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搜索文档
“戏剧助你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建立审美”
辽宁日报· 2025-10-10 11:10
戏剧教育意义与价值 - 大学生戏剧节的核心意义在于促进教育,而非追求专业化或高成本制作 [3] - 戏剧活动帮助年轻人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并建立审美,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活动托举文化新生力量的理想,已成为枝繁叶茂的艺术品牌 [3] 艺术创作与创新理念 - 艺术创作需传承传统但做到老而不旧,创新需要新生命力的注入 [2] - 创作者运用简洁智慧的方式构建人物关系,体现了编排的巧思 [2] - 中国戏剧的独特性在于语言,应守住本真进行真诚表达而非刻意迎合外部审美 [4] 演员专业素养培养 - 阅读是演员的基本素养,通过阅读提炼角色核心并梳理演绎线条 [5] - 演员需具备阅读力、理解力和概括力,这些能力决定了其表现力 [6] - 台词基本功至关重要,是决定演员职业生涯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7][8] 剧团发展与专业标准 - 剧团发展需建立专业精神与标准,崇尚专业并减少杂事与内耗 [10] - 专业标准包括深刻有趣的思想、丰富的生活积累、鲜明的角色形象和完整的演出质量 [11] - 剧团成功的关键在于赢得观众,以创作为中心并以观众进剧场为宗旨 [12] 个人艺术实践与传承 - 长期舞台实践有助于保持艺术家的良好生命状态和身体活力 [13] - 艺术家通过不断重新解读经典角色,深化理解并开发新演绎 [13] - 艺术生涯的成功离不开观众的长期支持,需心怀感恩并持续奉献 [13]
“大戏”上演!丰盛文化大餐点亮百姓多彩假期 创新表达让经典绽放新光彩
央视网· 2025-10-03 17:03
国庆假期文艺演出市场概况 - 国庆假期各大文艺院团竞相推出精品文艺演出,为假期生活提供丰盛文化大餐 [1] - "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在国庆假期火热举办,各类演出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演 [7] - 2025国际音像艺术作品博览会同期举行,观众在浓厚艺术氛围中享受假期 [11] 重点剧目演出信息 - 由濮存昕、唐烨执导的《雷雨》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10月7日 [4][6] - 该版《雷雨》创排于2021年,在舞台空间上进行实验性拓展,呈现象征与写实的双重表达 [4][6] - 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该剧为国家大剧院集结"黄金阵容"主创团队首次将小说搬上歌剧舞台 [9] 大型文化活动规模与内容 - "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在为期3个月时间里,80余家演出单位将呈现10余个门类117部精品剧目 [11] - 2025国际音像艺术作品博览会设有6大展区,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来自17个国家的近6000件珍藏音像作品集体亮相 [13] - 北京艺术中心在10月1日至6日期间,配套服务、公益展演和互动活动全部开放 [15]
金利华电:央华时代主营业务聚焦于舞台剧的制作与演出
证券日报· 2025-09-22 22:07
公司业务聚焦 - 央华时代主营业务聚焦舞台剧制作与演出 同时涉足戏剧投资及戏剧衍生品设计与开发领域 [2] - 今年主要制作出品及演出剧目包括《雷雨》《雷雨·后》《日出》《鳄鱼》 [2]
金利华电:今年主要制作、出品及演出的剧目有《雷雨》、《雷雨·后》、《日出》、《鳄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17:09
公司业务聚焦 - 央华时代主营业务聚焦舞台剧制作与演出 同时涉足戏剧投资及戏剧衍生品设计与开发领域 [1] 2024年主要剧目 - 今年主要制作 出品及演出剧目包括《雷雨》 《雷雨·后》 《日出》 《鳄鱼》四部作品 [1]
经典重排,读出时代的“心跳”(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26 06:40
经典剧目复排行业趋势 - 近期出现经典剧目复排热潮 包括北京人艺《骆驼祥子》 国家大剧院《风雪夜归人》 国家话剧院《物理学家》等作品 [2] - 复排作品涵盖话剧 昆曲 京剧 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并非简单重现而是注重文化传承新篇 [2] - 经典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 能跨越时代触动观众心弦 成为行业持续复排的核心动力 [3] 创作方法与艺术创新 - 创作者需充分理解原作并注入当代之魂 搭建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 [3] - 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语汇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如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采用新艺术形式与年轻演员碰撞 [4] - 通过实验探索意识改编世界经典 如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创新手段探讨当代生活困境 [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 采用"以戏育人"模式使表演技艺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如北方昆曲剧院袁国良师承计镇华精准把握人物情感 [4][5] - 青年演员在前辈指导下研磨角色 延续戏剧表演精髓 如北京人艺《骆驼祥子》通过几代演员接力演绎 [4][5] - 院团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如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策略推动艺术守正创新 [4] 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 经典作品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复排让沉淀智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力量 [5] - 经典如同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问 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精神共鸣点 [3] - 复排潮流体现文化自信 彰显艺术创造活力 展现民族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自觉 [5][6] 经典创作理念演进 - 重排经典不满足于前人树荫 需学习经典观照现实 捕捉人性 探索艺术的精神内核 [6] - 应以真诚锐利目光审视时代 捕捉当代希冀与甘苦 用新艺术语言淬炼成型 [6] - 将经典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熔炉 锻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经典 使经典从历史范本蜕变为时代心跳 [6]
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10
中俄文学交流历史 - 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署名文章中引用托尔斯泰作品,强调历史记忆和文明互鉴对中俄关系的意义 [1] - 19世纪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是首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中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被视为俄罗斯文学在华传播起点 [2] - 托尔斯泰1884年研读儒家著作,1909年为《老子语录》俄文本撰写前言,体现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度评价 [2] 经典作品译介与影响 - 100多年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文学巨匠作品在华持续传播,高尔基、肖洛霍夫等苏联作家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3] - 中国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文学在俄传播始于19世纪,1918年古米廖夫出版中国诗选《瓷亭》,苏联时期鲁迅、老舍等作品被重点译介 [3] - 2023年俄语版中国古诗鉴赏丛书《诗歌的元素》《星星的客人》《诗鬼李贺》获全俄年度最佳图书奖"最佳经典文学"类奖项 [3] 当代文学合作机制 - 中俄青年作家论坛和2024-2025"中俄文化年"框架活动为文学交流注入新动能 [4] - 俄罗斯当代作家乌利茨卡娅作品2024年6月首次在华结集出版,其作品融合经典传统与新文学流派 [4] - 中俄政府经典互译项目推动刘慈欣、余华等中国作家作品在俄受欢迎,俄罗斯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展现三重文化魅力 [4] 跨文化创作与演出 - 俄罗斯诗人阿布杜什诺娃在华7年从事诗歌翻译,通过播客搭建两国青年交流桥梁 [5] - 2023年普斯科夫剧院演出莫言《蛙》,2024年《恋爱的犀牛》《雷雨》在俄上演,2025年实验京剧《狂人日记》融合果戈理与鲁迅作品 [6] - 中央歌剧院2025年与俄方合作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俄罗斯指挥与中国乐队及歌唱家联袂演出 [7] 市场反响与创新案例 -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话剧在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演出场场爆满,未来两月门票售罄,中式妆造与俄式演绎结合受追捧 [7] - 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科幻作家卢基扬年科作品在华畅销,完全依靠作品自身吸引力 [5] - 厦门大学学者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华不断重译,其人性探索具有持续现实意义 [3]