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短剧精品化
icon
搜索文档
微短剧剧组数量激增 横店影视城“横竖皆有戏”
证券时报· 2025-08-12 01:38
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 - 横店影视城前7个月接待竖屏微短剧剧组超过2300个 远超2024年全年的1190个 [1][2] - 微短剧市场规模从2021年3.68亿元飙升至2024年505亿元 首次超过电影票房 [7] - 单部微短剧制作成本从早期30万元提升至80-150万元 精品化趋势显著 [7] 横店影视城产业升级 - 横店专门改造华夏文化园并开放全部场景应对微短剧拍摄需求 [2] - 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 日均对接200-300个剧组 单日需协调70个在拍组+90个筹备组 [3] - 办公楼等非传统场景被高频利用 如玻璃幕墙改造为航站楼拍摄地 [3] 产业链人力资源紧张 - 演员档期按天计算 头部演员档期已排至数月后 [6] - 群演缺口严重 演员公会需临时调配学校资源并增加办证频次 [4][5] - 第三方选角公司日均发布"找人"需求 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5][6] 政策与行业规范发展 - 国家广电总局将微短剧纳入网络剧同等管理标准 推动"短而不浅"的精品导向 [8] - 专业设备使用率提升 灯光/马匹/车辆等配置已接近传统大剧组水平 [7] - 横店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占据微短剧生产中心地位 [2][8]
微短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精品化成暑期档主旋律
第一财经· 2025-07-24 09:25
微短剧市场概况 - 2024年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59.7%,行业总规模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425.02亿元票房 [1]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680亿元,2027年有望达千亿级别 [1] - 增长驱动因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娱乐需求及内容产业数字化转型 [1] 行业发展阶段与政策规范 - 行业从"野蛮生长"步入"精品化探索"阶段 [2] - 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确立"分类审核"与"持证传播"管理框架,推动精细化管理 [1] - 红果短剧等平台通过技术审核与人工筛查结合确保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 [1] 商业模式创新 - 红果短剧采用"免费看剧+广告分账+专业制作"模式定义行业商业逻辑 [4] - "阶梯式分账+流量激励"机制使头部短剧单月分账收益达数百万元 [4] - 腾讯视频推出厂牌激励计划,制作方最高可获500万奖金,导演/编剧/IP最高100万奖励 [5] 人才与产业链升级 - 长信传媒、柠萌影视等传统影视公司专业团队加入微短剧制作 [5] - 行业从作坊式生产转向涵盖IP开发、剧本孵化、拍摄执行的工业化体系 [5] - 腾讯视频对竖屏短剧S/S+级剧本提供保底稿费及播后额外奖励 [5] 技术创新应用 - 5G普及支持4K超高清画质与互动式剧情实现 [8] - AIGC技术渗透全流程,ChatGPT等大模型可几分钟生成剧本初稿 [7][8] - 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视频生成模型提升制作效率 [7] 精品化内容成果 - 2025年暑期档《念念有词》播放量破10亿,成红果首部双破亿短剧 [10] - 红果"果燃计划"合作近300部短剧,总播放量近百亿,获国际电影节多项荣誉 [10] - 爱奇艺《成何体统》热度峰值5667创平台纪录,腾讯视频《重返八零共白首》获市场认可 [13] 题材多元化与社会价值拓展 - 题材覆盖科幻、非遗、年代创业等,如《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姐姐的三条簪》 [11] - 非遗主题作品《祈安澜》《墨韵新生》实现文化传播与公众教育功能 [14] - 文旅融合剧《和你的桃花源》带动永春旅游收入增长35% [14] - 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涵盖文旅、普法、非遗等六大方向 [15] 就业与经济影响 - 2025年上半年行业创造64.7万个就业岗位,90后从业者占比超60% [16] - 新就业形态特征包括灵活工作时间、数字化创作方式等 [16]
“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举办 爱奇艺(IQ.US)6部制播作品获多项荣誉
智通财经· 2025-07-23 14:39
微短剧盛典概况 - 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在山东烟台举行 旨在表彰兼具情感穿透力与现实表现力的微短剧作品 [1] - 盛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部门联合主办 属于国家级微短剧行业盛会 [16] - 活动通过14项年度推荐展现行业成果 涵盖作品、演员、城市等多个维度 [16] 获奖作品与平台表现 - 爱奇艺6部制播作品获奖 包括《原罪》《七月的风是甜的》《搬砖吧 大小姐》《唐诡奇谭》《楷模》《家里家外》 [1] - 具体奖项分布:《原罪》《七月的风是甜的》《搬砖吧 大小姐》获年度品质微短剧 《唐诡奇谭》获平台年度期待微短剧上新 《楷模》获"向上力量"上新 《家里家外》获年度微短剧 [16] - 年度品质微短剧完整名单包含20部作品 如《鹦鹉》《法官的荣耀》《重回永乐大典》等 [7][8] 行业活动与计划 - 启动"中国精品微短剧展映计划" 由爱奇艺CEO龚宇与广电总局、中国移动咪咕等机构代表共同推动 [17] - 计划将推介具有"时代性 人民性 引领性"的精品内容 [17] - 爱奇艺戏剧中心总经理李莉现场介绍自制短剧《唐诡奇谭》的制播情况 [17] 演员与城市荣誉 - 年度表现力男演员:姚冠宇 代高政 [4] 年度表现力女演员:余茵 许梦圆 [5][6] - 年度观众喜爱演员包括壬格格 徐梦洁 白妍等 [3] 品质演员包括李光复 张晨光 慧慧周等 [10] - 年度上镜城市:福州 临汾 西安 烟台 济宁 苏州 黄山 鄂尔多斯 [9][10] 平台战略与行业影响 - 爱奇艺坚持精品化策略 推出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性的头部内容 [23] - 获奖作品以扎实叙事 精良制作 多元题材和正向价值获得行业认可 [16] - 平台将持续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推动健康向上发展 [23] 新作储备 - 总台年度期待微短剧包括《奇迹》《墨韵新生》《舞动敦煌》等 [10] - 平台年度期待上新作品含《唐诡奇谭》《搏忆》《山河回响》等 [11] - AIGC微短剧板块涌现《英雄》《美猴王》《中国神话》等创新内容 [3]
微短剧何以精微致远
北京青年报· 2025-07-11 07:33
微短剧行业现状 - 微短剧成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最受关注话题,超越传统长剧和综艺 [1] - 行业库存总量达4万部,但有效播放增速从2月44%下滑至6月47% [2] - 长剧年投入超300亿元,短剧投入超120亿元,形成增量市场 [2]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11] - 北京微短剧产值3362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二 [11] 创作与内容趋势 - 同质化导致"爽疲劳",爱奇艺剧本签约率仅2%-3% [3] - 创作逻辑从"流量叙事"转向"影视化表达",如《好一个乖乖女》获11亿小时播放 [3][4] - 精品化转向现实共情题材,如《家里家外》《逃出大英博物馆》等 [4] - 爱奇艺划分竖屏微剧(1-3分钟)和横屏短剧(5-20分钟)两大品类 [5] - 平台推动IP改编,整合近3万部小说IP,开发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 [5] 平台战略与创新 - 爱奇艺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对标长剧品质 [5] - 腾讯视频"十分短剧"品牌追求满分品质,聚焦家庭、青春、创新题材 [6] - 抖音"辰星计划"和"果燃计划"双轮驱动,《家里家外》三天获10亿播放 [6] - AIGC技术压缩成本30%,催生互动剧等新形态 [11][12] - AI应用于剧本优化、镜头设计,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9] 政策与国际化 - 北京市构建全链培育体系,2024年120部微短剧入选国家级推优 [7] - 通州区设立网络视听产业园,2024年产值破10亿元,税收激增100% [7] - 北京市修订国际传播政策,《不完美受害人》获783万元译制奖励 [8] - 近半北京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长月烬明》全球播放量过亿 [8][12] 用户与技术驱动 - 北京用户以女性为主(超60%),25-34岁占比541% [11] - 近四成用户偏好3-5分钟短剧,周末及通勤为观看高峰 [11] - AI与真人结合成为新方向,如《烟雨神游记》引入AI角色 [10] - 超级个体崛起,小团队可借助AIGC完成全流程制作 [9][10]
短剧大咖:当单部成本破200万,为“产品”找买家不丢人
第一财经· 2025-06-28 14:15
流量时代终结,精品化是趋势 -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行业迅速崛起吸引众多玩家[3] - 小红书作为后来者上线精品短剧剧场,爆款短剧《痴人之爱》累计播放量近8千万[3] - 精品化不仅是制作预算追加,更是内容升级,用户审美倒逼平台和制作方提升品质[4] - 专业团队取代非专业团队成为行业主流,微短剧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联动形成新生态[4][5] - 头部玩家开始着眼IP价值构建,原创IP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而非改编长剧或抄袭[5] 行业成本与收益两极分化 - 爆款短剧净利润可达成本的30至40倍,但非爆款可能成本远高于盈利[8] - 微短剧制作成本从初期一二十万上涨至普遍七八十万,部分量产成本达两三百万[9] - 行业探索可复制的爆款模型,底层创作逻辑相似但需避免单纯模仿[9] 多元化商业模式探索 - 电商内容植入成为新收益来源,爆款短剧服饰销量带来的电商流水远超预期[10][11] - 效果广告与微短剧结合,直接引导用户下单,分账收入模式为制作方提供成本想象空间[10] - 行业需平衡艺术与商业,通过盈利吸引资本流入,推动影视行业整体价值提升[10]
微而不弱 短而益精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微短剧《狮城山海》的制作与创新 - 投资过亿的《狮城山海》全程在海外取景,单在马来西亚拍摄95天,打造超过2.4万平方米的南洋历史文化街 [1] - 该剧摆脱"粗制滥造"标签,向"长剧质感"和"电影感"靠拢,实现精品化探索 [1][2] - 通过台网排播结合微短剧快节奏与长剧追剧体验,更新了业界对微短剧的认知 [2] 微短剧行业分类与发展方向 - 微短剧分为三类:10-20分钟横屏短剧(精品化方向)、3分钟竖屏短剧(主流市场)、1分钟小程序剧(付费/广告模式) [2] - 《狮城山海》作为20分钟横屏短剧,推动行业重新思考精品化路径 [2] - 行业需解决快节奏下叙事拖沓、人物动机铺垫不足等问题,平衡主支线篇幅 [2] 内容价值与文化表达 - 以热血故事反映华人"下南洋"艰苦历程,传递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等精神内核 [1] - 通过错落有致的现实描摹,完成主流价值观表达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1][2] - 南洋风情场景的精雕细琢使文化符号跃然屏上,增强观众沉浸感 [1]
陕西西安、河南郑州、浙江东阳挖掘各自优势 从三座城市看微短剧精品化(大数据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15 05:53
微短剧行业发展现状 - 微短剧因体量小、节奏快、情节密成为新兴网络文艺形态,但存在内容粗糙、野蛮生长等问题 [1] - 国家广电总局印发通知促进微短剧行业专业化、精品化发展 [1] - 全国每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 [2] - 郑州平均每天产出4.3部微短剧 [5] - 横店今年一季度接待微短剧剧组780多个 [8] 区域发展特点 陕西西安 - 西安微短剧精品化趋势加强,聚焦现实题材 [2] - 云想科技一季度发行24部微短剧,5部播放量过亿 [2] - 西咸新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去年微短剧产业营收达1.6亿元 [3] - 西咸新区拥有六大拍摄基地、三大制作基地等设施 [3] - 陕西省计划两年内推出200部以上精品微短剧,培育15家以上领军企业 [3] 河南郑州 - 木马影视基地拍摄1100多部微短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 - 郑州发布扶持政策后微短剧产量显著提升 [5] - 郑州日新阅益公司AI剪辑系统将后期处理从3天缩短至5小时 [6] - 微短剧拍摄带动景区游客量增长30% [6] - 村民通过参与微短剧拍摄人均每月增收4000元 [6] 浙江东阳 - 横店影视城转型为微短剧拍摄基地,平均每天接待10多个剧组 [8] - 横店宋街影视拍摄基地改造9个场景专门用于微短剧拍摄 [8] - 浙江累计28部剧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创作计划 [10] - 浙江今年拟推出40部优秀文旅微短剧作品 [10] 内容与技术发展 - 《老盔有了新主人》关注京剧艺术传承 [2] - 《人活一口气》累计播放量达2.5亿 [2] - 《一姐》累计播放量破亿 [2] - 云想科技研发AIGC应用产品用于剧本创作和素材生成 [2] - 《快乐萌宝有功夫》将乡村儿童故事与少林功夫结合 [6] - 《清明上河图我是画中人》实现影视文旅融合 [10]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西咸新区十里沣河影视基地日均接待10个剧组 [3] - 木马影视基地拍摄场景日租金3000元左右且供不应求 [6] - 横店影视城提供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 [9] - 浙江探索"微短剧+文旅"融合新模式 [10]
微短剧投资过亿意味着什么(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5-09 05:53
微短剧市场规模与投资趋势 - 微短剧产业2024年市场规模已超500亿元,预计将持续增长 [2] - 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成为最受欢迎的文艺类型之一 [2] - 单部微短剧投资从20万-60万跃升至千万级,近期《狮城山海》突破亿元大关 [1][2] 制作质量与行业升级 - 高投资推动微短剧呈现"长剧质感",制作精致度显著提升 [1] - 亿级投资已与头部长剧集及中等成本电影相当,标志行业质变 [1] - 工业化制作案例增多,如《家里家外》通过成本投入打造年代质感 [3] 市场驱动与创作平衡 - 流量吸引资金和人才涌入,形成推动行业迭代升级的正反馈循环 [2] - 行业共识从满足商业需求转向追求"产品"与"作品"的双重价值 [2] - 需警惕过度追求投资规模,保留小成本、短周期的独特优势 [3] 行业标杆与案例参考 - 电影《大决战》《流浪地球》印证高投入对内容质量的保障作用 [3] - 微短剧精品化应注重品类多样性,不以成本为唯一衡量标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