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交易

搜索文档
破解复杂市场,施罗德资本如何领跑人民币S交易?
搜狐财经· 2025-07-03 21:15
全球私募股权市场与S交易现状 - 在全球私募股权市场退出通道收窄、流动性下降的背景下,S交易已成为重要的退出解决方案之一 [2] - 尽管S基金受到业内高度关注且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市场实际交易规模与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人民币S交易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 [2] - 估值定价、交易流程合规性、买卖双方预期差距大等因素导致S交易率不高,无法满足LP/GP当下急迫的流动性诉求 [2] 施罗德资本的背景与优势 - 施罗德投资集团拥有逾220年历史,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富时100指数成份股公司,具备专业的全球投资视角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4] - 施罗德资本早在1994年就在上海设立了首个中国内地办事处,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非公开市场投资机会 [4] - 施罗德资本私募股权团队依托集团积累的成熟结构化设计、估值方法论以及全球网络,能够快速适应市场诉求、建立定价优势 [5] - 通过7只QFLP基金,施罗德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团队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引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外资 [5] 施罗德资本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与布局 - 施罗德资本自1998年进入中国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起,已建立覆盖本地项目源和优质GP的立体资源网络 [7] - 施罗德资本提出"培育型"VC投资理念,陪伴公司成长并提供"首轮资本"支持,成为许多本土GP的"基石投资人" [7] - 施罗德资本私募股权团队具有双币种(美元和人民币)配置能力,深度融入中国GP/LP生态,能够获取市场稀有的GP-led投资机会 [7] - 施罗德资本在中国的投资策略聚焦长期结构性机会,包括消费、中小企业的服务与赋能、科技创新与进口替代三大主题 [8] - 截至2024年7月,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约60% [8] 施罗德资本在S交易领域的实践与成果 - 施罗德资本私募股权团队在挑选GP时注重考察综合退出能力、基金底层资产的稳健性、交易短期流动的可预见性等要素 [10] - 施罗德资本高比例跟投与投资人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性,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库做好投后赋能工作 [10] - 施罗德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团队最新成立的人民币基金聚焦人民币S交易机会,旨在助力优质企业持续发展并为投资者提供灵活的现金流 [10]
欧洲老钱加码投资!IDG设5亿美元多资产接续基金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20:20
交易概述 - LGT资本联合领投IDG资本5亿美元的多资产接续基金 该基金包含13项资产组成的分散化投资组合 [1] - 交易涉及在岸与离岸结构以及多样化的资产类别 展现了LGT全球S市场平台的执行能力 [2] - IDG资本近年来在S交易领域动作频频 合作对手均为国际知名资产管理机构 [1] LGT资本背景 - LGT是国际私人银行与资产管理集团 由列支敦士登王室家族全资控股 历史逾90年 [2] - 截至2024年底管理资产规模达3675亿瑞士法郎(约4611亿美元) 全球30多个地区设分支机构 员工超6000人 [2] - 子公司LGT资本专注于私募投资、多元另类及分散化策略 是领先的多重另类投资方案供应商 [4] - 采用FOF基金模式 已与中国优质PE开展合作 注重团队与合伙关系而非单纯投资价格 [4] 交易意义与行业影响 - 反映亚太地区S市场日益增长的成熟度与规模 为利益相关方实现长期价值 [2] - 标志亚太区S交易市场成熟 折射私募股权投资新范式和中国市场未来演变方向 [6] - IDG采用"多资产"策略涵盖13项境内外资产 展现资产管理高度自信 提供更广泛LP流动性解决方案 [6] - 交易复杂度高 需驾驭多重司法管辖与监管框架 整合不同币种和架构资产 吸引全球买家 [6] 战略与能力 - LGT资本利用母基金优势建立数千个优质GP和基金网络 采用自上而下地域选取策略 [5] - 运用构建GP领投S交易和处理复杂跨基金结构的专业知识完成本次交易 [5] - IDG资本展现全球配置和盘活资产能力 资产组合对国际资本具吸引力 [6] - LGT持续贯彻长期发展战略 在亚太及欧洲同步拓展业务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投资能力升级 [4]
投资对赌协议:创业者的“卖身契”
搜狐财经· 2025-06-30 06:12
对赌协议与创业困境 - 锤子科技因1500万借款纠纷一审败诉,需偿还本金并按年利率6%支付利息,诉讼费12.7万元一并承担 [3] - 2023年以来,百神药业、优迅医学、风和医疗等以IPO为对赌目标的企业接连触发回购条款 [3] -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对赌协议使用率高达90%,而硅谷仅为2% [3] - 全国1585万失信被执行人里,中小微企业主占多数,超60%的企业在被列入黑名单时已无资产可执行 [1] 资本市场的博弈与扭曲 - 对赌协议从风险平衡工具异化为"短平快"的博弈手段,创业者与资本的博弈演变成零和游戏 [1] - 部分投资机构将对赌作为护身符,只关注短期达标企业,忽略长期竞争力 [8] - 罗永浩、蓝城兄弟创始人、纽诺教育创始人等因对赌失败背负沉重债务或被迫离开公司 [6] - 90%的人民币基金项目设置了回购条款 [10] 港股成为对赌企业的"逃生舱门" - 当前约有13万个投资项目、涉及超1万家企业面临退出困局 [9] - 映恩生物在港交所首日暴涨113%,但其背后是18亿亏损和2025年上市对赌死线 [10] - 卡游若2026年未上市,需以年息8%赎回1.3亿美元优先股并赔付5200万美元利息 [11] - 周六福五次冲击资本市场,李氏兄弟背负1.6亿元回购压力转战港股 [11] - 2014-2024年间港交所IPO募资3030亿美元全球居首,2025年宁德时代、蜜雪冰城等巨头加入推动融资额突破600亿港元 [11] 国资与耐心资本的崛起 - 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壮大耐心资本"理念,要求国有资本率先垂范 [4] - 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国资降低返投要求、提高容亏率、延长基金期限 [5] - 部分国资机构开始警惕对赌风险,认为其可能扭曲企业行为并引发连锁反应 [8] - 金融监管总局在18城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贷款占比上限提至80%、期限放宽至10年 [18] S交易与并购市场新趋势 - 2024年国内股权退出交易萎缩,S交易规模550亿元同比下降26%,但老股交易占比达29% [12] - 科勒资本与金沙江创投完成2.29亿元S交易,涵盖8个中国消费科技项目 [13] - 人民币S交易市场供需错配,机构常能以成本价或折价收购资产 [14] - 地方国资从基金招商转向直接收购上市公司,以30亿市值公司为例,收购30%股权约需9亿元 [17]
银行系资金加速涌入,政策型LP关注存量消化|月度LP观察
FOFWEEKLY· 2025-06-25 18:17
市场概况 - 5月份出资机构数量减少,出资笔数回落,市场活跃度环比下降18%,但同比增长58% [3]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新备案339只,环比降低18.71%,同比增加36.69%,其中创业投资基金占比63%(214只) [5] LP类型动态 政策型LP - 出资占比最高达40.41%,但出资额环比骤降26.8%,主要受地方政府债务监管趋严影响 [7][9] - 通过S交易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包括四川振兴科创接力基金完成GP主导型S份额交易,受让鼎量弘毅贰号基金部分份额 [10] - 北京政府出资平台集中大额出资,如海淀区国资投99亿参与中关村科学城三期基金,总规模增至200亿 [9] 金融机构 - 出资规模爆发式增长,5月规模超252亿,环比上升77%,其中保险占比49% [14] - 政策驱动明显:保险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至50%,深圳试点支持险资投私募股权基金 [15] - 银行系AIC创新"债转股+股权投资"模式,中银金融在深圳、厦门等地基金持股比例高达99.98%和69.9% [16][27][28] 产业型与财务型LP - 产业型出资占比33.98%,活跃度环比下降13%;财务型占比20.04%,活跃度环比降25% [7][18] - 收缩主因包括制造业PMI处于收缩区间(49.5%)、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6% [18] 区域布局 江苏 - 出资活跃度持续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带动三只专项基金备案,总规模70亿 [20][22] - 投资方向高度聚焦:高端功能材料(30亿)、海洋经济(20亿)、高端装备(20亿),覆盖碳纤维、海洋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 [22][23] - 盐城市通过4只专项基金布局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产业 [24] 北京 - 金融机构主导大额出资,中银金融在四地落地基金,深圳中鑫鹏翔科创基金认缴额达49.99亿 [27][28] - 投资方向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服务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27] 活跃机构案例 - 元禾控股:累计管理规模超1200亿,聚焦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投资 [30][31] - 高信资本:专注集成电路半导体、新材料领域,已投晶合集成等30余家企业 [32] 市场趋势 - S交易市场活跃度提升,成为政策型LP重要退出渠道 [11] - 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如险资配置、银行AIC)持续加码硬科技,对冲市场短期降温影响 [34]
2024年,S交易呈现这五大特征
证券时报网· 2025-05-23 21:54
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S基金)交易概况 - 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达1078亿元,同比上涨46%,创历史新高 [1][2] - 全年共发生395起交易事件,覆盖374只基金 [2] - 2024年四季度交易规模飙升,带动全年数据创新高 [2] 市场参与主体特征 - 卖方以金融机构和政府资金为主,两者存量规模大且退出需求紧迫 [1][2] - 买方市场中政府资金交易总规模最高,企业投资者交易笔数最活跃(但多为小额交易) [1][2] - 投资机构交易规模显著增长,出现多起GP承接LP基金份额案例,涉及国资LP退出期基金 [2] 标的基金类型分布 - 股权类基金占绝对主导:创业基金(54.5%)、成长基金(29.7%)、早期基金(7.2%)合计占比91% [3] - 股权类基金交易规模达948亿元,占总交易规模的88% [3] - 基础设施基金交易规模85亿元(占比8%),超过早期基金 [3] 底层资产赛道特征 - 底层资产高度集中于"硬科技"领域,TOP4赛道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企业服务 [4] - 2024年374只基金共投资2559家公司,与2023年(307只基金/2572家公司)保持稳定 [4] 区域交易平台表现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转让73单(60.88亿份/48.46亿元),质押67单(139.33亿份) [5][6] - 上海份额转让平台:成交总金额249.23亿元(全国第一),88%交易额来自上海本地国企 [6] 2024年S交易五大特征 1) Late-S交易(退出期/清算期标的)为主流 [7] 2) 股权类基金份额交易规模与笔数双第一 [7] 3)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均活跃参与买方市场 [7] 4) 交易结构复杂化趋势明显 [7] 5) 机构化交易方增多缓解信息不对称 [7]
S基金专题丨海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观察:(一)2024年交易篇
搜狐财经· 2025-05-23 21:08
全球私募股权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私募股权市场呈现结构性复苏特征,投资与退出活动回暖但筹资端持续承压 [1] - 2024年全球私募股权并购交易规模达6,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退出总额4,680亿美元,同比增长34% [1] - 行业募资额连续第三年下降,全年募资1.1万亿美元,同比减少24%,较2021年历史峰值下降40% [1] -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成为破解行业流动性困局的突破口,S交易通过优化基金存续期管理帮助提升DPI等核心业绩指标 [1] 海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总览 - 2016—2024年海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呈现"波动上升—疫情回调—结构性复苏"的变化轨迹 [5] - 2024年交易量达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45%,较2021年峰值增长22.7%,刷新历史纪录 [5] - 本轮复苏受卖方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与买方新增资金影响,卖方因传统退出路径回报下降转向S交易,买方因资金涌入推动多样化交易策略 [6] - 2024年LP主导交易规模达87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占市场份额54%,GP主导交易规模75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占比46% [9] - LP主导市场头部集中化加剧,前8大投资者占据50%的交易份额,GP主导市场呈现"明星资产虹吸效应",单一资产接续基金占比提升至48% [9] 海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特点 交易类型与资产特点 - GP主导交易中并购基金交易量占总GP主导市场交易量的约82%,风险/成长资产交易比重有所上升 [10] - 接续基金占据GP主导市场79%的份额,单一资产接续基金占比48%,多资产接续基金占比31%,结构化工具贡献15%的市场份额 [14] - LP主导交易中养老金和金融机构成为最活跃的卖方,分别占交易量的28%和25% [16] - LP主导交易以并购资产为主,中小型并购基金资产凭借价格优势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19] 交易资产价格持续改善 - GP主导交易中接续基金定价走强,单一资产接续基金87%的交易项目折价率在90%以上,多资产接续基金71%的折价率在90%以上 [21] - LP主导市场平均定价回升到净资产价值的90%,并购基金交易价格达净资产价值的94%,信贷资产价格跃升至91%,风险/成长型基金交易价格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 [23] 交易行为趋于成熟 - 联合领投/共同投资模式成为新趋势,中小规模投资者通过协作突破资金门槛,平均单笔认购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中小型机构占比从8%提升至15% [27] - 市场资源向优质资产集中,50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交易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5000万美元以上大额交易比重提升9个百分点 [28] - 延期支付工具使用率上升,采用延期支付的市场参与者增加3倍,6—12个月的付款期限是市场主流选择 [29] 海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篇小结 - 2024年市场以创纪录的交易规模迈入复苏新阶段,驱动因素包括卖方流动性压力与买方资金端涌入 [30] - 市场格局呈现LP与GP主导型交易并行,接续基金、并购资产为主流,资产交易价格持续改善 [30] - 联合领投模式普及、优质资产资源集中化、延期支付工具创新等变化凸显市场成熟演进 [30]
直面S交易困局,上海推出基金份额估值指引
证券时报网· 2025-05-21 21:24
行业动态 - 上海股交中心推出基金份额估值指引 旨在促进S交易标准化和规范化 提高市场效率 [1] - S交易市场热度消退 行业呼吁耐心资本支持以推动发展 [3] - 全国已有8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获批设立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 [4] 估值体系 - 基金份额估值是S交易核心要素 但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结构复杂等痛点 [4] - 上海股交中心发布估值指引 涵盖项目层面7种主流估值方法和基金层面不同分配方案 [4] - 估值系统与指引结合 为行业形成共识定价体系奠定基础 后续将探索创新模式 [4] 市场数据 - 上海股交中心份额转让和质押业务规模全国第一 2024年新增交易金额突破百亿元 [5] - 截至5月18日 平台累计成交121笔基金份额 总金额252.44亿元 完成44单质押业务融资99.34亿元 [5] - 私募股权存量资产规模达15-20万亿元 但有效买方仅百亿元量级 供需失衡 [8] 机构动向 - 科勒资本完成2.29亿元GP主导S交易 为公开的第二笔中国S交易 [6] - 中金资本已发行3只S基金 形成规模超20亿元的产品群 专注接续重组策略 [7] - 外资和券商等金融机构逐步关注S基金 科勒资本计划结合本土实际发展人民币市场 [6][7] 生态建设 - 上海S基金联盟汇聚百余家一线机构 包括国家级母基金、央企基金和全球知名S基金 [9]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后管理研究报告》发布 解析运营、估值、税务等核心要点 [9] - 投后管理能力被视为机构核心竞争力 需实现从资金支持到价值共创的跃迁 [9] 区域发展 - 上海具备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及私募基金集聚优势 被视作S基金发展高地 [10] - 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效应为上海打造S基金新高地提供支撑 [10]
S基金破解私募股权退出难题,陆家嘴金融沙龙热议未来多元化生态
第一财经· 2025-05-15 19:04
S基金行业背景与发展阶段 - S基金主要投资策略是从现有LP或GP手中购买私募股权权益,交易类型包括LP份额转让、底层资产打包出售、基金接续重组三类,其中基金接续重组复杂度最高[2] - 行业发展分为三阶段:2014年前为理念输入期,2014-2018年为萌芽起步期,2019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专业买方陆续进场[2] - 2022年S基金交易总额达1021亿元人民币,2023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交易额下降,2024年四季度交易量环比回升且单笔规模上升[2] S基金市场驱动因素 - 人民币基金密集进入退出期叠加LP对DPI要求提高,推动退出诉求集中释放[3] - 2023年9月后IPO收紧与一级市场估值重塑短期施压但中长期利好S基金发展[3] -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包括建立交易平台、发布配套政策等推动生态升级[3][8] - 经济周期换挡及市场波动增大流动性需求,国资LP和民营LP均存在迫切的资产盘活需求[3][6] S基金核心优势 - 降低投资风险:底层资产明确,规避盲池投资不确定性[4] - 缩短回款周期:跳过前期等待阶段,现金流回流速度显著快于直投基金[4] - 折价交易机会:即时获得账面浮盈且收益率较直投基金更稳健[4] - 双重合规性:满足国资LP价格底线要求与民营LP交易效率需求[6] 当前发展挑战 - 估值定价困难:非标属性导致买卖双方定价分歧,国资对折价交易接受度低[7] - 交易流程复杂:GP主导型交易需协调多方利益,决策链条长[6][7] - 生态配套不足:中介服务专业化程度有限,重复征税问题抑制买方意愿[7] - 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估值标准,重点项目权重分配影响交易成功率[6] 未来发展趋势 - 交易策略多元化:接续基金、结构化交易、尾盘重组等复杂策略占比提升[7] - 买方生态丰富化:除传统VC/PE外,并购基金、基建基金加速参与S交易[8] - 管理人能力升级:需兼具母基金经验、投行交易能力及连续性S交易经验[8] - 政策基础设施完善:地方政府通过试点促进二级交易,平台化建设提速[7][8]
清科倪正东:一级市场亟需更好的流动性
投资界· 2024-12-10 16:47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进入调整期,2024年前三季度基金管理人减少751家至1.2万家,新登记80家同时注销800家,新备案基金3000多只但取消备案超1800家 [5] - 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洗牌现象明显 [7] - 人民币基金占比从20年前的20%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98.5%,深刻改变创投生态 [13] - 市场资金加速集中化,TOP200案例占全市场投资金额超60%,头部机构投资案例数占比约40%但比例微降 [18][21] 募资与投资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VC/PE总募资规模近1万亿元同比下降26%,新募集基金2777只数量下降50% [7] - 国资背景LP出资占比达81.2%,国资管理人新募人民币基金占比70% [10] - 人民币基金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行业希望外资占比维持在20%-30% [13] - 投资端出手4000亿元同比下降28%,投资企业5000多家 [13] - 硬科技领域(IT/半导体/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投资金额占比达64.9% [15] 地域分布特点 - 长三角地区投资占比从十年前的27.1%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9.8%,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16] - 大湾区投资占比16.8%,京津冀占比下降,三大创投聚集区格局形成 [18] - 政府基金成为重要出资方,头部机构与地方国资基金合作竞争加剧 [21] 退出市场挑战 - 2024年前三季度退出案例2856笔同比下降60%,IPO数量723个同比下降51.3% [21] - VC/PE支持的IPO涉及机构440家同比下降50%,持股账面价值1193.65亿元同比下降60% [23] - IPO退出案例占比从54%降至25%,行业面临流动性挑战 [26] - 处于退出期和延长期的基金规模近20万亿元,S交易需求倍增 [29] 未来投资方向 - 人工智能赛道爆发式增长,成为2024年最火投资领域 [28] - 存量资产交易空间大,非IPO类退出占比从50%增至75%(美国为95%) [29] - 全球产业链重组带来出海机遇,但重仓中国仍是共识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