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搜索文档
我们为何呼唤简约美学(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11-20 06:20
艺坛百花,竞相盛放。第十八届文华奖单项奖揭晓,23个剧目的有关创作和演职人员获奖,充分肯定了 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5个创作环节的杰出贡献,彰显了舞台艺术发展的风向标。本版"创 作谈"栏目今起约请第十八届文华奖单项奖获奖者,畅谈创作感悟,共话艺术人生。 ——编 者 毫无疑问,中国舞台视觉艺术正进入多元融合、创新突破的黄金期:从哲学思考到技术应用,从传统转 化到当代表达,从彰显地域特色到追求更广泛的共鸣共情。文华奖获奖作品所展现的创新趋势表明,中 国舞台美术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条路既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又面向现代科技的广 阔天地。 舞台之下,观众不仅记住了精彩的表演,更记住了那些震撼的视觉画面——《天下大足》的光影交错、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光影故事、《正义必胜》的光影史诗。这些画面汇成新时代中国舞台艺术的"视 觉志",作为见证者和创造者,与有荣焉。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一级舞美设计)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0日 20 版) 新时代舞台艺术的视觉创意,体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叙事转变。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视觉语言。 由任冬生担任视觉总监 ...
仲音:从“四本账”说说消费和浪费
人民日报· 2025-11-18 08:28
消费与浪费的内在统一 - 鼓励消费和反对浪费是内在统一的,旨在实现更有效益的增长、更有品质的生活和更有价值的追求 [1] -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激发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潜力 [2] - 摒弃盲目攀比,讲求理性个性,促使消费品质向上、资源消耗向下、产业赛道向新 [3][4] 无人机产业与消费升级 - 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全球领先,是低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催生出无人机驾驶员等新职业 [2] - 购买高品质无人机满足有效需求,是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的体现 [2] - 消费者的消费链(如购买器材、约培训)折射出完整的产业链 [2] 新能源汽车与绿色消费 - 车网互动放电价格政策使参与放电的电动汽车车主每年有望获取近3000元收益 [3] - 电动汽车通过谷时充电、峰时放电变身为移动充电宝,降低车主使用成本,缓解电网负担,减少全社会碳排放 [3] - 绿色消费从“备选”变为“必选”,支持绿色消费的政策形成合力,绿色低碳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3] 文化演出市场与消费需求 - 文化演出市场活跃,例如上半年脱口秀专业剧场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 [4] - 跨城追剧等文化“迁徙”现象映照出消费需求的变化 [4] - 以文化人与以文润城相融合,培育出新时代的消费新图景,如“苏超”、“村超”火爆,特色美食助力打造文旅品牌 [4] 政府支出与民生投入 - 某地方政府2024年财政总收入达116.4亿元,其民生支出为106.4亿元,同比增长2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5% [5] -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集中财力办大事,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百姓身上 [5] - 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比去年增加30%,截至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5]
从“四本账”说说消费和浪费
人民日报· 2025-11-18 06:01
消费政策导向 - 政策核心在于鼓励消费与反对浪费的内在统一,旨在通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来释放消费潜力[1] - "十五五"规划建议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调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1] 无人机产业 - 无人机产业是中国低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产业全球领先并催生出无人机驾驶员等新职业[2] - 以深圳"以旧换新"政策为例,消费者花费约1万元购置无人机套装及相关培训,消费链折射产业链发展[2] - 行业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实现有效需求与优质供给的良性循环[2] 新能源汽车产业 - 车网互动放电价格政策为新能源汽车车主创造收益,据测算参与放电的车主每年有望获取近3000元收益[3] - 车网互动技术使电动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实现谷时充电、峰时放电,降低车主使用成本并缓解电网负担[3] - 绿色消费从"备选"变为"必选",支持绿色消费的政策形成合力,促使消费品质向上、资源消耗向下[3] 文化演出市场 - 文化演出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上半年脱口秀专业剧场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4]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剧目场场爆满,催生跨城追剧等文化消费新现象[4] - 文化消费带动文创产品发展,形成小小票根的长尾效应,点亮城乡新貌[4] 政府财政支出 - 浙江象山县2024年财政总收入达116.4亿元,其中民生支出达106.4亿元,同比增长2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5%[5] - 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比去年增加30%,截至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5]
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人民日报· 2025-11-04 05:51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 集团为国家级文化央企,拥有70余年艺术传统,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1] - 集团参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等重大国事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 [1]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连续3年稳居中国舞剧票房榜首,全国巡演超800场,赴海外演出50余场 [1] - 集团与故宫博物院及多地合作打造《永乐未央》等剧目,并利用抖音等社交媒体触达年轻群体 [2] 中兴通讯 - 公司在利比里亚建成128座太阳能通信基站,为超过58万人提供信息服务 [3] - 在南非完成全球首个五频RRU商用部署,将网络覆盖延伸至偏远地区 [3] - 在云南山区发起"有间兴教室"项目,通过远程支教与教具帮助儿童 [3] - 在青海可可西里部署生态监测网络,为藏羚羊构筑数字防护网并保障巡山队员通信 [3] - 在河南安阳利用5G-A与无人机技术构建"空中生命走廊",将急救血液运送时长平均缩短30分钟 [4] - 在青岛推出中国城轨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提升地铁运营智能水平 [4] - 在陕西榆林大海则煤矿实现5G全矿井网络,支持地面与井下高清视频通话 [4] - 公司推出AI家庭"四大件",帮助家庭成员体验智能生活 [4] 谷雨生物科技 - 公司锚定自主知识产权原料研发,建设青囊研发中心,拥有超百人跨学科科研团队 [6] - 通过三大自研专利技术,将光甘草定纯度提升至99%,透皮吸收率提升3.4倍 [6] - 利用双专利"智酶仿生科技"实现超98%高纯度稀有人参皂苷CK的量产 [6] - 品牌以中国传统节气命名,深耕中国女性肤质研究,产品设计融入宋瓷美学并获国际设计大奖 [6] - 在新疆建立超百亩光果甘草科研种植基地,带动当地就业增收 [6] - 连续两年实施"雨木共生"计划,构建绿色消费循环 [6] 格力电器 - 公司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近80摄氏度地表温度环境下进行空调极限测试,高管在玻璃屋内生活48小时 [7] - 公司将净水机搬到黄河边,现场取水净化成直饮水 [7] - 公司牵头的两项制冷压缩机ISO国际标准通过并发布,需超过2/3成员国同意且不超过1/4反对 [7] 京东工业 - 公司通过"超级供应链"服务工业等实体经济数智化转型 [9] - 今年以来公司联合20多个城市发起"链动众城、万亿降本"行动,联动5000多家大中型制造业企业 [9] -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供应链总成本约为115.19万亿元,数智化转型可降低约6.77万亿元成本 [9] - 公司发布十大行业专属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数智化落地 [10] 人工智能行业 - 国产AI品牌DeepSeek崛起,正加速成为中国科技出海的新名片 [11] - AI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提升模型参数规模、优化架构设计、提升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1] - 多模态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汽车品牌用户提供更多安全感、舒适感和未来感 [11] - AI模型推理成本显著降低,为中小型品牌和创业者提供触手可及的服务 [11] - 轻量模型可部署到边缘设备和用户手机,使品牌服务无处不在 [11]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到5.15亿 [12] 陕西建工集团 - 集团作为陕西首家营收千亿元级上市公司,业务涵盖建筑全产业链,项目分布在中国及45个国家和地区 [13] - 集团加快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目前运营项目200多个,涉及智慧城市、能源交通等多领域 [13] - 集团承建电化学储能电站中核莎车光储一体化项目、世界海拔最高的西藏阿里光伏工程 [13] - 集团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19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3] - 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中,集团参建了其中的40个 [13] 云南省经济发展 -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5亿千瓦,绿电占比超90%,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16] - 2024年绿色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成为工业增长核心动力 [16] - 2025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出口达147.4亿元,鲜切花、咖啡、坚果等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16] - 鲜切花、咖啡、烟草出口值居全国第一,昆明斗南花市年交易量占全国70% [16] - 中老铁路开通以来累计运输货物超7000万吨,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 [16]
以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未来
人民日报· 2025-10-09 09:11
典守文脉 - 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超过195万件(套),是第五次文物清理工作的成果 [2] - 从2014年开始对甲骨、明清尺牍、清宫老照片等15个大类文物藏品进行清查整理,文物数量较2010年公布的180万余件(套)再次增长 [3] - 2002年启动近百年来最大规模古建筑整体维修,持续18年,使开放区域从不足30%扩大到65%以上 [5] - 新时代提出“平安故宫”建设,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文物防震、消防安防系统全面升级,建成覆盖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安防系统 [6] -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拨出2000多万元专款用于修缮,1953年组建古建维修队,10年间完成430多项工程,使16万平方米古建筑大都得到修缮 [4] 服务人民 -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院首日,民众热切期盼一睹故宫风采,象征普通民众可以走进宫殿 [7] - 参观人次从1949年100万增长到2002年700万,2012年突破1500万,假期单日峰值一度冲破18万 [10] - 2015年6月13日首次实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新规,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约、错峰、限流”机制 [10] - 扩大开放区域如寿康宫、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成为展厅,有效分散客流,优化参观路线 [11] - 推出“一站式”票务系统,缩短进馆时间,青少年和老年观众可享便捷预约通道,改善洗手间、休息区等基础服务设施 [11] - 开展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如“故宫知识课堂”“暑期公益体验课”,出版多种类型教育图书,开设数字化手语导览项目和无障碍志愿服务 [11] - “百堂故宫传统文化公益课”项目2年时间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入近40所学校,将文化送到边疆民族地区及海外 [11] 活化利用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故宫收藏画作《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已在全球巡演超过800场,是文物活化的代表 [14] - 通过现象级大展如“百年守护”“石渠宝笈特展”“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等,应用多媒体、场景复原、沉浸式体验等现代展陈技术 [14] - 基于文物元素开发创意产品如故宫文具、“紫禁瑞兽”帆布包、“故宫猫”鼠标垫、故宫口红,受到年轻人喜爱 [14] - 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紫禁城”,推出VR/AR、数字展览、线上直播,数字文物库上线海量高清文物图像供公众免费使用 [16] -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以及“每日故宫”等APP以活泼亲民方式传播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圈粉年轻一代 [16]
中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好莱坞
新华网· 2025-08-04 15:30
演出概况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经典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于当地时间8月1日和2日在好莱坞杜比剧院连续上演两场 [1] - 该剧通过七个篇章讲述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见证《千里江山图》创作的故事 [3] - 演出以舞美、服装、音乐等多维艺术语言展现中华文化底蕴 [3] 市场反响 - 好莱坞职业经理人卡琳·斯特林表示演出令其眼界大开并希望更多朋友观赏 [3] - 观众托马斯·马尔科夫特别赞赏舞蹈、服饰和音乐中蕴含的文化深意 [3] - 许多观众表示被这场精美绝伦的舞剧深深震撼 [3] 战略布局 - 此次演出是2025年北美夏季巡演第三站 后续将登陆温哥华、西雅图和休斯顿 [6] - 本次巡演为期近一个月 覆盖北美四座主要城市 [6] - 该剧今年已是第二次登陆北美市场 [5] 文化影响 - 演出被形容为"东方美学盛宴" 有效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 [1][5] - 集团副总经理张蕾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巡演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5] - 创作灵感源自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北宋《千里江山图》 [3]
五位文化和旅游行业基层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09
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 - 文化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艺术魅力,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绽放新光彩 [1] - 2024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游客参观接待量达到1020万人次 [1] - 红色文化讲解员通过1.2万余场讲解、600余场宣讲传递信仰之火 [1] 文化馆和艺术普及 - 东莞市文化馆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全年365天开放,提供演出、展览、才艺学习等服务 [2] - 文化馆的责任是普及艺术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艺术素养 [2] - 舞蹈演员通过作品如《只此青绿》展现传统文化,观众对文艺要求越来越高 [2] 旅游行业和导游角色 - 导游通过生动讲解历史细节和非遗手作,传播中国故事和文化 [3] - 导游不仅分享祖国山河人文之美,也代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3] - 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通过竹编产品带动当地就业,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业 [3][4] 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 - 赤水竹编从传统手艺发展为特色产业,成立公司并打造品牌 [3] - 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和工坊建成,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 [4] - 非遗传承人希望竹编能牵起产业、市场和老百姓之手,实现更好发展 [4]
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美好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4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创建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 推动团队从"讲解服务型"向"学术引领型"转变 并创新多元化讲解路径 强调红色旅游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 [1] -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构建市镇村三级总分馆体系 分馆、支馆和文化空间遍布全市 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满足市民多元化、潮流化、场景化的文化需求 [1]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孟庆旸通过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 强调文艺工作者需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 [1] 旅游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 - 众信旅游导游曹震注重持续学习沟通技巧和本土文化知识 通过守正创新呈现导游服务的本土特色和时代特色 以讲好中国故事 [2] - 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竹编产业化 建成非遗展示基地和工坊 带动300余人就业 强调通过创新传承发展传统工艺 [2]
文化新观察丨优质文化资源点亮百姓美好生活
新华网· 2025-05-30 02:25
文化惠民工程成效 - 国有文艺院团通过品牌矩阵和巡演活动深入基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24年暑期赴15省区市巡演172场,中国交响乐团连续14年在重庆开展"艺术为民"活动[3] - 全国已建成超过4万个"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包括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4] - 全国90%以上博物馆和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399.5平方米[6] 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惠及千万观众,成功将故宫书画转化为流动艺术语言[2] - 国家京剧院打造"春之声""秋之韵"等演出品牌,用名戏名角带动观戏热情,实现高雅艺术普及与公共审美教育升级[3] - 非遗传承人转型为乡创IP设计师,年轻绣娘拓展文创产品线,制陶匠人将传统技艺推向国际舞台[10] 城乡文化空间升级 - 成都"留灯书屋"、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等新型文化空间年均举办超600场活动,推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4] - 上海"摆渡人书场"通过配送平台实现居民"点单"式文化服务,浙江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6] - 重庆潼南果蔬书院融合农耕文化体验,打造全方位传统文化展示空间[6] 群众文化活动繁荣 - 贵州"村超"、云南"村烤"、浙江"村咖"等乡村活动持续火爆,形成主客共享的新型文化生态[7] - "四季村晚"2023年起常态化开展,相关话题播放量达亿次,群众自创节目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7][10] - 返乡青年运用AI技术活化古村落文化,农民管乐队登上国家大剧院,形成新文艺实践场域[10]
特稿丨人文交流拉紧中俄人民相知相亲纽带
新华网· 2025-05-06 16:00
中俄人文交流活动 -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 [1] - 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 [1] - 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莫斯科 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在中国多地举办 [1] - 2024-2025年为"中俄文化年" 数百项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蓬勃开展 [1] 语言学习与教育合作 - 俄罗斯140多所大学、220余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 全俄约11万人学习中文 [3] - 俄罗斯19所孔子学院、5个孔子课堂从事中文教学 2019年中文纳入俄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 [3] - 中国180多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 约12万人学习俄语 [3] - 两国推出"中俄名校10+10联合培养计划""中俄同类大学联盟发展计划"等教育合作品牌 [3] 艺术交流与文化交融 - 中国原创舞剧《咏春》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 获俄媒高度评价 [4] - 俄罗斯文艺表演领域刮起"中国风" 包括话剧《我不是潘金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作品 [4] - 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如《天鹅湖》《安娜·卡列尼娜》等在中国舞台绽放 [5] - 中国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合作再诠释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5] 旅游与民间往来 - 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跨境互动频繁 俄罗斯游客赴华品尝特色早餐 [6] - 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达84.8万人次 为2023年的4.2倍 [6] - 俄罗斯部分城市机场和景点增设中文标识 "网红餐厅"提供中文菜单 [7] - 莫斯科市在中国春节期间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吸引中国游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