容创作与运营策略 - "现代+爽感+都市"类题材形成流量核心圈,奇幻脑洞词频达79次首次超过日久生情和暗恋成真,反映观众对超现实、猎奇向剧情探索欲提升[31][32] - 短剧厂商运营策略从单一投流转向建立"演员-内容-用户"流量闭环,通过批量签约潜力演员打造个人IP来降低长远成本[33] - 元素融合与视觉张力成为经典题材破局关键,动态漫、奇幻脑洞、悬疑推理等题材占比上升反映观众对形式创新+猎奇剧情需求升级[33]
中国移动咪咕多部短剧获奖,闪耀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
环球网· 2025-10-15 10:35
行业活动与公司荣誉 - 2025年10月14日“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在湖南举行,旨在促进行业交流与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公司作品《大力村超人》入选“年度创意故事榜”,作品《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入选“年度视觉呈现榜” [1] 内容IP生态合作 - 芒果TV发布千部IP联合创制生态计划,公司旗下咪咕阅读签约作者作品《春漾》入选该计划 [3] - 咪咕阅读拥有“作者培育-内容孵化-影视分发”全链路体系,已孵化全版权作品超20000部,聚合20万注册作家 [5] - 公司此前与芒果TV已有成功IP合作案例,如《风华鉴》《她独美》,并计划借此机会开放更多优质IP进行联合孵化 [5] 技术应用与创新 - 行业发布“微短剧+AIGC”创作计划,公司参与发布仪式并已启动“咪咕AIGC创作计划” [5][7] - 公司AIGC计划包含三大举措:开放全量IP资源、设立创作基金、建立AI剧场以拓宽传播渠道 [7]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作为新媒体国家队,在“微短剧+”领域持续布局,如“微短剧+体育”方向已推出《车神》《大力村超人》《“球神”归来》等作品 [7] - 公司探索“微短剧+非遗”题材,推出《东南枝》《子龙戏骄阳》等作品,并拓展“微短剧+抗战”方向,拥有《楼外枪声》《我家后厨通古今》等作品 [8] - 公司未来将持续加强与行业合作,推动微短剧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9]
7亿用户撑起500亿市场:微短剧精品化拐点已至
新京报· 2025-09-29 11:17
行业核心观点 - 微短剧行业在经历野蛮生长期后正呈现出精品化发展趋势 这是行业自我升级、满足观众审美、回应监管要求和提升产业价值的必然选择 [1] 市场规模与用户结构 - 微短剧市场拥有7亿用户并支撑起500亿市场规模 [2] - 用户结构呈现全年龄化趋势 50岁以上用户占比接近30% 表明其受众已超越Z世代和都市白领 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娱乐方式 [2] - 截至2024年12月 参与产业的相关企业已超过8万家 主体极为多元 包括网文公司、MCN机构、广告公司、品牌方和传统影视制作公司 形成跨界融合格局 [5] 商业模式演变 - 商业模式从单一点播付费 转向广告植入、会员订阅、IP改编、品牌联动等多元化变现方式 [5] 精品化转型驱动力 - 观众审美持续升级是精品化最直接驱动力 观众开始期待逻辑完整、贴近现实、能提供精神补偿的优质作品 例如《我的归途有风》融合治愈风与非遗美食实现口碑流量双赢 [5] - 平台资本深度参与成为重要推力 抖音、快手、爱奇艺、腾讯等平台纷纷加码 开设短剧频道并设立专项资金孵化精品项目 [5] - 快手升级"星芒创想计划"通过概念立意、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三维标准筛选剧本 腾讯视频斥资上亿元打造《狮城山海》探索"短剧大片化" B站"曦光计划"单项目投入可达300万元 [6][7] - 资本加入改变行业逻辑 专业团队取代作坊式创作 制作水准和叙事能力显著提升 [7] 监管与政策支持 - 国家广电总局确立"分类分层审核"制度 明确低俗化、暴力化、过度猎奇作品不得上线 要求所有短剧必须备案、先审后播 [9] - 地方政府通过奖补政策和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发展支持 形成"制度护栏+发展支持"新格局 为精品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9] 精品化成果与行业影响 - 微短剧领域出现一批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逐渐摆脱"低俗化""同质化"标签 成为承担现实关怀与文化表达的新型载体 例如《正义之刃》探讨法治议题 [10] - 精品化推动题材多元化 现实主义、励志成长、女性创业、普法反诈等题材涌现 悬疑、仙侠、刑侦等小众类型展现潜力 [10] - 精品化推动产业链从追逐流量转向"内容驱动"的良性循环 [10] - 以快手为例 精品化与商业化良性循环促进创作者生态繁荣 通过资金奖励、人才扶持和内容激励计划 建立创作者与市场的直接连接 形成正向发展闭环 [10] 精品化面临的挑战 - 内容创作层面模板化现象严重 "霸总、逆袭、穿越"等叙事模式过度重复使用 创新不足且价值导向存在偏差 [11] - 版权保护方面侵权已形成产业链化 2023年平均每部短剧面临1224条侵权链接 维权成本高、追责周期长 [11] - 平台治理方面算法过度依赖点击率、完播率等指标 导致"博眼球"内容易获高流量 优质内容可见度受限 [11] - 政策扶持方面部分地方措施过于依赖一次性补贴 存在潜在政策套利风险 [11] 构建长效机制的建议 - 建议确立剧本的核心地位 为精品化构建长效机制 [12] - 强化剧本导向是根本保障 需完善编剧利益分配、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建设行业剧本库 为原创提供稳定土壤 [12] - 平台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融入更多价值判断 对积极向上、创新表达的内容设置更高权重 [12] - 地方政府奖补政策需更精准化 在关注数量与规模的同时 对作品质量与效益进行评估 [12]
505亿元!中国微短剧市场超速增长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央视网· 2025-08-17 11:3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 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1] - 横店影视城目前有150个短剧剧组正在拍摄 且数量持续上升[3] 生产模式与效率 - 微短剧生产周期极短 从筹备到拍摄完成仅需15-20天[5] - 行业拍摄节奏快 一周左右即可完成一部剧的拍摄[3] - 横店影视城每日有上百个剧组和2万多名工作人员同时运作[1] 产业生态变化 - 横店注册群众演员达14万人 短剧市场使演员出现供不应求状况[5][7] - 演员片酬大幅提升 特约演员日薪从400-800元涨至3000-10000元[7] - 横店拥有百余座摄影棚和超2000个拍摄场景 成为微短剧主要生产基地[1] 内容发展趋势 - 行业从追求爽点博眼球转向内容多元化和精品化[9] - 精品短剧平均观看时长和七日追看率是普通短剧的2至3倍[9] - 短剧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在监管下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11]
DataEye海外微短剧热榜:My Drama登顶双榜首,黑帮、师生恋题材火热
36氪· 2025-08-12 10:29
海外微短剧热榜表现 - 本期(8月4日-8月10日)DataEye海外微短剧热榜TOP30总热值为4950.2万,较上期下降8.6% [8] - 榜单中有17部微短剧热值超过100万,榜首《The Mafia Boss》热值达562.5万,大幅领先 [8] - 热榜前三名分别为《The Mafia Boss》(热值562.5万)、《Too Young to Want her Professor》(热值399.7万)和《Spark Me Tenderly》(热值329.4万) [6] 热门题材与剧集分析 - 黑帮题材热度较高,《The Mafia Boss》和《Love Captive to the Mafia Boss》两部黑帮题材短剧分别位列榜单第一及第十名 [9] - 《Too Young to Want her Professor》以“禁忌师生恋”为核心,热度大幅提升 [9] - AI微短剧《Lost Before I Found You》本周升至第5名,热值296.5万,其投放平台Reel.AI是百度投资的全球首款AI短剧APP [9] 剧集来源与平台分布 - 本期热榜中译制剧数量为7席,较上期增加1席,本土剧占据23席 [11] - 从投放平台看,My Drama占据6席,Dramashorts、Kuku TV和DramaWave均占4席,DramaBox占3席 [11] 微短剧APP素材投放总览 - 本期海外微短剧APP素材投放总榜TOP30的素材投放总量为35.1万组,较上期提升11.6% [17] - 共有10款产品投放素材数破万组,TOP3产品素材投放数均超3万组 [17] - My Drama投放素材数5.2万组位居第一,DramaWave投放4.6万组第二,Kuku TV投放3.2万组第三 [14][17] 主要投放平台与市场 - TOP30产品主投Facebook、Instagram和Facebook Audience,其中20款产品主投Facebook,9款主投Instagram,1款主投Facebook Audience [17] - My Drama主要投放国家为法国、德国、西班牙,DramaWave主投葡萄牙、德国、法国,Kuku TV主投美国、新加坡、葡萄牙 [14] 平台增长表现 - 本期APP素材投放增长榜TOP20的增长总数为51043组,较上期大幅上涨30.99% [28] - My Drama环比上周素材增量超1.1万组登顶,DramaWave增量超7000组第二,DramaBox增量3769组第三 [25][28] - 共有7款产品素材增量超2000组,19款产品素材增量超1000组 [28] 代表性平台案例分析 - DramaShorts近30天日投放素材数由不足1000组提升至最高3000+组,本周素材增长榜位列第9 [18] - DramaShorts近7天共投放26部微短剧,TOP10均为本土剧,其中《The Billionaire Sex Addict and His Therapist》投放素材占比28.09% [20][22] - My Drama女性观众占比92.32%,男性用户占比6.61%,主要受众年龄层为25-34岁(占比42.48%)和35-44岁(占比30.5%) [31]
微短剧经费“吃回扣”观察:普遍存在,合不合理?
36氪· 2025-07-23 10:57
微短剧行业经费管理现状 - 微短剧制作成本明细曝光:65万总成本中制作费占20万、演员费14万、交通食宿11万,拍摄周期8天 [1] - 行业普遍存在经费"吃回扣"现象,表层原因为费用非标准化、人情往来及制片系统缺陷,根本症结在于缺乏统一标准 [1][8] - 经费管理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点,行业尚未形成体系化运作模式 [3] 经费操作具体案例 - 场地租赁存在价差操作空间:通过人脉可将日租金从3000-5000元压至1500元,但报价2000元形成隐性收益 [2] - 演员费用存在层级差价:熟人演员日薪2000-3000元,陌生演员报价达4000元,中间差形成资源补偿机制 [2] - 副导演从演员费用抽成现象存在,百元级抽成被视为"辛苦费",与演员台词增加等职业提升挂钩 [4] - 资源整合者可通过介绍灯光/场务人员获得溢价报酬,龙套角色按配角标准收取1000元费用 [5] - 制片环节高投入被视为效率保障,例如外景拍摄前通过送烟/水等小成本投入节省停车时间,每小时拍摄成本达5000元 [6] 行业系统性缺陷 - 成本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专业团队拍摄成本65万,学生团队仅需6.5万,婚庆团队15万即可完成 [9] - 商业效果成为终极评判标准,账面数字清洁度不如最终产出价值重要 [9] - 制片系统缺失导致严重浪费:跨城转场耗时、演员住宿分散延误拍摄、勘景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普遍 [10] - 高效制片系统需"双统筹"机制:制作统筹管控拍摄节奏,生活统筹协调后勤保障 [10] 解决方案探索 - 推行制片中心制可能成为破局关键,微短剧对统筹能力要求高于传统影视制作 [11] - 集中型影视基地可提升效率:场景集中减少转场,同一建筑内分层拍摄节省时间 [12] - 标准化勘景流程要求导演/灯光/摄影协同作业,避免选择交通不便的拍摄地 [12] - 突发状况处理依赖系统弹性:如遇大雨需快速调整拍摄方案,编剧进组便于实时修改剧本 [12] - 行业需建立制作标准框架,通过可量化的"投入-产出"评估体系替代当前无序状态 [13]
打卡!河南“新机位”丨“竖店”更有戏 各地影视人纷纷“郑”扎堆
河南日报· 2025-07-03 07:27
行业概况 - 郑州已崛起为中国的"竖屏之城",日均近100个剧组同时拍摄,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微短剧拍摄基地10余家,发展微短剧企业1000余家,吸纳固定从业人员超5万人 [2] - 大批来自横店、北京、成都的影视人正迁徙至郑州,从横店转战郑州的演员"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人" [2] - 郑州微短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剧本创作、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上线宣发 [3] 竞争优势 - 郑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剧组设备、演员、物料分分钟都能到位 [2] - 郑州场地租赁、人力等综合成本较低,一部微短剧拍摄周期最短仅需3天,每分钟制作成本可控制在2500元左右 [2] - 郑州人才储备充足,部分高校开设微短剧及相关专业,年培养人才数万名 [2] - 河南省网络文学资源丰富,网文作家数量和年度新增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是微短剧剧本创作改编的重要来源 [3] -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拍摄场景丰富、取景条件优越,知名文旅资源为短剧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和灵感 [3] 市场表现 - 演员签约量创新高、拍摄基地档期爆满、从业者薪酬持续攀升 [3] - "横店剧组'中原飞',郑州'竖店'更有戏"的产业新图景正在形成 [3] 典型案例 - 郑州市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内,4个剧组同时在30多个精心搭建的场景中穿梭拍摄 [1] - 郑州日新阅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导演张镱潇从浙江横店转战郑州,下部剧已预定 [1] - 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的写字楼内,特约演员陈云轩参与"商战对决"戏拍摄 [2] - 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梦琛看好郑州微短剧产业发展 [2] - 一夜成名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龙认为郑州微短剧充分彰显"年轻郑"的活力与创造力 [3]
章子怡、于正、杨天真、张萌集体出手,传统影视人“收编”微短剧演员?
36氪· 2025-06-17 18:30
微短剧演员签约趋势 - 核心观点:微短剧演员正被传统影视公司、MCN机构及垂直短剧制作公司争相签约,形成四类主要签约路径[3][4][5][6] - 头部微短剧演员如姚冠宇、蔡欣洋等已签约唐人影视、耀客传媒等传统影视公司[1][2] - 听花岛、星链无限等垂直短剧公司集中签约姜十七、王格格等演员以稳定爆款输出[3] - MCN机构如麦芽传媒、奇迹时代通过签约糖一、张集骏等实现短剧与短视频/直播业务联动[5] 签约公司类型及特点 垂直短剧制作公司 - 听花岛签约赵佳等演员,背靠咪蒙厂牌并专注爆款短剧制作[3] - 星链无限采用「制作人中心制」,拥有马厩/赤兔制片厂等短剧厂牌[3] 传统影视公司 - 欢娱影视(于正工作室)签约刘擎等演员,提供长剧资源如《玉茗茶骨》[4] - 耀客传媒依托张萌资源与腾讯视频合作,签约蔡欣洋[2] - 唐人影视以古偶剧优势签约"微短剧一哥"姚冠宇[2] MCN转型公司 - 麦芽传媒签约糖一,结合短剧与直播带货业务[5] - 奇迹时代从MCN转型,签约张集骏等演员强化短剧内容[5] 行业驱动因素 公司侧动机 - 低成本签约新人演员获取长期溢价,如传统影视公司视微短剧演员为"潜力股"[8] - 通过签约保障演员档期供给,提升短剧工业化生产效率[8] 演员侧需求 - 头部演员日均拍摄超12小时,年接戏量达30-50部,签约后可专注表演[9] - 获得长剧/综艺资源倾斜,如马秋元进组《明月千里》、丞磊活跃于综艺[4][9] 行业生态演变 - 演员与公司深度绑定内容生产、流量运营和商业开发,推动行业正规化[10] - 自立门户型演员如柯淳成立工作室后商务资源专业化,签约多项代言[6] - 行业面临演员流失风险,部分公司尝试通过"买股"模式培养新人[8][10]
5月微短剧月报:大盘消耗超22亿;73部新剧闯入百强;榜首连续24期上榜
36氪· 2025-06-04 11:15
微短剧市场概况 - 5月微短剧大盘总消耗达22.62亿,环比增长8%,2025年累计消耗110.29亿 [1] - 热力榜TOP2《那年阳光正好》《出手》热力值分别超4200W和3800W,41部新剧进入TOP50 [2] - 端原生热播榜178部微短剧播放增量破亿,榜首《曾逢君时花照眼》11日内达7亿播放量 [9] 头部公司表现 - 番茄、河马、麦芽、九州占据热力榜百强77席,关联热力值均破亿(番茄2.7亿/河马2.4亿/麦芽1.7亿/九州1.4亿) [3][6] - 河马包揽新品榜TOP2,番茄与河马各占新品TOP20中5席,女频题材热力值2.58亿显著高于男频1.43亿 [12] - 男频热投榜TOP20热力总额2.7亿(+17%),女频达3.5亿,新剧占比均超85% [20][21][23] 内容题材特征 - 情感题材投放554万组居首,逆袭/都市题材分别投放408万/367万组,TOP6题材投放均超百万组 [15][16] - 女频题材投放512万组远超男频203万组,情感/都市/逆袭题材在女频TOP20中占比达85% [15][23] - 端原生热播新品榜TOP20以情感(14席)、逆袭(13席)、都市(9席)题材为主 [14] 渠道与产品形态 - 抖音小程序投放796万组(占比67%)连续3月下滑,APP投放292万组(25%)持续增长 [25][26][27] - 红果免费短剧APP月活达1.73亿,仅次于主流长视频平台 [28] 行业动态 - IP化进程加速:芒果发布IP改编片单,晋江授权《折腰》,咪咕开放2万册IP库 [29][30][35] - 版权保护升级:抖音成立短剧版权中心,统一管理合作与供给 [32] - 国家队入场:新华网推出短剧剧场频道,总台献礼剧《奇迹》上线,广电总局启动百部精品计划 [33] - 小说平台入局:七猫设立现金激励,咪咕提供2000万扶持资金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