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搜索文档
VC/PE半年IPO成绩单
投资界· 2025-07-17 15:23
IPO市场回暖 - 2025年上半年中企IPO数量同比上升,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及平均发行回报倍数均持续回暖 [3] - 2025年上半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共73家,背后涉及346家机构,有被投企业IPO的机构数同比上升36.2% [5] - 2025年上半年收获3个及以上中企上市的机构共16家 [5] VC/PE机构IPO表现 - VC/PE机构持有2025年上半年新增IPO企业的账面股份总价值(按发行价计)为1058.83亿元,同比上升65.6% [5] - 按6月30日收盘价计算,所持上市企业股份的账面价值超30亿元的有15家VC/PE机构,合计超825.58亿元 [5] - 中金资本以6家被投企业上市数量位居榜首,红杉中国、华金资本、君联资本各有5家被投企业上市 [6][7][8][9] VC/PE支持的IPO总量及渗透率 - 2025年上半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同比上升35.2%、环比下降2.7% [13] - VC/PE支持的IPO中企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565.49亿元,总规模同比上升51.7%、环比上升67.2% [13] - 2025年上半年中企上市市场VC/PE渗透率为67.0%,A股的VC/PE渗透率为82.4%,境外市场VC/PE渗透率为53.4% [17] IPO账面回报 - 2025年上半年VC/PE支持IPO中企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为3.74倍 [20] - A股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3.41倍,境外市场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4.07倍 [20] 市场展望 - 2025年开年以来中企IPO市场多层面释放回暖信号,IPO批文发放节奏出现提速迹象 [23] - 科创板有望恢复第五套标准适用、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23] - 中企赴港上市热潮持续升温,但IPO数量在短中期内预计将不会恢复至2021年左右的高峰 [23]
一季度募投市场观察: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显现回暖迹象
新华财经· 2025-05-06 22:42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数量及规模同比降幅收窄至2.9%,较2024年全年降幅(43.0%、20.8%)显著改善,显现止跌回稳态势 [1][2] - 投资案例数同比回升12.2%,但披露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7.9%,若剔除极值案例影响估算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人民币,同比降幅收窄至8% [4] 募资端分析 - 人民币基金主导市场,新募集988只(占比99.6%),规模3426.16亿元人民币(占比98.7%),规模同比上升1.7%,占比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 [2] - 外币基金持续低迷,仅4只完成募集(同比-71.4%),规模44.68亿元人民币(同比-77.9%) [2] - 创业投资基金数量占比超65%(657只),规模1117.20亿元人民币(同比+2.6%),成长基金募资规模居首达1884.70亿元人民币(同比+42.4%) [3] - 地域分布:浙江新募基金数量最多(204只),北京募资规模最高(623.00亿元人民币,同比+6.2%) [3] 投资端分析 - 硬科技领域为重点投资方向,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案例数(514起,同比+12.5%)和金额(434.76亿元人民币,同比+37.0%)均居首 [4] - IT行业和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分列二、三位,机械制造和清洁技术领域投资金额同比增幅显著(+85.2%、+97.2%) [4] - 江苏、上海、浙江、深圳、北京为投资集中地,江苏案例数最多,浙江金额增幅显著 [4] 政策支持 - 《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差异化管理和降低返投比例等措施,引导长期资本作用 [5] - 《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的通知》推动险资参与股权投资 [5]
一级市场的四大“卷”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4-06 16:50
行业现状 - VC/PE圈内卷现象严重,募、投、管、退各环节竞争激烈,影响行业健康发展[4] - 从业人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压得人都快喘不过气儿了快"[4] 卷投资轮次 - 投资轮次界限模糊,出现A+++甚至A+++++轮等非标准轮次[5] - PE机构向早期项目延伸,VC机构向天使轮/种子轮布局,导致早期项目估值水涨船高[5] - 2024年7月数据显示A轮融资234起占比超40%,VC阶段交易数量占比近80%[5] - 种子轮项目出现数千万融资案例,机构面临更大项目筛选压力[5] 卷募资 - 基金规模竞争加剧但新成立基金数量降至近十年谷底[7][8] - 机构需满足地方政府返投要求,导致投资受限和项目质量下降[8] - 行业分化明显,头部机构轻松募资而中小机构面临困境[8] 卷岗位职责 - 机构精简人员导致一人多职现象普遍[9] - 从业者每周工作超60小时成常态,需具备更广泛知识和技能[9] - 工作压力导致人员流失,留存者面临工作平衡难题[9] 卷退出 - 优质项目和退出渠道稀缺,机构被迫折价出售或强制回购[10] - 国内私募股权基金退出金额仅占出资金额31.8%,远低于美国148.7%[10] - 司法程序回购案件平均执行回款率仅6%,100%回款案件仅占4.62%[10] 行业建议 - 投资机构应回归理性,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投资阶段[12] - 提升专业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吸引多元化资金来源[12] - 合理分配工作职责避免效率低下和人员流失[12] - 探索多元化退出渠道降低对单一方式的依赖[13]
清科倪正东:一级市场亟需更好的流动性
投资界· 2024-12-10 16:47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进入调整期,2024年前三季度基金管理人减少751家至1.2万家,新登记80家同时注销800家,新备案基金3000多只但取消备案超1800家 [5] - 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洗牌现象明显 [7] - 人民币基金占比从20年前的20%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98.5%,深刻改变创投生态 [13] - 市场资金加速集中化,TOP200案例占全市场投资金额超60%,头部机构投资案例数占比约40%但比例微降 [18][21] 募资与投资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VC/PE总募资规模近1万亿元同比下降26%,新募集基金2777只数量下降50% [7] - 国资背景LP出资占比达81.2%,国资管理人新募人民币基金占比70% [10] - 人民币基金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行业希望外资占比维持在20%-30% [13] - 投资端出手4000亿元同比下降28%,投资企业5000多家 [13] - 硬科技领域(IT/半导体/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投资金额占比达64.9% [15] 地域分布特点 - 长三角地区投资占比从十年前的27.1%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9.8%,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16] - 大湾区投资占比16.8%,京津冀占比下降,三大创投聚集区格局形成 [18] - 政府基金成为重要出资方,头部机构与地方国资基金合作竞争加剧 [21] 退出市场挑战 - 2024年前三季度退出案例2856笔同比下降60%,IPO数量723个同比下降51.3% [21] - VC/PE支持的IPO涉及机构440家同比下降50%,持股账面价值1193.65亿元同比下降60% [23] - IPO退出案例占比从54%降至25%,行业面临流动性挑战 [26] - 处于退出期和延长期的基金规模近20万亿元,S交易需求倍增 [29] 未来投资方向 - 人工智能赛道爆发式增长,成为2024年最火投资领域 [28] - 存量资产交易空间大,非IPO类退出占比从50%增至75%(美国为95%) [29] - 全球产业链重组带来出海机遇,但重仓中国仍是共识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